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程式医案周某眩晕肝阳上亢案

眩晕肝阳上亢案

周某,女,52岁,已婚,年03月02日(己亥年正月二十六日)初诊。

第一步、四诊审证——打开病锁之钥

主诉:头晕伴行走不稳10余年。

望诊:中年女性,形体适中,精神一般,面色潮红,两目有神,行走不稳,头发枯涩,口唇稍干,舌红苔白。

闻诊:声音洪亮,应答自如,呼吸平稳,时有太息,口中无异味。

问诊:患者10年前因高血压病外院住院,治疗期间应用扩张血管药物后(具体不详)出现行走不稳,无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无视物异常、肢体无力及活动受限。查头颅CT及脊髓检查排除脑血管及脊髓病变,经多方治疗罔效。10年来每遇情绪激动或烦劳后,头晕、行走不稳症状加重。刻下患者自感头晕头胀不适,眼干涩,行走不稳,如坐舟车,无视物旋转、头痛呕吐,无言语不清,无肌力减退等症状,纳谷如常,睡眠可,二便调。现口服降压药不详,血压控制尚平稳。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切诊:脉弦滑,手心稍热。

审证:肝阴亏虚→阳亢风动→风痰阻络→痰郁化火。

第二步:审证求因--寻求病门之枢

审证依据:一、患者为中年女性,有高血压病史,属中医“眩晕”范畴,面色潮红,两目有神,头发枯涩,口唇干,眼睛干涩,舌红苔白,是为阴虚阳亢之象;二、应用扩张血管药物后出现行走不稳,现有头晕头胀,眼干涩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患者素体肝阴亏虚,肝阳上亢,再予以药物(相当于中药行气活血之品),诱发阳亢风动,如《素问·风论篇》言:“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阳亢风动,则易炼液为痰,可见脉象弦滑,所炼之痰上犯脑窍,故患者出现头晕头胀不适,眼干涩,行走不稳,如坐舟车。从当前信息综合判断,患者病因为痰饮。

第三步:求因明机--探究疗病之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患者阴衰阳亢,加之用药不当,肝风内动,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其在志为怒,开窍于目。疏泄失常,气机失畅,则可出现烦躁易怒,时有叹息。肝阴亏虚,肝阳亢盛,阴不制阳则化为风,阴亏则筋脉失养,风动则筋脉挛急。木火相煽,炼液为痰,《类证治裁》云:“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风痰阻于脑窍经络,郁久化火,故出现头晕头胀不适、发枯、眼干涩,行走不稳。

由此可知其病机为:肝阴亏虚→阳亢风动→风痰阻络→痰郁化火。明晰标本:肝阴亏虚是本,阳亢动风是标;风痰阻络是本,痰郁化火是标。

第四步:明机立法--确立治病之圭

《丹溪心法》有云:“头眩,痰加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患者痰火之标,应重治痰降火,此风痰阻络系与肝肾亏虚相关,诚如叶天士在《临症指南医案》中所言:“肝阳偏亢,内风起时,治以滋液熄风,补阴潜阳……”,因此本案治痰之品重在开郁散结,谨防温燥之品耗伤阴津。结合本案证型及主诉,治疗当首重开郁散结之痰火;次则熄风平肝,绝其源头;另外兼用健脾益胃之品固护后天。

第五步:立法主方--部署疗疾之阵

开郁散结之痰火,可以用《伤寒瘟疫条辨》中的升降散为主方加减,方由僵蚕、大黄、蝉衣、姜黄组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姜黄气味辛苦,性温,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攻下破气之功较竣烈,本案可用枳壳辛苦微寒代替大黄,既有破气消积之功,又能防其攻下太过。另外再依照本案病机予熄风平肝、固护中焦之品。

第六步:主方用药--派遣攻守之兵

处方:元胡12g合欢皮15g僵蚕10g石决明30g蝉蜕6g姜黄10g菊花10g生麦芽30g炒谷芽30g炙甘草6g枳壳10g泽泻10g怀牛膝10g清半夏9g浙贝母15g

15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一、以僵蚕、蝉蜕、姜黄、枳壳、合欢皮、元胡、清半夏、浙贝母开散郁阻之痰火。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枳壳,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清半夏燥湿化痰,浙贝母清热化痰。元胡,《本草求真》中言其“不论是血是气,积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达,以其性温,则于气血能行能畅,味辛则于气血能润能散,所以理一身上下诸痛,往往独行功多。”合欢皮解郁疏肝,《神农本草经》曰:“味甘平,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

二、以菊花、石决明、泽泻、牛膝潜阳熄风。菊花甘苦微寒,散风清热平肝,《本草正义》云:“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石决明平肝潜阳,《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二药合用共奏散风清热平肝之效。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升,天气明爽。怀牛膝引火下行,利水通淋,二药合用将上中焦之痰火郁热从小便引出。

三、用生麦芽、炒谷芽、炙甘草健脾护胃,同时生麦芽亦有疏肝之效。

年03月23日(农历己亥年二月十七)复诊

患者诉因未能及时挂到号而续服前方两周,刻下头晕头胀不适改善,行走不稳较前无明显改善,仍有眼干涩不适,纳谷如常,大小便调,夜寐可。舌质红苔白,脉弦。

此案患者本为肝阳上亢,阳亢风动,炼液为痰,痰郁阻滞脑窍、经络而发病,经上方开散郁阻之痰火、镇肝熄风二十剂治疗后症状缓解,表明风痰渐开,郁火减轻。患者痰郁化火是标,肝阴亏虚是本,故可加养肝阴药以治其本,处方如下:

元胡12g合欢皮15g僵蚕10g石决明30g蝉蜕6g姜黄10g菊花10g清半夏9g浙贝母15g生麦芽30g炒谷芽30g炙甘草6g枳壳10g泽泻10g怀牛膝10g生地黄20g黄精10g

14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年04月06日(农历己亥年三月初二)三诊

患者头晕头胀不适,眼干涩等症状已除,行走较前感觉有力气,但仍然不稳,纳谷如常,大小便调,夜寐可。舌质红苔白,脉弦。

患者肝阳上亢症状较前改善,因此熄风平肝诸药以及辛燥之半夏应予减去,在上方中加入宣通脉络之药。处方如下:

元胡12g合欢皮15g僵蚕10g蝉蜕6g姜黄10g菊花10g浙贝母15g生麦芽30g炒谷芽30g炙甘草6g枳壳10g怀牛膝10g生地黄20g黄精10g酒地龙10g鸡血藤25g

7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按:初诊经开郁化痰、镇肝息风治疗后虽行走不稳未得到缓解,但其余症状见效,说明辨证用药正确,复诊时加上养阴之药,三诊加宣通脉络之药,步步紧跟病机,病症渐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pz/5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