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20方剂10

六、款冬花

1.药用来源: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

2.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经。

3.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4.主治病证:咳嗽气喘(常配伍紫苑)。

5.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感暴咳宜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

6.使用注意:无。

七、紫菀

1.药用来源: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

2.性味归经:苦、辛、甘,温。归肺经。

3.功效: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4.主治病证:咳嗽有痰(常配伍荆芥)。

5.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

6.使用注意:无。

八、白果

1.药用来源:银杏科植物银杏的成熟种子。

2.性味归经:甘、苦、涩,平,有毒。归肺、肾经。

3.功效: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4.主治病证:哮喘痰嗽(常配伍麻黄);带下,白浊,尿频,遗尿(常配伍山药)。

5.用法用量:煎服,5-10g,捣碎。

6.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多用,小儿尤当注意。过食白果可致中毒,出现腹痛、吐泻、发热、紫绀以及昏迷、抽搐,严重者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九、马兜铃

1.性味归经:苦、微辛,寒。归肺、大肠经。

2.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清热平肝降压。

3.主治病证:肺热咳喘;痔疮肿痛或出血;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4.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一般生用,肺虚久咳者炙用。

5.使用注意:本品含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十、枇杷叶

1.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胃经。

2.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3.主治病证: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清胃热),哕逆。

4.用法用量:煎服,5-10g,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5.使用注意:无。

十一、洋金花

1.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肺、肝经。

2.功效:平喘止咳,麻醉镇痛,止痉。

3.主治病证:哮喘咳嗽;心腹疼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麻醉;癫痫,小儿慢惊风。

4.用法用量:内服:0.2-0.6g,宜入丸、散剂;作烟卷吸,一日量不超过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外敷。

5.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应控制剂量。外感及痰热咳喘、青光眼、高血压、心动过速、孕妇禁用。

第十六章安神药

一、安神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用范围、分类以及使用注意

1.含义: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称安神药。

2.性能功效

本类药主入心、肝经,具有镇惊安神或养心安神之效。安神药除具有重镇安神、养心安神作用外,某些药物还兼有清热解毒、平肝潜阳、纳气平喘、敛汗、润肠、祛痰等作用。

3.适用范围

主要用治心神不宁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亦可作为惊风、癫狂等病证的辅助药物。部分安神药又可用治热毒疮肿、肝阳眩晕、自汗盗汗、肠燥便秘、痰多咳喘等证。

4.分类

根据临床应用不同,安神药可分为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两类。

5.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多属对症治标之品,特别是矿石类重镇安神药及有毒药物,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应中病即止。矿石类安神药,如作丸散剂服时,须配伍养胃健脾之品,以免伤胃耗气。

6.安神药

A类药物: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B类药物:首乌藤、合欢皮、灵芝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一、朱砂

1.药用来源: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HgS)。

2.性味归经:甘,微寒;有毒。归心经。

3.功效:清心镇惊,安神解毒。明目。

4.主治病证: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常配伍黄连);惊风,癫痫(常配伍牛黄);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配伍冰片);视物昏花。

5.用法用量:内服,只宜入丸、散服,每次0.1-0.5g;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孕妇及肝功能不全者禁服。入药只宜生用,忌火煅,宜水飞入药。

二、磁石

1.药用来源:氧化物类矿物尖晶石族磁铁矿的矿石。

2.性味归经:咸,寒。归心、肝、肾经。

3.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4.主治病证: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癫痫(常配伍朱砂);头晕目眩(常配伍石决明);耳鸣耳聋,视物昏花(常配伍熟地黄);肾虚气喘(常配伍五味子)。

5.用法用量:煎服,9-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

6.使用注意:因吞服后不易消化,如入丸散,不可多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三、龙骨

1.药用来源:古代哺乳类动物象类、三趾马类、犀类、鹿类、牛类等骨骼的化石。

2.性味归经:甘、涩,平。归心、肝、肾经。

3.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4.主治病证: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常配伍远志);肝阳眩晕(常配伍生牡蛎);滑脱诸证(常配伍芡实);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常配伍牡蛎)。

5.用法用量:煎服,15-30g;宜先煎。外用适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多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

6.使用注意:湿热积滞者不宜使用。

四、琥珀

1.药用来源: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的化石样物质。

2.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肝、膀胱经。

3.功效: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4.主治病证: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常配伍远志);痛经经闭,心腹刺痛,癥瘕积聚(常配伍当归);淋证,癃闭(常配伍金钱草)。

5.用法用量: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1.5-3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不入煎剂。忌火煅。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一、酸枣仁

1.药用来源: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2.性味归经:甘、酸,平。归心、肝、胆经。

