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老中医带徒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其中一手好字被列在第一条,这的确是中医一个优良的传统。大凡名医都很重视处方书写的工整,追求书法上的功夫。明代的傅山、清代的何鸿舫、近代的恽铁樵、萧龙友,这些名医不仅医术高超,书法也十分精湛。时至今日,重新翻看中医大家们的手写处方,墨香中氤氲的国医风范依旧让我们敬仰,一笔一划,是悬壶之志,一针一药,乃医者仁心。值此北京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让我们来回味一下那些年,北中医的大师们笔墨中的国医风范。刘渡舟(.9.10~.2.3),原名荣先。著名中医学家,《伤寒论》专家,辽宁营口人14岁跟营口名医王志远学医16岁正式拜师,前后学习六年20岁又拜东北名医谢泗泉为师年在大连悬壶,父亲替他更名为“渡舟”年携眷迁居北平,两年后正式在北平行医年9月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历任古典医籍教研组组长、伤寒教研组副组长、伤寒教研室兼金匮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主编等职年7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代表论著:《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挈要》、《伤寒论临证指要》、《伤寒论校注》(主编)等。脉弦两尺细,头目眩晕,耳鸣为蝉,时有烘热,舌绛苔薄,肝阳上亢阴不能潜,以致虚风上旋菊花炭四钱夏枯草四钱石决明一两(先煎)润玄参五两奎杭芍一两怀牛膝三钱川石斛一两大生地四钱刘渡舟刘渡舟老先生的处方书法属于行草,颇有“毛体”潇洒淋漓之感。虽书写速度很快,但字迹清晰、可观性强。弦而尺细,阴不潜阳,法遵镇肝熄风汤。夏枯草,菊花,石决明相须为用,针对头目眩晕之主症。生地,白芍,玄参相合滋水涵木。怀牛补肝肾而潜肝阳,石斛滋肾阴而明目,相得益彰。病人舌绛,热盛伤阴而重用玄参,而菊花等清肝之药用量轻灵,标本虚实一览可知,为医案上品,十分具有学习价值。任应秋(.7.27~.10.17),名鸿宾,字应秋。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基础理论暨中医各家学说专家,四川江津人。幼年在祖父督导下遍读儒家《十三经》17岁入“医学研究社”,师从经方名医刘有余22岁赴(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抗战爆发后,转读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年返江津悬壶并从事多项中医药工作年8月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历任文献编研组组长、科研办公室主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等职年7月与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李重人联名写信《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书卫生部党组代表论著: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五版主编)、《病机临证分析》、《内经十讲》、《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韩素琴女三诊身恶寒减轻,下肢冷自若,时已夏月犹不能脱线裤,肩、肘、腕、腰、髀、膝、踝皆痛,脉沉紧,舌淡苔灰白,阳虚寒盛之痛痹。疏千金附子汤以扶阳胜寒。川附片五钱赤白芍六钱白茯苓四钱生白术一两淡干姜三钱豨莶草一两威灵仙六钱羌独活各三钱任应秋处方七四年六月二十日任应秋老先生的处方书法兼有魏碑和隶书的笔法,风格平和自然、清新脱俗。
附子汤用治风毒之湿痹缓风,身痛如折。全方以温阳健脾以散寒除湿。又以豨莶草,威灵仙最妙。豨莶草苦寒入肝而除风湿痹痛,寓阴中求阳,以泻为补之义。丹溪言威灵仙“通十二经,朝服暮效。辛能散邪,故主诸风;盐能泄水,故主诸湿”,本方立法明确,用药轻灵巧妙,紧扣脉症。
作为学医路上的行者,拥有一手或工整、或娟秀、或遒劲、或潇洒的字确实能为漫漫旅途增色添彩,练习书法可以净化心灵、使人专注,在临写古帖的同时,还可以识记繁体字、培养阅读古文的语感,这对学习中医、阅读中医古籍有很大的促进。也许,你也有许多关于中医与书法的故事,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或分享中医书法作品。以书结缘,不亦乐乎?文中大师手迹图片均摘自《中国古今名医处方真迹集珍》(浙江中医药大学林乾良编著)
策划|张宁怡、王睿、马天辕技术|何思航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