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之密蒙花

别名:蒙花、蒙花珠、老蒙花、羊耳朵朵尖、水锦花、黄花醉鱼草.

古籍产地:颂曰︰密蒙花,蜀中州郡皆有之。宗奭曰︰利州甚多。

药材基源:本品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蕾及其花序。

原形态:密蒙花,又名:羊耳朵(《滇南本草》),虫见死草、羊春条、绵糊条子、黄花醉鱼草、绵条子。落叶灌木,高1~3米。小枝灰褐色,略呈四棱形,密被灰白色绒毛。叶对生,狭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约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小锯齿,表面被细星状毛,叶脉凹陷,下面密被灰白色至黄色星状茸毛,叶脉隆起;叶柄长6~10毫米,被灰白色茸毛;托叶在两叶柄基部萎缩成一横线.圆锥花序顶生,长5~12厘米,密被灰白色柔毛,苞片披针形,被绒毛;花萼钟形,先端4裂;花冠筒状,长约1.5厘米,先端4裂,筒部紫堇色,口部橘黄色,内外均被柔毛;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上位,2室,先端被茸毛,花柱短,柱头不裂。蒴果长2~6毫米,2瓣裂,基部具宿存的花萼和花瓣。种子多数,细小,多扁平。花期2~3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丘陵、河边、村边的灌木丛或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主产于湖北、四川、陕西、河南。此外,云南、广西、湖南等地亦产。

采制: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栽培:密蒙花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种植时宜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宜。

性状鉴别:为多数小花蕾簇生的花序。形状、大小不一,表面灰黄色或淡褐色,密被毛茸。单个花蕾呈短棒状,上粗下细,长3~6毫米,顶端圆而略膨大,花萼钟状,4裂,花冠筒状,裂瓣暗紫色,毛茸极稀疏。全体柔软而易碎,断面中央黑色。气微香,味甘而微苦辛。以花蕾密聚、色灰黄、有茸毛、质柔软者为佳。

炮制:拣去杂质,筛净灰土。

《雷公炮炙论》:"凡使密蒙花,先拣令净,用酒浸一宿,漉出候干,却拌蜜令润,蒸,从卯至酉出,日干,如此拌蒸三度,又却日干用。每修事一两,用酒八两浸,待色变,用蜜半两蒸为度。"

性味:甘,微寒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养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风弦烂眼。

用法用量:3~9g。

注意:目疾属阳虚内寒者慎服。

各家论述:

1.《开宝本草》:"主青盲肤翳,赤涩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

2.刘完素:"治羞明怕日。"

3.王好古:"润肝燥。

4.“密蒙花,观《本经》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盖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肝热甚,则为赤肿,眵泪赤脉,及小儿豆疮余毒,疳气攻眼。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本草经疏》)

5.“密蒙花,甘而微寒……入肝经,除热养营。盖肝开窍於目,目得血而能视,虚则青盲肤翳,热则赤肿眵泪。目中赤脉及小儿痘疮余毒,疳气攻眼,得此甘能补益,寒能除热,肝血足而诸症无不愈矣。然味薄於气,佐以养血之药,更有力焉。”(《本草求真》)

6.“密蒙花,甘微寒,润肝燥,治目中赤脉,青盲云翳,赤肿眵眼,小儿疳气攻眼。”(《本草害利》)

配伍:

1.配谷精草,本品甘平走行上焦,直达巅顶,善于疏散头部风热,而无寒凉遏抑之弊,其明目退翳之功优于菊花,长于治风热外袭,风重于热之目不明实证,密蒙花甘以补血,寒以清热,养血明目,专在治本,目得血能视,与谷精草之偏治风热不同,两者合用,标本同治明目退翳,主治:肝血不足,风热上壅;目生翳膜,视物不清迎风流泪。

2.配石决明,本品味咸,性寒,归肝经,善清肝热,又补肝阴,为明目良药,密蒙花味甘以补益,性寒能清热,两药合用,可加强明目退翳之功效,可治疗目赤羞明,翳障,青盲雀目等症。

3.配青葙子,本品苦寒沉降,功专清肝凉血,明目退翳,密蒙花甘寒清养,能养血清热,又可除肝热退翳膜,两药同用,可加强清肝明目之功治疗肝热目赤翳障,视物昏暗等疾,又可用于血虚肝旺所致目盲翳障等症。

4.配伍枸杞子:密蒙花清肝养血,明目退翳;枸杞子补肝肾而明目。二者伍用,清补兼施,有清肝、补肝、明目之功效,用於治疗肝血虚而有热所致的目昏、视物不清。

5.配伍菊花、石决明:密蒙花清肝而明目退翳;菊花疏风散热而;石决明清肝明目,与密蒙花配伍,其清肝明目之力更强。三者同用,有疏风清肝、明目退翳之功效,用於治疗肝热之目赤肿痛、翳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tp/77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