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肝系复合证
一、肝系病性复合证
(一)肝经湿热证
肝经湿热证指湿热之邪蕴蒸肝经,以胁痛、目黄、阴痒、带下黄臭与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1.证候表现
胁肋灼痛或胀痛,口苦,目黄,纳呆,呕吐,阴部潮湿瘙痒,睾痛,带下黄臭,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
胁肋灼痛或胀痛,口苦,阴部潮湿瘙痒,睾痛。
病性特征:
①“湿”病性特征:纳呆,呕吐;②“热”病性特征:小便黄;③“湿、热”病性特征:目黄,带下黄臭。
舌脉特征:
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本证常见于病毒性肝炎、阴道炎、胆囊炎等疾病。
①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
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脏B超等。
②阴道炎辅助检查:
白带常规等。
③胆囊炎辅助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肝胆B超或CT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肝经和相关病性为湿、热,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清热利湿,疏肝理气。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龙胆泻肝汤。代表药物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茵陈、龙胆草、黄芩、黄连、大黄等。
(二)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指临床表现眩晕、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的风动症状的一类证,属内风。又称内风妄动证、风阳妄动证、风气内动证、肝风证、内风证。临床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等证。
1.肝阳化风证
肝阳化风证指阴虚阳亢,肝阳升发无制,亢极化风,挟痰上扰所致,以眩晕、肢麻、震颤为主要表现的证。
(1)证候表现:
眩晕欲仆,头摇而痛,肢体震颤,言语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喉中痰鸣,口眼?斜,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肢体震颤,言语謇涩,手足麻木,舌强不语,口眼?斜。
病性特征:①“阳亢”病性特征:步履不正,突然昏倒,头痛;②“痰”病性特征:半身不遂,喉中痰鸣,不省人事;③“内风”病性特征:眩晕欲仆,头摇。
舌脉特征:舌红,苔腻,脉弦。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本证常见于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偏头痛、帕金森病等疾病。
①高血压辅助检查:测血压、心电图、血尿常规、血液生化、血管超声、肾及肾上腺超声、血尿醛固酮、尿儿茶酚氨、血浆肾素活性测定等。
②脑血管疾病辅助检查:头颅CT或MRI、脑血流图、脑电图、脑血管造影、脑血液流变学等。
③偏头痛辅助检查:头颅CT或MRI、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血常规等。
④帕金森病辅助检查: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多巴胺代谢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肝和相关病性为阳亢、痰、内风,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育阴潜阳,平肝息风。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代表药物有羚羊角、天麻、钩藤、地龙、全蝎、蜈蚣。
2.热极生风证(热胜风动证、热甚风动证)
热极生风证指邪热炽盛,热极动风,以高热、神昏、抽搐为主要表现的证。
(1)证候表现:
壮热,肢体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或烦躁谵语,或神昏,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肢体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角弓反张。
病性特征:①“(火)热”病性特征:壮热,烦躁谵语;②“内风”病性特征:牙关紧闭,神昏。
舌脉特征: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本证常见于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脑膜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
①破伤风辅助检查:分泌物厌氧培养、细菌学检查等。
②流行性乙型脑炎辅助检查:血常规、脑脊液等。
③病毒性脑膜炎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等。
④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辅助检查:血常规、血培养、脑脊液检查、血清学诊断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肝和相关病性为内风、火(热),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清热解痉,凉肝息风。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羚角钩藤汤。代表药物有羚羊角、牛黄、地龙、钩藤、僵蚕、黄连、生地。
3.阴虚动风证
阴虚动风证指肝阴亏虚,虚风内动,以手足震颤、蠕动,肢体抽搐,眩晕与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1)证候表现:
手足震颤、蠕动,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干,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手足震颤,手足蠕动,肢体抽搐。
病性特征:①“阴虚”病性特征:耳鸣,口咽干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②“内风”病性特征:眩晕。
舌脉特征: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本证常见于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等疾病。
①帕金森病辅助检查: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多巴胺代谢等。
②运动神经元病辅助检查:肌电图、脑脊液、尿肌酐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肝和相关病性为阴虚、内风,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滋阴息风。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大定风珠。代表药物有白芍、生地、何首乌、阿胶、龟甲、鳖甲。