3.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

4.主治病证:心悸失眠(常配伍白芍),为养心安神的要药;自汗、盗汗(常配伍五味子)。

5.用法用量:煎服,9-15g。研末吞服,每次1.5-2g。本品炒后质脆易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疗效。

6.使用注意:无。

二、柏子仁

1.药用来源: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

2.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肾、大肠经。

3.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滋补阴液(止汗)。

4.主治病证:心悸失眠(常配伍五味子);肠燥便秘(常配伍郁李仁);阴虚盗汗、小儿惊痫。

5.用法用量:煎服,3-9g。大便溏者宜用柏子仁霜代替柏子仁。

6.使用注意:便溏及多痰者慎用。

三、远志

1.药用来源: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辛,温。归心、肾、肺经。

3.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交通心肾。

4.主治病证: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常配伍茯神);癫痫惊狂(常配伍半夏);咳嗽痰多(常配伍杏仁);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喉痹。

5.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化痰止咳宜炙用。

6.使用注意:凡实热或痰火内盛者,以及有胃溃疡或胃炎者慎用。

四、首乌藤(夜交藤)

1.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肝经。

2.功效:养血安神,祛风通络。止痒。

3.主治病证:心神不宁,失眠多梦;血虚身痛,风湿痹痛;皮肤痒疹。

4.用法用量:煎服,9-15g。

5.使用注意:无。

五、合欢皮

1.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肝、肺经。

2.功效:解郁安神,活血消肿。活血祛瘀,续筋接骨。

3.主治病证:心神不宁,忿怒忧郁,烦躁失眠,为悦心安神的要药;跌打骨折,血瘀肿痛;肺痈,疮痈肿毒。

4.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六、灵芝

1.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肝、肾经。

2.功效: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3.主治病证:心神不宁,失眠,惊悸;咳喘痰多;虚劳证。

4.用法用量:煎服,6-12g;研末吞服1.5-3g。

5.使用注意:无。

第十七章平肝息风药

一、平肝息风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用范围、分类以及使用注意

1.含义: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2.性能功效

本类药物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昆虫等动物类药物及矿石类药物,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之主要功效。部分平肝息风药物以其质重、性寒沉降之性,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降逆、凉血等作用,某些息风止痉药物兼有祛风通络之功。

3.适用范围

平肝息风药主要用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部分药物又可用治心神不宁、目赤肿痛、呕吐、呃逆、喘息、血热出血,以及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痹痛等证。

4.分类

平肝息风药可分为平抑肝阳药和息风止痉药二类。

5.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有性偏寒凉或性偏温燥之不同,故当注意使用。若脾虚慢惊者,不宜用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品。

6.平肝息风药

A类药物: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B类药物:珍珠母、刺蒺藜、罗布麻叶,珍珠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一、石决明

1.药用来源: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

2.性味归经:咸,寒。归肝经。

3.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煅用:收敛、制酸、止痛、止血。

4.主治病证: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常配伍白芍),为凉肝、镇肝的要药;目赤,翳障,视物昏花(常配伍蝉蜕);胃酸过多所致胃痛,外伤出血。

5.用法用量:煎服,3-15g;应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

6.使用注意:本品咸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二、牡蛎

1.药用来源: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2.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3.功效: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煅用制酸止痛。

4.主治病证: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常配伍龙骨);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常配伍白芍);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积聚(常配伍浙贝母);滑脱诸证(常配伍麻黄根);胃痛泛酸(常配伍海螵蛸)。

5.用法用量:煎服,9-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

6.使用注意:无。

三、代赭石

1.药用来源:三方晶系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

2.性味归经:苦,寒。归肝、心、肺、胃经。

3.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4.主治病证: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常配伍怀牛膝);呕吐,呃逆,噫气(常配伍旋复花),为重镇降逆的要药;气逆喘息(常配伍党参);血热吐衄,崩漏(常配伍白芍)。

5.用法用量:煎服,10-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6.使用注意:孕妇及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四、珍珠母

1.性味归经:咸、寒。归肝、心经。

2.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惊安神。燥湿收敛。

3.主治病证: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惊悸失眠,心神不宁;目赤翳障,视物昏花;湿疮瘙痒,溃疡久不收口,口疮等,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4.用法用量:煎服,10-25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本品属镇降之品,故脾胃虚寒者、孕妇慎用。

二、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组成: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煅牡蛎、莲子粉、盐。

功用:涩精补肾。

主治:肾虚不固之遗精。

遗精滑泄,神疲乏力,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配伍特点:既补肾,又固精,标本兼顾,而以治标为主。因其能秘肾气,固精关,专为肾虚滑精者设,故美其名曰“金锁固精”。

三、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酒煎山药、茴香、盐汤或盐酒。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

