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青春痘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311/8736666.html
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补阳还五汤是中风后习用之方。作者从一例中风病案出发,给我们详细记述了误用补阳还五汤的过程,告诉我们“用之必须适时对证,否则,不仅无效,反而有害”。(编辑/居业)
半身不遂,误用补阳还五
作者/贺学泽
医案
患者程某,男性,54岁,干部。素有高血压病史,于年2月5日下午3时许,突然剧烈头痛,旋即神识不清,不能言语,右半身不遂。医院门诊,疑为脑出血而被收住院。入院后经过西医进一步检查,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经过西药治疗1周后,神志已清,而右半身不遂如前,遂邀中医会诊。当时患者除半身不遂外,兼有头痛头晕、耳鸣寐差等症,脉弦滑,舌淡紫,苔黄。我即认为此乃气虚血滞,脉络瘀阻,遂投以习用的补阳还五汤加味。
孰料经过两诊,服药10剂,不但半身不遂未见改善,反而出现颜面潮红、精神烦躁、夜不能寐、头昏、头痛加剧、呕恶、心烦、脉象弦劲而滑、舌苔黄腻、血压/mmHg(住院经西药治疗后血压原已稳定)等一派风阳上扰之象。
斯时,我反复思之,病情发展至此,无疑是药未中的。患者当时神识虽清,但风阳尚未尽息,痰火依然内炽,当务之急应潜阳息风,涤痰降火,以防复中,却未能细察证情,谨守病机,竟套用益气活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故不但无效,反助血气上升,以致出现上述见症。若不改弦易辙,再度厥闭,时有可能。
乃亟予镇肝息风、涤痰通络之剂。方用羚羊钩藤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羚羊角片2g,石决明18g,钩藤12g,夏枯草12g,地龙10g,僵蚕10g,全蝎3g,清半夏5g,炙橘红5g,炒川连3g,陈胆星5g,枳壳5g,竹茹9g,茯神12g,怀牛膝30g。
此方连服12剂,诸症次第缓解,上肢已能举至肩部,下肢每日上、下今各能坚持活动1小时,血压稳定在~/85~90mmHg,脉转细弱,黄腻之苔退净。
至此,窃思肝风已趋平息,痰火不复掀扰,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正是时候,遂投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15g,川芎6g,赤芍9g,归尾9g,桃仁5g,红花5g,地龙9g,僵蚕10g,全蝎3g,桑枝15g,秦艽9g,怀牛膝30g。
该方连服20剂(其间略有加减,黄芪由15g逐步增至60g),下肢活动自如,能独自扶杖行里许,上肢活动正常,仅手指握物微感不利,饮食、睡眠如常人,血压稳定。最后逐步撤去活血化瘀药,参以滋养肝肾之品而培其本,治疗两月,病即得愈。
辨析
中风半身不遂,是因脉络瘀阻所致,但脉络瘀阻的原因有因气虚而血滞者,也有因肝阳上亢,火升风动,气血并行于上,络破血溢,经脉阻者。
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用于前者宜,后者则非。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篇中指出:“清王勋臣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则助血愈上升,必致凶危立见,因此不可不慎也。”
此患者脉弦滑,舌苔黄,并兼见头痛头晕、耳鸣寐差,阳亢见症明显,医者以习用之补阳还五汤补之,致使病情加重,足见张锡纯之言有理。
病经重新辨证,予平肝潜阳、涤痰通络之剂,使肝风平息,痰火清降。此后复用补阳还五汤,取得满意的疗效,说明补阳还五汤确为治疗半身不遂的良方,但用之必须适时对证,否则,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I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医林误案》,贺学泽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居业。校对/卢林竹,唐乐。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tg
ling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