4.血虚生风证(内虚暗风证)
血虚生风证指肝血亏虚,虚风内动,以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拘急、瞤动,皮肤瘙痒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1)证候表现:
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瞤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肢体麻木,手足拘急,肢体震颤。
病性特征:①“血虚”病性特征:爪甲不荣,面白无华;②“内风”病性特征:眩晕,肌肉瞤动,皮肤瘙痒。
舌脉特征: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本证常见于帕金森病、月经不调、梅尼埃综合征等疾病。
①帕金森病辅助检查: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多巴胺代谢等。
②月经不调辅助检查:子宫B超、性激素等。
③梅尼埃综合征辅助检查:听力学检查、眼震电图、甘油试验、前庭功能试验、颞骨CT、免疫学检查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肝和相关病性为血虚、内风,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养血息风平肝。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当归引子、阿胶鸡子汤。代表药物有阿胶、白芍、何首乌、熟地。
(三)胆经湿热证
胆经湿热证指湿热之邪蕴郁胆经,以口苦、黄疸、胁痛、惊恐不安和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1.证候表现
身黄,目黄,胁肋灼痛或胀痛,口苦,纳呆,头部两侧胀痛,头重,耳鸣,耳聋,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
胁肋灼痛或胀痛,头部两侧胀痛,耳鸣,耳聋。
病性特征:
①“湿”病性特征:纳呆,头重;②“热”病性特征:小便黄,口苦;③“湿、热”病性特征:身黄,目黄。
舌脉特征: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本证常见于病毒性肝炎、偏头痛、胆囊炎等疾病。
①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
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脏B超等。
②偏头痛辅助检查:
头颅CT或MRI、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血常规等。
③胆囊炎辅助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肝胆B超或CT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胆经和相关病性为湿、热,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清胆泻火,除湿化痰。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茵陈蒿汤。代表药物有青蒿、茵陈、栀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等。
(四)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证指痰热内扰,胆郁失宣,以胆怯易惊、心悸失眠、烦躁、眩晕、呕恶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1.证候表现
胆怯易惊,惊悸,失眠多梦,烦躁,胸胁胀闷,善太息,眩晕,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
胸胁胀闷,口苦,失眠多梦,胆怯易惊,惊悸。
病性特征:
①“气滞”病性特征:善太息,烦躁;②“痰”病性特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失眠。
舌脉特征: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本证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焦虑症等疾病。
①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
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脏B超等。
②胆囊炎辅助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肝胆B超或CT等。
③焦虑症辅助检查:
精神检查(通过和患者交谈得出检查结果)、量表测查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胆和相关病性为气滞、痰,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化痰解郁,清胆和胃。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温胆汤。代表药物有茯苓、陈皮、半夏、竹茹、远志、石菖蒲。
二、肝系病位复合证
(一)肝火犯肺证
肝火犯肺证指肝经气火上逆犯肺,以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亦称木火刑金证。
1.证候表现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痰黄黏稠,甚则咳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
①“肝”病位特征:胸胁灼痛,口苦,头胀,头晕;②“肺”病位特征:咳嗽阵作,咳血。
病性特征:
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烦热,痰黄黏稠。
舌脉特征: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本证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
①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
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脏B超等。
②支气管扩张症辅助检查:
胸部X线、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检查、痰培养、血常规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肝、肺和相关病性为(火)热,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清肝泻肺。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泻白散合咳血方、黛蛤散。代表药物青黛、地骨皮、桑白皮、知母、黄芩。
(二)肝胃气滞证
肝胃气滞证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志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亦称肝气犯胃证、肝胃不和证。
