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云:“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医院处方一剂中药回家煎药之前,您有想过该如何煎煮吗?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煎药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般煎煮方法:
1、煎药器具:宜选用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良好的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或可次选不锈钢器皿。忌用铁、铝、铜等金属器皿,因其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用水:宜选用洁净、无异味、含杂质少的水。
3、加水多少:一般将饮片适当加压后,加水液面高出饮片2cm,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村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加水量液面淹没药材即可。
4、煎前浸泡: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浸泡20-30min即可,以种子、果实为主者,可浸泡1h。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药液变质。
5、煎煮火候:煎药一般先用武火使药液尽快煮沸,然后用文火使药液保持沸腾状态,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介壳类药物以及补虚药,一般宜文火久熬,每次维持1h左右,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而解表药及其他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宜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20-30min即可。
6、及时滤汁:将药煎好后应趁热滤取煎液,因为溶解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温度降低时,有效成分又会反渗入药渣内,会影响实际利用量。
7、绞渣取汁:对于一些遇高热后有效成分容易损失或破坏而不宜久煎的药,或只煎一次的药,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约相当于原方含量的1/3,宜绞渣取汁。
8、煎煮次数: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2次,每次重新加水煎煮,煎煮后将两次药液混匀。
特殊煎煮:
1、先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与不宜久煎的药同入汤剂,前者应先煎一定时间后,再放入后者同煎。
动物角(水牛角、鹿角)、甲(龟甲、鳖甲)、贝壳(石决明、牡蛎)类药物和矿物(如石膏、磁石、代赭石等)大多需要先煎30min左右。
植物药中有效成分不容易溶出的药,或久煎可使其毒性降低的药(如川乌、附子等)亦应先煎。
2、后下:含挥发性有效成分,久煎易挥发的药物(鱼腥草、肉桂、沉香及解表药、化湿药中的大部分药物);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久煎容易破坏的药(如大黄、番泻叶、麦芽、钩藤等),与一般药物同入汤剂时,宜后下微煎,待他药煎煮一定时间后,再纳入同煎。
3、另煎: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名贵药材宜另煎取汁,以免浪费。
4、烊化: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材宜将其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而不同煎。
5、冲服: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与蜂蜜等体液类药,以及羚羊角、沉香等药加水磨取的药汁,不需入煎,宜直接用开水或药汁冲服。
小伙伴们,是不是很简单呢?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选用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或不锈钠器皿煎药,煎前用清水高出药材2cm,浸泡约30-60分钟,武火煮沸,文火煎煮15-20min,滤出药液,加水同法复煎,滤汁混匀后置于低于10℃环境保存,注意医嘱中的小细节(如先煎、后下、另煎等),定能药到病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