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概论认识膏方

编者前言:

 本文摘自《中医膏方经验选》,作者胡建华(~年),为上海中医院内科主任、教授,是我的师公。

  膏方亦称膏剂。是中医常用八种剂型——丸、散、膏、丹、汤、酒、露、锭之一。在中医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外敷膏剂,不仅能治疗某些疮疡、皮肤等外科疾患,而且也能用以治疗不少内科病症。而内服膏剂,则更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由于使用方便,疗效显著,深受广大病员的欢迎。长期以来,膏方对保障人民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膏方的渊源及其发展简史

  膏方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即有关于膏剂的制作和临床运用的论述。如《灵枢·痈疽》篇说:“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又在《经筋》篇说:“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可见我国在两千年前医家已用动物油脂、白酒、桂,涂在皮肤上,用以医治疾病。

  《后汉书·方术传》有关著名外科医学家华佗的记载:“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段文字介绍了当时华佗进行肠胃的切除手术、缝合以及用神膏外敷,促使创口加快愈合的整个过程。

  及至晋代,《肘后百一方》在“莽草膏”使用方法中指出:“耳鼻病可以绵裹塞之。”“裴氏五毒神膏”中说:“温酒服,如枣核一枚。”此时,膏方的运用,已由皮肤外敷,逐步发展到五官科外塞和内服并用以治疗疾病。

  唐、宋时代,对膏方的制作、使用方法,续有进展。如《备急千金要方》指出:“例曰,凡作膏……病在外,火灸摩之,在内温酒服。”并对“卫候青膏”、“神明青膏”等的服法,作了详细的规定。

  明代《御制饮膳调养指南》,用人参、生地、茯苓、蜂蜜制“琼玉膏”,用枸杞子制“金髓煎”,用天门冬制“天门冬膏”等,均规定以“慢火熬成膏”,并认为能“延年益寿,填精补髓,发白变黑,返老还童”,说明膏方具有抗老延年功能,对清代膏方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到了清代,膏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而《理瀹骈文》,是当时颇有代表性的膏方专著。书中对膏方的治病机理、配制工艺、应用方法等,均作了详细的论述。不仅对治疗疮疡、皮肤疾病作了介绍,而且还记载了治疗哮喘、血证、呕吐、泄泻、黄疸、水肿、消渴、疟疾、白带、难产、慢脾风等内、妇、儿科的疑难杂症。又介绍用膏药外贴于胸口、脐上、下肢等贴敷疗法。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将内、外二法,融汇贯通,颇具特色。

  现代,除临床外科应用膏方日益丰富多彩外,并发展前人经验,形成补虚疗疾、复方多味的“膏滋药”。例如《张聿青医案》中,有近三十例膏滋方治疗血证、眩晕、遗精、哮喘、不孕、痛经等病。《丁甘仁医案》中的膏滋方案例虽然不多,但辨证细致,论述精辟,理、法、方、药严谨,足资我们学习借鉴。

二、膏方的种类

  可分外用和内服两类。

  外用膏方主要有黑膏药、软膏药两种:

  黑膏药:多以植物油、黄丹为基质。经高热炼制呈黑色,再放入配料桶中,配入药料而成。黄丹,外用有拔毒生肌的作用。用于丸散,有杀虫截疟的功能。内服丸散用黄丹剂量,每天不得超过0.5克。

  软膏药:多以猪、羊等动物油脂或白蜡、黄蜡等为基质,和入中药细粉、水煎液或流浸膏等,加热混合搅匀。

  外用膏方,虽多用以治疗疮疡、皮肤等外科疾病为主,但亦可以通过内病外治,用以治疗各种内科疾病。例如现今对哮喘、腹水、肿瘤、关节炎等病证,亦常用膏方贴敷进行治疗,以达到平喘、利水、软坚、止痛等效果。

  内服膏方也分两种:

  成药:如传统的益母膏、二冬膏、桑椹膏、枇杷叶膏、雪梨膏等,这些膏方的组成比较单纯,药味不多,制成成药,便于选用。还有根据古方或老中医经验方,制成补膏,如十全大补膏、八珍膏等,在市上销售,以供选购。

  膏滋药:经医生辨证分析,给予处方,将药浓煎后去渣取汁,浓缩,再根据不同病情需要,加入适量的冰糖、饴糖或蜂蜜,并配以驴皮胶、鹿角胶等收膏。这种膏方,俗称“膏滋药”。用以滋补身体,防治疾病。