1.证候表现
胃脘、胁肋胀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纳呆,情志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诸症发作与情志变化相关,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
①“肝”病位特征:胁肋胀痛,诸症发作与情志变化相关;②“胃”病位特征:胃脘胀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纳呆。
病性特征:
情志抑郁,善太息,烦躁易怒。
舌脉特征:
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本证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抑郁症等疾病。
①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
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脏B超等。
②慢性胃炎辅助检查:
胃液分析、血清学检测、胃镜、胃肠X线钡餐、病理活检等。
③抑郁症辅助检查: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抑制试验(TRHST)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肝、胃和相关病性为气滞,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泄肝和胃。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四逆散、左金丸。代表药物有枳壳、柴胡、香附、青皮、白芍、黄连、吴茱萸。
(三)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指肝肾阴液亏虚,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1.证候表现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口干,咽干,五心烦热,或低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或崩漏,舌红,苔少、苔剥或苔无,脉细数。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
①“肝”病位特征:胁肋隐痛,头晕目眩;②“肾”病位特征:男子遗精,耳鸣,健忘,腰膝酸软;③“肝、肾”病位特征:女子月经量少或崩漏。
病性特征:
失眠,多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低热,颧红。
舌脉特征:
舌红,苔少、苔剥或苔无,脉细数。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本证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等疾病。
①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
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脏B超等。
②月经不调辅助检查:
腹部B超、性激素等。
③性功能障碍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内分泌激素、前列腺液检查、彩色双功能超声、海绵体造影及测压、勃起神经功能检测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肝、肾和相关病性为阴虚,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滋补肝肾。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杞菊地黄丸。代表药物有熟地、白芍、山茱萸、山药、龟甲、鳖甲。
(四)心肝血虚证
心肝血虚证指心肝两脏血虚,以心悸怔忡、失眠、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及心肝相关组织官窍失养为主要表现的虚证。
1.证候表现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拘挛,爪甲不荣,面色无华,月经量少而色淡,甚则闭经,舌淡白,脉细。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
①“心”病位特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②“肝”病位特征: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拘挛。
病性特征:
面色无华,月经量少而色淡,甚则闭经。
舌脉特征:
舌淡白,脉细。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本证常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失眠、闭经、贫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疾病。
①心绞痛辅助检查:
X线、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冠状动脉造影等。
②心肌梗死辅助检查:
心电图、放射性核素、超声心动图、血常规、脑钠肽、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等。
③心律失常辅助检查:
心电图等。
④失眠辅助检查:
CT、MRI、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心电图、B超、X线检查等。
⑤闭经辅助检查:
卵巢功能试验、激素测定、子宫B超、子宫输卵管造影、CT、宫腔镜、腹腔镜检查等。
⑥贫血辅助检查:
血常规、骨髓细胞涂片等。
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辅助检查:
血液流变学检查、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B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颈椎X线、颈椎CT或MRI、头颅CT或MRI等。
⑧脑梗死辅助检查:
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等。
临床症状必须要体现藏象病位在心、肝和病性为血虚,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补血养心柔肝。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归脾汤、归芍地黄汤。代表药物有白术、当归、白茯苓、龙眼肉、远志、酸枣仁、人参、大枣、生地、白芍等。
(五)心胆气虚证
心胆气虚证指由于心虚胆怯,突受惊恐而引起的以心悸怔忡、善惊易恐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1.证候表现
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夜寐多梦,胸闷气短,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无力。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
