?
菊花利血气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功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解疗疮毒。一般多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疗疮肿毒等。对于《本经》所云菊花“利血气”和石顽所云清利血脉,“以清经隧积瘀之浊血”等,长久以来,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血气不利,乃至经隧积瘀变浊原因很多,其中:
1.或由膏梁厚味,或因温毒侵袭,热壅血脉,血热则不洁,渐以积淤浊血,甚则成腐。菊花味苦,“苦走血”(《灵枢·九针论》),苦泄清理,能除血中热毒,血洁瘀去,而利血气。
2.或因房劳,或逾肾虚之年,肝肾阴虚而衰于下,阳气浮亢而盛于上,血亦随之菀郁于上,则血气壅实不利。菊花味甘,微寒,养阴益肝,平肝摄降,以去上实,则血气利。
3.有因郁怒,气血奔逆,致使血气郁积于头部。菊花长于平肝,抑木气之横逆,则血气利。
4.若肝火直上顶巅。血菀郁上者,本品又善能凉肝,其恙可解。
?由上可见,菊花利血气。知此,不仅对古人应用菊花的经验加深理解,而且可开拓其临床应用:
1.用于延龄益存
人到老年多因血气不利,而往往出现头晕,耳鸣、目昏等症。为防之而延龄益寿,办法较多,用菊花者,屡见不鲜。
①菊花延龄膏
鲜菊花瓣,用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少兑炼蜜收膏,每服三、四钱,白开水冲服。(《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②楂菊茶饮(《广东医药资料》)
山楂一两,菊花五钱,为一日量。
用开水冲焗后,加入适量白糖,当茶饮。或将上药加水煮沸片刻,去渣加白糖,装入热水瓶里,分次饮服。据观察,有明显降血脂的作用。
2.菊花制剂治疗冠心病
制剂:白菊花10两,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除去沉,再浓缩至毫升,加适量苯甲酸纳和糖精。
服法:每日2次,每次25亳升,两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观察:以菊花煎剂治疗冠心病61例,初步观察心交痛雅状总有效率80%,其中显效率45.9%,改善36.7%,心电图有效率45.9%,其中是效18.8%,好转27.1%,疗效甚属满意。
从动物实验结果来看菊花制剂主要作用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从而减轻心肌缺氧状态,因而使心电图及症状好转。
(《中医药通讯》)
3.用于中风
血气不利、脑络瘀阻、血瘀生风,而至半身不遂,口角至斜,头晕面赤,其则昏迷不语,舌有瘀色,脉弦劲,皆可使用菊花利其血气,血行风自灭也。每与天麻、地龙、川芎、钩膝等药配用,更有加水蛭者。《金匮要略》侯氏黑散治大风,重用菊花四十分,余药则不过十分。可见洽疗中风重用菊花之经验。
4.用治疗乙脑
由于菊花有利血气的作用,因而就不限于温邪在卫,疏散风热。温毒侵袭营血,热塞血脉,血气不利,头痛剧烈,甚则神昏舌绛,亦可重用菊花于清营汤或清瘟败毒饮中,挟湿者,自当化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运用菊花利血气治疗乙脑后遗症。
失明:脑炎后遗失明,多由邪气所损,血气不利,肝(目)不能受血,治可重用菊花。
复明汤:甘菊花、丹皮、细生地、草决明、蒺藜、磁石、石决明、谷精草等。
偏瘫:肢体弯曲畸形或周身疼痛,多与筋脉失养,络脉淤阻,血气不利有关,可与报废汤加菊花。
振废汤:僵蚕3克、地龙4克、全虫2克、钩藤5克、忍冬藤10克、生地3克、天花粉5克、当归5克、丹参4克、赤芍3克、桑寄生5克、桑枝10克、乳香没药各3克、威灵仙2克等。(江西中医学院《中医药文摘汇编》)
5.眼底疾患
目受血而能视。倘若目系血气不利,轻则目昏、目暗,重则失明。菊花有利血气之效用,因而治疗目疾可由表及里,不仅用于目赤涩痛,而且用于血气不利所致的多种眼底疾患。如中心性视网膜脉络炎、急性视神经炎、青光眼、脑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等。
6.肾衰血瘀
多囊肾或慢性肾炎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均有明显的氮质血症,这是由于溺毒入血、积瘀变浊所致。正如何聚臣所云:“溺毒入血,血毒上脑之候,头痛而晕,视力朦胧,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呼吸带有溺臭,间或猝发癫痫状,甚或神昏痉厥,不省人事,循衣摸床撮空,舌苔起腐,间有黑点。“故大黄、血余、水蛭常用于去实通瘀,柔椹、阿胶、首乌、人参常用补虚。当知菊花利血气、洁血、清经隧积瘀之浊血,且能平肝、益肾,故应在此不辞。
综上所述,菊花确有“利血气”之效用,《本经》这一见解不仅有临床价值,可开拓菊花临床应用领域,而且具有研究价值应努力发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