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中医辩证论治第四千八百五十八期

  偏头痛是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偏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如《素问·奇病论》载:“……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新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素问·五脏生成篇》载“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养生方·头痛论治》有“凡头痛者,血气是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之说等,对头痛的病因,多有论述。

偏头风之病名见《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亦名偏头痛,见《名医类案·首风》。《丹溪心法》曰:“偏头痛者,头半边痛者是也。”偏头痛是原发性周期发作性血管性头痛。多在青春期起病,以女性多见,可有家族史。典型偏头痛发作前有视觉先兆症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出现搏动性一侧或双侧头痛,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可自行缓解。普通型偏头痛无先兆症状,头痛发作较轻,持续时间较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中医有内因外因之分,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均可致头痛。《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所致头痛为最多见。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令为患,若风寒袭击,寒凝血涩,则头痛恶寒;风热上犯清空,则头痛身热心烦;风湿袭表,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若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另外内伤亦可引起头痛,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

脏腑功能失常,内伤七情,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肾虚精亏,脑失所养;肾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上扰;痰浊瘀血,痹阻经脉,致气血壅遏不行,皆可引起头痛。偏头风指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而成。

  西医认为有六种因素导致头痛的发生,1、血管源性假说:早在年Wolff提出偏头痛发生的血管学说。认为头痛发作前颅内动脉收缩,产生缺血则出现视觉障碍等先兆症状,然后颈外动脉扩张,则出现头痛发作。

支持血管源性假说的理由有:①偏头痛的疼痛性质是搏动性和跳动性;②压迫颈动脉可使偏头痛发作暂时缓解;③应用α-肾上腺素能阻断剂(麦角胺、心得胺等)可使头痛缓解,使用血管扩张剂(如酒精、亚硝酸盐等)头痛症状恶化。但普通偏头痛则难以用血管源性假说解释。另外,血管源性假说亦不能解释单侧偏头痛。

2、神经源性假说:一百多年前Liveing提出偏头痛是神经元紊乱并伴有继发血管运动改变的假说。近年来很多人支持神经源性观点,认为偏头痛中枢神经系统是原发性改变,而颅内血管为继发性改变,理由是:①约有25%患者在头痛发作前24小时有情绪及食欲改变,显示下丘脑活动轻微障碍;②在导水管周围灰质植入电极,可引起与偏头痛相似的头痛;③刺激实验动物的5一HT能去甲肾上腺能的脑干核,显示脑血流量减少20%;④还有研究发现刺激实验动物的三叉神经,能引起脑膜血管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用麦角胺类药物可预防。

3、血管活性物质:1)5一羟色胺(5一HT):是偏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多种抗偏头痛药物均作用于5一HT受体。2)CGRP:是强烈的脑血管扩张剂,偏头痛时三叉神经支配的颅内血管CGRP增加。3)P物质和神经激肽A:两者均是致痛物质,偏头痛发作时受累的脑膜动脉及脑的大动脉局部释放这些物质。4)β-内啡肽:是对疼痛通路进行调整的抑制性递质。偏头痛发作时β-内啡肽减少。

4、三叉神经血管反射脑膜中动脉和颅内大动脉主要由三叉神经的纤维支配,偏头痛时,受累的脑内大动脉和脑膜中动脉不断发出兴奋,激活三叉神经,使脑膜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管周围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被激活等炎症改变,局部释放血管活性致痛物质如CGRP、P物质和神经激肽A等,这些物质又可作为兴奋冲动剂使受累动脉扩张,而形成恶性循环。

5、遗传因素偏头痛患者的家属中,多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偏头痛病史,所以认为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偏头痛有遗传已被证实,但遗传的物质基础目前尚不清。

6、有关偏头痛促发因素:1)情绪变化:它是最常见的,随机抽洋研究50%病人头痛首次发作是情绪变化后发生的。多数偏头痛发作不是高度紧张期,而是紧张后松弛期。2)气候变化:许多人报告暴风雨引起偏头痛发作,还有明亮耀眼的阳光、寒冷、雷声、风、热等气候变化均可引起偏头痛发。

3)食物:巧克力、酒精、牛乳、柠檬汁等食物诱发某些病人的偏头痛发作。4)睡眠:认为过多的睡眠会促使偏头痛发作,有人报告夜间反复唤醒病人,缩短病人的睡眠时间和减轻睡眠深度,可使偏头痛症状改善。5)与女性生殖周期有关:很多女性偏头痛病人月经期头痛发作,妊娠期头痛减轻或消失;口服避孕药可诱发偏头痛发作。6)运动过劳:高度训练或运动员出现运动性偏头痛。

        1.厥头痛:亦以头痛为主,不呈搏动性,一般无先兆症状,表现为全头剧痛,血压显著升高。

  2.神劳:为经常性头痛,多不呈发作性,常伴头晕失眠、神疲、健忘等症。

  3.面风痛:多见于中年以后,无先兆症状,疾病在面部较明显,常伴面肌痉孪,且有颜面部“扳机点”,若触及时则可诱发面风痛发作。

  

