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
/
六味地黄丸的由来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功能。本方始见于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当时著名儿科医生钱乙首先创制的。
/
\
公元年,钱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赏赐,顿时使他誉满京城。
那时候宋朝的太医,一般都是名医的后代。这些人的祖上也许真有点本事,但传到他们这一代,许多人已经成了靠门第资格吃饭,靠“家学渊源”吓人的庸医了。钱乙,这个“土郎中”的儿子,年龄才四十几岁,一下子进入了太医的行列,不能不令这些官僚味儿很足的庸医们张口结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却有点嫉妒,不服气。他们私下议论:“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巧合罢了!”有的说:“钱乙只会用土方,真正的医经怕懂得的不多。”
有次一位大夫带了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
钱乙制作六味地黄丸的初衷原不过是用于治疗小儿的“五迟”(即今人所说的小儿发育不良)之症,但是他远远没有想到,六味地黄丸会在以后的日子发扬光大,成为滋补肝肾、养生保健的千年良药。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
六味地黄丸那么好,可是太多选择,傻傻看不懂,这些都是地黄丸吗?
哈哈,地黄丸已经是一个以补肾为主的大家族了哦!都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
每个都叫“地黄丸”,摆在面前怎么选择啊?
虽然都同名“地黄丸”,但其组方、功效、主治各不相同,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应辨证使用。下面药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01
六味地黄丸
临床上最为常用,原名“地黄丸”,是中医补益剂中滋补肾阴的代表方。方中把熟地、酒萸肉、山药归为一组,称为“三补”,而将泽泻、牡丹皮、茯苓列为“三泻”。六药配伍,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俱全,肝、脾、肾三阴并补,补泻兼施,共奏滋补肝肾之效。故费伯雄《医方论》赞:“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和,三阴并治”,被誉为“王道之方”。功能滋补肾阴、填精益髓、涩精、补脾、清肝,适用于治疗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而致的头晕耳鸣、骨蒸潮热、腰膝酸软、盗汗遗精、口燥咽干、消渴等症。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征等见有上述症状者,选用六味地黄丸较为适宜。
02
知柏地黄丸
又名“滋阴八味丸”,是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两者清肾中伏火,泻肝火,整方具有滋阴清热的功效,主治阴虚内热证,常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03
杞菊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枸杞和菊花,枸杞甘平质润,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八味药物配伍组合共同发挥滋阴养肝明目的作用,对于肝肾阴虚伴有明显的头晕、视物昏花等有一定疗效。
04
明目地黄丸
在杞菊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眼部疾患的蒺藜、煅石决明和滋阴养血的当归、白芍,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明目之功,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引起的多种眼部疾病,如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05
麦味地黄丸
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滋补肾阴,配麦冬以养阴清肺,解热除烦;配五味子以敛肺涩精,八药共奏滋肾养肺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肺肾阴虚所致的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等症,对于因咳久伤阴或消耗性疾病所致的咽干、口干、咳喘、痰中带血等病症疗效更佳。
06
归芍地黄丸
方中用六味地黄丸配以补血活血、养血柔肝的当归和白芍以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软,足跟疼痛等。
07
桂附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了温热的肉桂和附子,是地黄丸家族中唯一适于阴阳两虚者服用的中成药,具有温补肾阳,兼补肾阴的功效。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四肢厥冷、脘腹冷痛、小便清长或阳痿、滑精等。
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服药期间,忌吃寒凉、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感冒发热时不宜服用;
2.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最后
小编祝大家
吃好睡好
健康快乐
点击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