  本书着重讨论膏方中的“膏滋药”。

三、膏方(膏滋药)的适用对象

  有人以为只有内科疾病的患者,可以服用膏滋药;也有人以为中老年人可以服用膏滋药,青年及儿童均不宜服用。还有人以为无论什么人,什么病,都可以服用膏滋药。以上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和不够正确的。实际上膏滋药适用对象非常广泛,只要是体质虚弱的人,患的是慢性疾病,无论是老、少、男、女,均可服用。或认为患高血压病的人,已经有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等阳亢的症状,再服膏滋药,岂不是火上加油?其实,这是对膏滋药作用的误解。因为畏寒、肢冷、面白、神疲的阳虚病人,或者怕热、出汗、面红、烦躁的阴虚病人,都可以根据不同病情,给予相应的处方,前者可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后者则可用滋阴清热的方法,进行治疗。只要辨证精确,用药得当,均可取得一定的疗效。虽然说膏滋药的适用对象比较广泛,但是急性病患者,或身体确实很健康的人,则不适宜和不需要服用膏滋药。如果勉强服用,或处理不当,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之,服用膏滋药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保健强身,抗病延年”。合理服用膏滋药,对少年儿童来说,可以促进发育,提高智力;对中青年人来说,可以增强体质,青春常驻;对老年人来说,可以推迟衰老,永葆健康。而对身体虚弱多病的人来说,可以达到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趋向好转和全愈。

四、中医膏方(膏滋药)处方用药的步骤

  先给予开路药:经过详问病史,进行辨证分析,开好汤药的处方,即开路药。其作用主要是为患者对膏滋药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例如患者有胸脘憋闷、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等症状,说明是湿困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这些症状如果不加以改善,势将影响今后对膏滋药的运化。应先给予陈皮、半夏、川朴、枳壳、神曲、山楂等药,煎汤服用,以运脾健胃,理气化湿,改善其运化功能。也可以用开路药先进行试探性的调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为开好膏滋药处方作准备。一般开路药处方,可以服1~3周。如果患者并不存在服用膏滋药的障碍,那么不一定服用开路药,可以直接开膏滋药处方,及时配制进补。

  其次开膏滋药处方:根据初诊病史,辨症分析及服用开路药后的情况,给予处方。这种膏滋药与市上销售的补膏最大的不同点,前者好比是“小灶菜”,针对性强,切合病员的病情和不同体质,所以效果也比较好。后者好比是“大锅菜”,不一定人人都适合,针对性不强,因此,其效果也不如膏滋药。在给予处方时,对膏滋药的服法、保藏方法以及饮食宜忌、生活调摄等医嘱,均应向病员作详细交待。

五、中医膏方(膏滋药)处方的内容组成

1.辨证分析,治疗原则

  这部分内容,即俗称“脉案”。要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要有虚有实,在理论方面要作适当的分析和发挥。

2.处方

  膏滋药的处方,要立足于补,做到既能“补虚”,又能“疗疾”。例如一个哮喘病人,既有肺肾亏虚,脾失健运的一面,又有肺失宣肃,痰浊留恋的一面。但处方的原则,应该把补肾纳气,益肺健脾的药物,如党参、黄芪、五味子、仙灵脾、补骨脂等放在主位,而把宣肃肺气,化痰平喘的药物,如麻黄、射干、紫菀、款冬、杏仁、苏子等放在宾位。同时在处方时要注意补而不滞,切忌“蛮补”。因此,在运用滋腻药物时,要适当选用砂仁、陈皮、佛手干之类相配,以助运化。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一味蛮补,往往会使某些脾胃消化功能较差的病人,服用膏滋药后,出现胃脘胀满,食欲不振,以致中止服膏,半途而废。

  关于处方药物的味数,一般在20~30味,相当于汤剂的2~3倍,每味药剂量一般可掌握在~克,例如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等常用~克;如铁落、磁石、牡蛎、石决明等金石介壳类药物,用量要大一些,可用克左右;而砂仁等用量较小,一般可用50克左右。因此,以此估算,一料膏滋药常用剂量,大约在0克左右,或相当于汤剂的20~30帖。

  有的药物,例如旋覆花含有绒毛,蒲黄系粉末样药物,蚕砂稍煎即成糊状,这类药物,仍需要包煎。但在汤剂中需要先煎或后下的药物,则在膏滋药中不一定都要求按一般常规做。因为膏滋药要求煎三汁,煎的时间很长,所以先煎或后下的意义都不大。如果用人参、鹿茸等贵重药物,则不宜与他药同煎,以免造成浪费。应该用文火另煎浓汁,于收膏时将汁冲入,或将人参、鹿茸研成细粉,于收膏时调入膏中亦可。这样可以充分提高药效。

