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六害,不伤为本——葛洪的养生观
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延驻于百年。何者是也?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捐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身之道徒设耳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焦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干急;多急则智虑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狼。引自《抱朴子》
葛洪是我国晋代的道教理论家和医学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家。早在年轻时,他就对世上那种追逐名利的风气深恶痛绝。他热衷于修性养心,同时爱好体育锻炼,精通刀、枪剑、戟、射等武艺,又喜钻研医道和养生之学。在深悟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他又撰写了《抱朴子》、《神仙传》等书。晚年则隐居在广东的罗浮山,过着悠闲的生活。葛洪的养生之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重视身心锻炼
葛洪指出,世上有许多人一方面热衷于追求富贵荣华、声色犬马,一方面又想着怎样可以长生不老、修道成仙,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求长生,修至道。关键在于精神专、情致静寂,世俗的权势及物质,都会妨碍人们延年益寿。所以,最根本的“学仙之道”是四个方法,即“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返听,尸居无心”。这些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求人们不得驰心于外,要收敛精神,专心地修养情性。
由此可见,葛洪十分重视身心的修炼。他曾提出一个“先讲治身,后谈养生”的著名观点,并引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他说,人之身,犹如国家。人的胸腹就是宫室,四肢好比是郊区,骨节好比是百官,肌肉是城市中的街道,精神犹如统帅一个国家的君主,血液好比臣子,真气就如众民。善于养生者,关键在于保护身心,就像领袖会治国、会爱民。民众有弊,国家就会灭亡;人之气衰,身体就会凋谢。因此,善养生者必须注重预防,要禁绝一切不良的嗜好,抛却名利权势,这就是治身之道。一个人只要做到心胸开阔,精神安闲,必可益寿延年。为此,葛洪还指出有“六害”会妨碍人们延年驻颜的努力,一是名利,二是声色,三是货财,四是滋味,五是佞妄,六是诅嫉。因此,人们必须薄名利,禁声色,远货财,少吃厚味,除佞妄,去忌妒。这才是最好的修身之道。
2,养生以不伤为本
葛洪的养生理念是建立在调节日常的生活之中的,他从预防的角度,首先提出了“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论点,具体论述了伤身的十三个方面,即“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这十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如果伤之太久,都会影响寿命。所以,他进一步指出,“凡言伤者,亦不便觉而,谓久则寿损耳”,“积伤至尽则早亡”。
葛洪针对这不知不觉而容易产生的“十三伤”,制定了“不伤身”的“养生之方”三十条,其内容如下:唾不及远;行不及步;耳不及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不欲极渴而饮;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极温;夏不欲窃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口,不欲偏多;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
这些措施,看似烦琐,实乃简易,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只要稍加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习以为常,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但这些生活琐事,往往又为人们所忽视。所以,葛洪强调指出“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若能爱之于微”就必然会“成之于著”,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3,动静双修
葛洪不仅重视精神性情上的静修,同时也提倡和推崇肢体五官的动养,强调人们应当动静双修,这样方可收全面之效果,有利于延年益寿。曾有一修道者因牙齿动摇,渐趋脱落,就去询问葛洪防治之法。葛洪回答:经常用如泉水一般清澈的口水洗刷灌溉(即吞咽口水)然后坚持每天清晨叩齿三百下,这样就能保持牙齿的坚固了;又有人问葛洪,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耳朵听觉正常,不失灵敏?葛洪回答:要坚持做好“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曲、鸟伸、猿踞、兔惊、天俯、地仰”等各种肢体的锻炼,每天需锻炼一千二百下,这样长期坚持,人的听觉自然能恢复正常。还有人问葛洪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睛保持明亮?葛洪回答:可引三焦升腾之阳火,导之归元于丹田,并坚持用“石决明水”洗目,用两手的手心对搓,产生热量后烫双目,如此人的眼睛必能明亮。据说远古之人曾用此法炼目,后在深夜无烛之时亦能写字。也有人问葛洪,怎样才能做到登山不累、远行不疲?葛洪答:要想登山不累、远行不疲,仅靠饮食和营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导引
行气,坚持性命双修,使精气达到大周天、任督通,此为服食“大药”,然后人们便可神气充盈,身轻如燕,即使攀登崇山峻岭、远行各地,也可神情自若,毫无疲惫之态。
葛洪的某些说法在当今看来,也许值得商榷,但他的绝大部分叙述还是有着很高的价值的,值得今日的养生爱好者借鉴。
在大自然当中,还有六害对我们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是:风、寒、暑、湿、燥、火我们称之为“六邪”。六邪致病,与季节气候和居住环境有关。六邪既可单独侵犯人体,也可夹杂致病因素一同侵犯人体。在发病过程中,六邪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人体肌表、口鼻则是六邪入侵的途径。
1,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属阳邪;常侵犯人体上部(头面)、体表、阳经,使汗孔开张,从而出现头痛、出汗、恶风等症状。
(2)风邪行无定处,变化无常,故致病时病位游移不定,病情复杂多变,如由风邪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其关节的疼痛是游走不定的。
(3)风邪是六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湿、燥、热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
2,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性属阴,容易损失阳气。
(2)寒邪侵袭,阳气受损,则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故说寒性凝结、阻滞不通。
(3)寒邪侵袭,使汗孔收缩出现无汗,经络、筋脉收缩痉挛而引
起疼痛、屈伸不利。
3,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属阳邪,性质炎热,侵犯人体后多出现一系列大热、大汗出、面红等阳热症状。
(2)暑使汗孔开张,如果汗出过多,损失津液,同时又会导致气虚,故说暑邪易耗气伤。
(3)夏季除了天气炎热外,还多雨潮湿,故暑邪致病时常夹杂湿邪,除了烦渴、发热外,还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湿邪困倦症状。
4,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侵袭的病位多在下部,阴邪容易损失阳气,阻遏气体的运行。
(2)湿性重浊,其性质如同水液一样,容易停留在人体的某部位而出现病变。
(3)湿性黏腻,是指病症黏腻不爽,如分泌物滞而不畅;或是指病程长,反复发作。
5,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邪干涩,容易损失人体津液,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
(2)燥邪多从口鼻而入,而肺开窍于鼻,与外界相通,故燥邪最易伤肺,见干咳少痰等。
6,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为阳邪,易损伤人体津液,耗损正气。
(3)火邪可令血液运行加速,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症状;另还可形成疮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