①“胆”病位特征:善惊易恐;②“心”病位特征:心悸怔忡,夜寐多梦,胸闷。
病性特征:
气短,自汗。
舌脉特征: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无力。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本证常见于失眠、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
①失眠辅助检查:
CT、MRI、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心电图、B超、X线检查等。
②心律失常辅助检查:
心电图等。
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辅助检查:
甲状腺功能测定等。
临床症状必须要体现藏象病位在胆、心和病性为气虚,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安神定志丸。代表药物有茯苓、茯神、人参、远志、石菖蒲、龙齿等。
三、肝系病位、病性复合证
(一)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证指湿热内蕴肝胆,以胁肋胀痛、身目发黄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若仅以阴痒、带下黄臭等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则称肝经湿热(下注)证。
1.证候表现
胁肋胀痛,纳呆,腹胀,口苦,厌油腻,恶心欲呕,身黄,目黄,大便不调,小便黄,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为阴部潮湿瘙痒、阴器肿痛,带下黄臭等。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
①“肝”病位特征:胁肋胀痛,阴部潮湿瘙痒,阴器肿痛;②“胆”病位特征:口苦,寒热往来。
病性特征:
①“湿”病性特征:纳呆,腹胀,厌油腻,恶心欲呕,大便不调;②“热”病性特征:小便黄;③“湿、热”病性特征:身黄,目黄,带下黄臭。
舌脉特征: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本证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阴道炎、睾丸炎等疾病。
①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
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脏B超等。
②胆囊炎辅助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肝胆B超或CT等。
③阴道炎辅助检查:
白带常规等。
④睾丸炎辅助检查:
B超、血常规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肝、胆和相关病性为湿、热,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清利肝胆湿热。
4.代表方药
代表方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代表药物有茵陈、金钱草、虎杖、龙胆草、黄柏。
(二)肝郁脾虚证
肝郁脾虚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胀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亦称肝脾不调证。
1.证候表现
胸胁胀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肠鸣矢气,或大便溏结不调,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脉弦或缓弱。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
①“肝”病位特征:胸胁胀痛,急躁易怒;②“脾”病位特征:腹胀,纳呆,便溏;③“肝、脾”病位特征:大便溏结不调。
病性特征:
①“气滞”病性特征:善太息,情志抑郁,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肠鸣矢气;②“气虚”病性特征:腹胀,纳呆,便溏。
舌脉特征:
舌苔白,脉弦或缓弱。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本证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肠易激综合征、抑郁症、慢性结肠炎等疾病。
①病毒性肝炎辅助检查:
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脏B超等。
②肠易激综合征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试验、血尿常规、结肠镜等。
③抑郁症辅助检查: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抑制试验(TRHST)等。
④慢性结肠炎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血尿常规、结肠镜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肝、脾和相关病性为气滞、气虚,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疏肝健脾。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逍遥散、痛泻要方。代表药物有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薄荷、柴胡。
(三)肝肾阴虚阳亢证
肝肾阴虚阳亢证指肝肾阴亏,阴不制阳,亢阳于上,以头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烦躁、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亦称肝阳上亢证。
1.证候表现
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重脚轻,腰膝酸软,口干,口苦,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2.组合原则
病位特征:
①“肝”病位特征:头目胀痛,目赤,口苦,耳鸣;②“肾”病位特征:腰膝酸软;③“肝、肾”病位特征:头重脚轻。
病性特征:
①“阴虚”病性特征:口干;②“阳亢”病性特征:急躁易怒,面红,失眠,多梦,头晕。
舌脉特征:
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本证常见于高血压、偏头痛、脑血管疾病等疾病。
①高血压辅助检查:
测血压、心电图、血尿常规、血液生化、血管超声、肾及肾上腺超声、血尿醛固酮、尿儿茶酚氨、血浆肾素活性测定等。
②偏头痛辅助检查:
头颅CT或MRI、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血常规等。
③脑血管疾病辅助检查:
头颅CT或MRI、脑血流图、脑电图、脑血管造影、脑血液流变学等。
临床症状必须能体现藏象病位在肝、肾和相关病性为阴虚、阳亢,但所有症状不必悉具。
3.治疗方法
平肝滋阴潜阳。
4.代表方药
代表方有天麻钩藤饮。代表药物有石决明、牡蛎、龙骨、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