3.煎法、服法及医嘱

  煎法及配料:要求用清水将药物浸透,最好隔宿浸泡,连煎三汁,过滤,去渣,文火浓缩,然后加入糖类和胶(膏)类等配料,以便收膏。糖类:如冰糖(亦可用白砂糖)、饴糖(即麦芽糖)、蜂蜜等。胶(膏)类:有荤胶、素膏之分。荤胶如驴皮胶、龟板胶、鳖甲胶、龟鹿二仙胶、牛鞭膏、霞天胶等。由于胶类供应常紧缺,故临床上以驴皮胶为最常用。素膏如金樱子膏、桑椹膏、枇杷叶膏等。荤胶要求用黄酒(即绍兴酒,俗称老酒)~克浸泡炖烊,因荤胶多属血肉有情之品,味腥,黏腻胶固难化,酒浸后可解腥膻之气,并助运化之力。以上糖类总量,可以掌握在克左右,胶类总量可掌握在~克。糖类或胶类的配料,均可根据需要选用,例如阴血虚者,可选用驴皮胶、龟板胶;阳虚者可选用鹿角胶;阴阳两虚者可选用龟鹿二仙膏;便秘者可选用蜂蜜;糖尿病可免除糖类;肝病则不必用黄酒浸胶。总之,选用配料,均应因人而异。

  服法及医嘱:每天清晨空腹服一汤匙,或早晚空腹各服一汤匙,均用开水冲饮。如方中用熟地等滋腻药,而配料胶类剂量较大,则膏滋较稠黏难以烊化,应嘱其隔水蒸化后服用。并嘱咐:如遇感冒发热、伤食腹泻等,则应暂停服用。服膏滋药期间,应忌莱菔及饮茶。如属阳虚有寒,忌生冷饮食;如阴虚火旺,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哮喘患者,忌虾蟹腥味等。

六、中医膏方(膏滋药)服用的最佳季节

  中医进补,四季皆宜。但服用膏滋药,则以冬季为宜。因为膏滋药比较滋腻,热天服用,不易消化吸收。同时一料膏滋药,一般要服4~6周(由于处方剂量,收膏浓度的不同,以及每天服一次或二次,起匙量多少亦有差异,因此不能肯定确切的服用日程),在气温较高时,岂不要变质?什么时候是服用膏滋药的最佳时间呢?一般以冬至日起五十天左右,即头九到六九(冬至后九天为头九,十八天为二九……)为最佳时间。如果准备一冬服二料膏滋药,则可以适当提前。为何要选择严冬服用膏滋药?除了易于保藏等原因外,主要因为按四季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冬季是封藏的季节,天气寒冷,食欲旺盛,腠理致密,无论进食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方面,也较热天为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冬三月,此谓闭藏”。因此,冬令正是及时进补的大好时机。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冬令进补,春天打虎”,虽属夸张之词,但是也说明冬令是进补的最佳时间。

七、中医膏方(膏滋药)的保藏方法

  膏滋药保藏方法,至关重要。如果保藏不好,发生霉变,必将无法服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膏滋药应储存在瓷罐(锅、钵)中,亦可用搪瓷烧锅存放,但不宜用铝锅、铁锅作为容器。由于膏滋药服用时间较长,故应放在阴凉处。如能放置在冰箱里则更佳,可防变质。如遇冬令气温连日回升,可隔水高温蒸烊,但忌直接将膏锅置炉火上烧烊,这样会导致裂锅和焦底。膏滋药蒸烊后,应启盖待完全冷却,然后再将盖子盖好。因为盖子里每一滴蒸气水滴,落在膏面上,过了几天,就会出现一个灰绿色的霉点。当每天取用膏滋药时,不要每次更换一只汤匙去掏,以免每天将水分带进罐里,促使发霉变质。因此,应该放一只固定的汤匙在罐里。上述这些注意事项,医生必须详细地向病人一一交待清楚,以保证膏滋药的安全服用。

八、中医膏方(膏滋药)处方应具备的特色

1.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的传统特色

  要用中医的基本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和指导临床实践,而不是罗列一些症状,写一个处方,敷衍了事。当然并不提倡写洋洋大观的空头理论,而是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2.充分体现中医重视文学、书法的传统特色

  老一辈中医,例如已故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程门雪、黄文东教授,在这方面都非常重视,并有很深厚的造诣。程老过去用红色的折叠式方笺开膏滋方,无论从医理、文学、书法、金石等方面,都非常讲究。上海国画界耆宿王个簃先生对程老的诗、书、画,曾有“境界高雅,时手鲜有其匹”的评价。因此,一份上好的膏方医案,不仅是一个医案,实际上也是一帧艺术品。虽然我们现在不一定都能做到这样,但是作为一个中医师,应该提高医案的文字书写质量。而对广大中青年中医师来说,似乎尤其应该从这方面加以努力。

3.充分体现中医美好医德的传统特色

  在询问病史、辨证处方以及交待医嘱时,要求做到对病员关心体贴,态度和蔼可亲。病员有的体质虚弱,诸病迭起;或药石乱投,盲目进补;或所欲不遂,情绪抑郁;或消极悲观,丧失信心等,医生都应从思想上耐心细致地加以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
贵阳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pz/2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