  [风寒阻络]头痛剧烈,偏侧或双侧头痛,掣痛或跳痛,遇风吹寒冷痛甚,保温则缓,恶风寒头喜裹,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邪袭表循经上犯巅顶,阻遏诸阳之气,其痛乃作。寒邪属阴邪,得温痛减,故头痛喜裹;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之邪在表。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风寒头痛之要药;羌活、荆芥、防风、白芷、细辛、辛温散寒,疏风止痛;薄荷清头目;甘草调和诸药;以清茶调服。取茶叶清上降下之性,以监制诸药过于温燥及升散,使升中有降。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寒之邪、止头痛之功。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头痛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挟风上扰,阻于经络,故头痛而胀,甚则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亢。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热盛耗津,故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方中石膏清热泻火;菊花疏风清热;川芎、白芷、藁本上行直达头目,祛风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止头痛之功。

  [肝阳上亢]头痛目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调达,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故头痛目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睡眠不宁;肝开窍于目,肝阳偏旺故见面红目赤。口苦为肝胆郁火内炽;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为肝火偏旺之征。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石决明镇风阳之上亢;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牛膝引热下行;山栀、黄芩苦泄肝胆之邪火;茯神宁心安神。如肝火偏亢、口苦胁痛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泻火。

  [肝肾阴虚]头脑空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或弦细,或细数。脑为髓之海,肾虚精亏,髓海失充,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阴虚内热,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萸肉酸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萸肉泻肝火;茯苓配山药则渗脾湿;加川芎、赤芍、元胡等活血化瘀,通络行气止痛。全方共奏滋补肝肾、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痰浊上蒙]头痛沉重,眩晕呕恶,眩脘满闷,肢重体僵。舌体胖,苔白腻、脉弦滑。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上蒙,清阳不展,故头痛沉重、眩晕,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胸腔满闷呕恶;痰湿困脾,故肢重体倦;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浊内停之象。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茯苓、桔红、白术、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媳风;蒺藜、蔓荆子祛风止痛;厚朴、枳壳降逆和中。若口苦,大便不通加黄芩、枳实。

  [气滞血瘀]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或涩。久病人络,血瘀气滞,故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瘀血内停,阻塞脉络,气血不畅,故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方中当归、生地养血活血: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柴胡、枳实、桔梗,甘草理气调中,牛膝祛瘀而通血脉。痛剧者加全蝎、蜈蚣等通络止痛。

  [气血两虚]头痛绵绵,日久不愈,过劳则甚,面色晄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故头痛绵绵;血不养肝,肝血不足,血虚生风,故头晕;劳则气耗,故头痛加重;血虚则面色晄白,气虚则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脉沉细,皆为气血虚之证候。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八珍汤加味。方中人参(或党参)补中益气、扶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以资运化;茯苓渗湿,辅白术健脾;熟地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气活血止痛;生姜、大枣和胃,调和气血,人参益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气血双补之功。

        ①川芎15g、菊花15g,水煎服,用于风热头痛。   ②川芎15g、细辛3g,水煎服,用于风寒头痛。   ③川芎15g、天麻10g,水煎服,用于阳亢头痛。   ④川芎15g、当归10g,水煎服,用于血虚头痛。   ⑤全蝎、地龙、甘草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次3g,口服,每日2次,用于顽固性头痛。

  其他:   1、鼻孔粘膜给药:①全蝎一只、冰片0.3g、大黄1.5g,共研细末,头痛时取少许,右侧头痛塞左鼻孔,左侧头痛塞右鼻孔。②荜拔15g,研细末,每次取少许,鼻嗅,左侧头痛右鼻孔嗅,右侧头痛左鼻孔嗅,每日嗅5~6次。不痛时减少嗅次数,一个月后停嗅。

  2、外敷:①白附子3g研细末,葱白15g与白附子末捣成泥状,取黄豆粒大,贴敷痛侧太阳穴处,1小时取下。②蓖麻子仁10个、乳香适量,共捣为饼,贴太阳穴处。

 1、复方羊角冲剂:1次1袋,1日2次,用于风寒头痛。   2、正天丸:1次1袋,一日2次,用于血瘀,风寒头痛。   3、镇脑宁:一次2粒,一日2次,用于阳亢头痛。   4、清眩丸:一次4片,一日2次,用于风热头痛。   5、杞菊地黄丸:一次6g,一日2次,用于肝肾阴虚头痛。

  

  1、体针取风池、太阳、头维、合谷、大冲,隔日1次,2周为1疗程。

  2、耳针取额、太阳、枕、神门、皮质下、脑干等为主穴,颈、心、肝、交感、耳尖、肾为配穴。每次取穴5~6个,中强刺激,两耳交替用,5次为1疗程。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pz/7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