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封包疗法是选用吴茱萸、石决明等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血、通络止痛、散寒通痹的中药,撒上生盐后加热制成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远红外线、磁场共同作用,将治疗包中的中药活化物质转化为离子状态(刘远林主任专配),达到活血化瘀、温经通络、调和气血、通痹止痛,强筋壮骨、祛湿驱寒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治疗作用
通过远红外线、磁场共同作用,把有效的中药活化物质转化为离子状态,通透皮肤,直接深入病灶,克服血脑屏障,用药集中、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疾病导入不同的中药。消除无菌性炎症及水肿,改善无氧代谢功能,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应症
1.颈肩腰腿痛
包括:颈椎病、落枕、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骨关节炎等疾病。
2.心悸
(1)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
(2)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
(3)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4)水饮凌心: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
(5)心血瘀阻: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
3.胃痛
(1)寒凝气滞:胃痛剧烈,感寒饮冷而发或加重,得温痛减。
(2)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喜温按,食吐清水,纳少。
4.腹胀
(1)气滞不畅:腹胀满,时作时止,食后饱胀,得嗳气、矢气稍减。
(2)寒湿中阻:腹大胀满,按之不减,得热则舒,食欲不振,口淡不渴,恶心呕吐。
5.尿潴留
(1)肝郁气滞:突发小便不通或不畅,胁腹胀满,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
(2)尿路阻塞:小腹胀满,小便不畅或闭塞,或有骨盆、会阴外伤史。
(3)中气下陷:小腹坠胀,尿出不畅或乏力,体倦神乏,食欲不振,气短声低。
6.痛经
(1)气滞血瘀: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坠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作胀,或经量少、行而不畅,色紫暗有块,经行痛减,经净痛消。
(2)寒凝血滞:经期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甚则绞痛、刺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
7.中风
(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
(2)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8.喘证
(1)风寒壅肺: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
(2)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
(3)肺气郁痹: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
(4)肺气虚耗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
(5)肾虚不纳: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
9.男性疾病:前列腺增生、不育症、阳痿、早泄。
10.软组织损伤(筋伤)
禁忌症
1.皮肤对该药物过敏者、局部皮肤病损禁用。
2.妊娠期禁用,哺乳期、经期妇女慎用。
3.不明肿块、出血倾向慎用。
4.24小时损伤急性期内用冷敷禁止热敷。
护士站-
医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