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或遗尿,小腹怕冷,舌淡,脉沉弱。

配伍特点:三药合用,温而不燥,除下元虚冷,则肾气复而膀胱约束有权,溺频遗可愈。

第五节固崩止带

一、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白术、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萸肉、白芍、海螵蛸、茜草、棕榈炭、五倍子。

功用: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猝然血崩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质稀,头晕肢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

用法:水煎服。

方解:

山萸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为君。

龙骨、牡蛎:固涩滑脱,为臣。

白术、黄芪:补气健脾,脾气旺则统摄有权,为臣。

白芍:补益肝肾,养血敛阴,为佐。

棕榈炭、五倍子:收涩止血,为佐。

海螵蛸、茜草:化瘀止血,为佐。

加减应用:兼肢冷汗出,脉微欲绝者,加重黄芪用量,并合用参附汤。

注意事项:血虚妄行所致崩漏忌用本方。

二、固经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黄芩、椿根皮、白芍、龟板、香附。

功用: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主治:阴虚血热之崩漏。

月经过多,或崩中漏下,血色深红或紫黑稠黏,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脉弦数。

配伍特点:诸药合用,使阴血得养,火热得清,气血调畅,则诸症自愈。

三、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

功用:固肾止带,清热祛湿。

主治:肾虚湿热带下证。

带下黏稠量多,色黄如浓茶汁,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者。

配伍特点:诸药合用,重在补涩,辅以清利,使肾虚得复,热清湿祛,则带下自愈。

四、清带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山药、龙骨、牡蛎、海螵蛸、茜草。

功用:益肾健脾,固涩止带。

主治:脾虚带下证。

带下赤白,清稀量多,连绵不断,腰酸体乏,舌淡苔白,脉细缓而沉者。

配伍特点:龙骨、牡蛎为收涩之品,兼具开通之力;海螵蛸、茜草为开通之品,兼具收涩之力。四药合用,能开通者,兼能收涩,能收涩者,兼能开通,相助为理,相得益彰。

第十四章理气剂

一、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概念: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2.适应范围

行气剂,适用于气机郁滞证。降气剂,适用于气逆之证,以肺逆喘咳和胃逆呕呃为主。

3.配伍规律

行气剂中脾胃气滞治疗常以陈皮、厚朴、枳壳、木香、砂仁等药为主组成方剂。肝郁气滞治疗常以香附、青皮、郁金、川楝子、乌药、小茴香等药为主组成方剂。降气剂中若属肺气上逆而咳喘者,常用降气祛痰,止咳平喘药如苏子、杏仁、沉香、款冬花等为主组成方剂;若属胃气上逆而呕吐、嗳气、呃逆者,常用降逆和胃止呕药如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竹茹、丁香、柿蒂等为主组成方剂。

4.分类

分为行气剂和降气剂两类。

5.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清气病之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若气滞实证,当须行气,误用补气,则使气滞愈甚;若气虚之证,当补其虚,误用行气,则使其气更虚。

(2)辨有无兼夹,若气机郁滞与气逆不降相兼为病,应分清主次,行气与降气配合使用;若兼气虚者,则需配伍适量补气之品。

(3)理气药多属芳香辛燥之品,容易伤津耗气,应适可而止,勿使过剂,尤其是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应慎之。

第一节行气

一、柴胡舒肝散(和解剂调和肝脾)《证治准绳》

组成: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

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用法:无。

方解:

柴胡:功善疏肝木以解郁,为君药。

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强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

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

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药。

加减应用:若胁痛甚者,酌加郁金、青皮、当归、乌药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肝郁化火者,可酌加山栀、黄芩、川楝子以清热泻火。

注意事项:本方芳香辛燥,易耗气伤阴,不宜久服。

二、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用法:水煎服。

方解:

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

厚朴: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

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以化痰,为佐。

生姜:辛温散结,助半夏和胃止呕,制半夏毒性,为佐。

苏叶:行气理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为佐。

加减应用:气郁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

注意事项: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三、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胸中满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用法:水煎服。

方解:

瓜蒌实:理气宽胸,涤痰散结,为君。

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结,行气止痛,为臣。

白酒:行气活血,增强薤白行气通阳之功,为佐。

加减应用:无。

注意事项:阳虚气弱之胸痹,不宜单用本方。

四、枳实薤白桂枝汤

组成: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实。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胸满而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用法:先煮枳实、厚朴,去滓内诸药。

方解:

瓜蒌:涤痰散结,开胸通痹,为君。

薤白: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为君。

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为臣。

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为臣。

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为佐。

加减应用:寒重者,加干姜、附子;气滞重者,加重厚朴、枳实;痰浊重者,加半夏、茯苓。

注意事项: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ly/6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