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自学脉诊,一开始不得要领。
虽然在此列举出诸般错误,颇有自我打脸之嫌。然而人嘛,还是得原原本本地吸取教训,方能进步。于是,记录之前所犯原则性错误如下:
1.不知寸关尺须同时等力按下,所得之脉方为可作数。其实,脉诊书籍里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咱中国人做学问,自古有个毛病——有时总喜欢“高深莫测”。医家著书,若读者连这一点都不知,想来肯定也不是他们的目标读者。因此,小生在此点上卡了很久,一直不得寸进。直到月前,才在某一次翻阅资料时得知真相,遂大悟。
在这里,另须提一点选择书籍的方法。实操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教学水平高。某些时候,怀才不遇之辈写起书来,更能够照顾到初学者的需求。
2.不知中医八纲:虚实、表里、阴阳、寒热。看过李士懋先生的教学视频,方知中医诊断,主要是去明辨上述内容。在明辨上述四组矛盾的基础上用药,无非药效多寡,但至少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
李士懋先生以自身经验强调,明辨虚实为第一要务。脉诊虚实的标准,以他的观点而言,沉取有力则为实,否则是虚。单这一点,对小生的帮助非常之大。
在纠正了上述两点原则性错误之后,小生心觉,至少在脉诊方面,算是半只脚入了门。
下面以最近取脉的经验举例。
五六天前,小生感觉身有燥热,在午间睡醒后特别明显。同时,伴有胸闷、心跳感觉明显、左肩膀微酸等症状。左腋仿佛受心跳牵引一般不适,左手臂相比右手而言稍有麻木感,双手心略有热感。
本月第一天打了第二针疫苗,本以为是正常反应。可是等待两天,上述症状依然不减。
当时,不知掌心热为阴虚特征,取脉也依然按照未纠正之前的方法,而是寸关尺三部浮中沉分别去取,定证为阴虚火旺,但对病症所在没有判断。
喝了些加味的三才封髓汤,夜里潮热难当,入眠困难。这完全属于乱喝药,观众老爷们可千万不要尝试,小命要紧。
三天前悟到正确的平脉方法,并对之前所述的两个原则性错误加以纠正。取脉,左关洪大,其他部位相比之下都在正常范围以内。这肝火旺肯定是没跑了。
然而,究竟是实火还是虚火?
由于取脉经验实在不足,左脉沉取时,实在感受不清关脉究竟算是有力还是无力。
后来也是听父亲说,双掌发热,这明显是虚火。可当时小生也不知道啊。然而,如今总得吃药吧,可究竟吃什么药呢?
幸亏小生还略有些小聪明,搜到两种药,分别对上肝部的虚火和实火:舒肝理气丸和龙胆泻肝丸。
心想,要不咱先吃一个,没效再换?
于是,冒着倾盆大雨去药店买药。只可惜,人只有龙胆泻肝丸,还没有正版的舒肝理气丸。最接近的,是舒肝和胃丸。可是小生一看成分,风马牛不相及,后者明显是以芳香药物和胃为主的方子,主攻方向并不在肝。
姑且吃龙胆泻肝丸一试吧。不敢按剂量吃,中午只吃了半袋。午后睡起,稍有清凉之感,但脉象并没有变化。
这明显就是肝阴虚了。
可这没有舒肝理气丸,又去吃什么药呢?况且后天就有高铁的行程,需要保证睡眠,最好不要自己开方,去瞎试药不是?
想着清热解毒的药能稍顶一下吧?于是翻箱倒柜。可巧,刚好看到之前眼睛干涩时买的同仁堂的明目地黄丸,还有两瓶安然地躺在那里。
抓来一看配方: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
这菊花、泽泻、蒺藜可都是清肝虚火的好药,加之白芍、枸杞、茱萸、地黄滋阴(目前的理解如此,说错勿怪)。虽然少了些对症的柴胡,但就这配方,想来也算是比较对症了吧?
于是,下午四点左右服下一剂,晚上八点多服下另一剂。
当夜,凉风习习。
小生平日脸部和头皮都爱出油。结果第二天一早醒来,脸部居然颇为光洁。
其中虽有当夜天气的缘故,但还是证明药是吃对了。
于是,吃到今日是第三天,诸症已不那么明显,左关也并没之前那么亢进。此时此刻,左部脉虽稍显细,但还是比较和缓的。
最后,根据五行理论,对之前的症状稍作总结:
肝属木,心属火。肝阴不足则其火烧心,所以心脏也跟着不舒服。这种症状在一两年之前也遇到过,当时还以为是心脏出现问题,于是去做了24小时心率检测却并未发现什么异常。如今想来,怕也是肝阴虚的表现。
同时,脾属土,木克土。所以现在回忆起来,那两天晨起舌苔黄,也是有道理的。
小生一个学西方科学的人,为什么会认同五行理论?显然,是因为有效性。
实际上,目前的机械学习和深度学习也走的是相似的路子。倘若让深度学习的专家们去解释一下,模型通过阅读海量数据修正好的各项参数,具体是什么意思、代表了什么,恐怕连他们也不能说上哪怕一二。
中国古代的诸多理论体系,与深度学习的路子颇为相似。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头尾相对,但至于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被有效性一笔遮掩了。
正所谓,难得糊涂。有效就行。
不过,这算是小生第一次感受到中医平脉辨证的威力。
为了养生大业,还得进一步加强学习才是。
下次可以谈谈,面对病症,如何在中医和西医诊疗间做取舍的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