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科普中药的煎煮方法

《本草纲目》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制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适度,则药亦无功。”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治疗效果。在煎煮中药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煎药器具

煎药最好的器具是砂锅。砂锅属于陶器,陶器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并有保暖的特点,是煎煮中药的最佳选择。若无陶器,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和铝锅代替。但切忌用铜、铁、锡等制成的器具,因为这些材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再煎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从而改变药性,降低疗效。

2

煎药用水

煎煮药物目前多采用自来水、纯净水。煎煮前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若以种子和果实为主的药物,可浸泡1小时。预先浸泡可以使药物充分膨胀,易于煎出,提高药物煎出度。切忌用沸水浸泡。药物浸泡好之后,加水煎煮。一般将饮片适当加压后,以水面高出药面2~3cm为宜。

3

煎药火候及煎煮方法

煎药火候分为文火和武火。多在未沸时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第一煎煮沸后20—30分钟,第二煎煮沸后10—20分钟。但解表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二煎10-20分钟;滋补类药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一般情况下每剂中药煎煮2次,第二次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3次服用。

特殊煎煮方法

一般情况下,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需要特殊的煎煮方法,主要有一下几点:

先煎: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以下三种情况需要先煎:①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生石膏、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②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③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后下:花、叶类以及部分根茎类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宜后下,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以下药物需要后下: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应后下。

包煎:即将药物用纱布包裹后入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三类药物:①花粉类、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蒲黄、苏子、葶苈子等不易与水接触而浮于水面,宜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②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秫米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焦化;③含绒毛的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此外,有些药物如青黛、海金沙、灶心土等,煎时容易溢出或沉淀,需要包起来煎煮。

另煎:一些名贵中药如人参、西洋参、虫草、鹿茸等宜另煎,再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或研细冲服,否则易造成浪费。

烊化:即用水加热溶化。阿胶、饴糖容易粘锅、熬焦与其他药物粘结,既造成胶类药物的浪费,又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可将此类药物用水烊化或倒入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后服用。

掌握以上的煎药方法,熬制汤药就不会盲目了。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于蕾

文字:高优恒

编辑:张星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ly/50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