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好,一切都好!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说:“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我们也时常将自己的心爱之物称作“心肝宝贝”,肝又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那肝对人体的意义可谓是举足轻重了!倘若肝脏生病了,那可咋办?小编窃喜,今天搜集到了叶天士治疗肝病的二十二种方法,赶紧收藏吧!
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躁急刚烈,主动主升,故《内经》称之为“将军之官”。肝脏须赖肾水的涵养,心营的和畅,肺金的清降制约,脾土的敦厚栽培,才能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故其他脏器一遇失和,皆可影响于肝,一切外感杂病,日子长久,无不与肝有关。昔贤王泰林有《西溪书屋夜话录》述肝病治法一篇,内以肝气、肝风、肝火三者为纲,条列治法,用药与叶天士相近,可作参考。现将叶氏治肝二十二法列述于下。
1.制肝安胃法(《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门·朱案》)
肝乘于胃,其气冲逆。呕吐不食,或吞酸,痞胀,眩晕,不食,胃痛,头巅痛,吐蛔,脉左弦右弱等。
人参9g,白茯苓9g,乌梅9g,白芍9g,黄连3g,川楝子6g,淡干姜6g,川椒3g,清半夏9g。
脉右坚有力,体不虚者,去人参、茯苓;吐酸水、脘痛者,加吴萸;脉微细,阳伤者,去黄连、川楝子,加淡附片;泄泻者,去黄连、川楝子、川椒,加白术、木瓜、荷叶、甘草。
《内经》称“阳明为阖”,阖则无可乘之隙。若阳明之虚,空洞若谷而不阖,则厥阴风木得以乘之,使胃失降下之性、消化之职,则呕吐、不食、疼痛等病皆作。方中人参、茯苓补其胃,乌梅、白芍制其肝;肝寄相火,黄连、川楝子之苦以降火,得姜椒之辛热,成苦与辛合,能降能通,再入半夏以止呕吐。凡肝乘其胃与肝强胃弱所引起诸病,以此法加减,皆可立效。叶氏论乌梅,有云:“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得少阳生气,非酸敛之收药,得连、楝苦寒,《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余每用于病后不食而兼有热象者恒效。
2.平肝和胃法(《未刻本叶氏医案》)
肝木犯胃。脘中胀痛,呕逆,或兼痰气不食者。
黄连5g,淡吴萸2.4g,清半夏9g,白茯苓9g,广橘红6g,生姜汁2匙。
脉虚不食者,加人参;胃中寒痛者,去黄连,加高良姜;脉弦,痛在少腹者,去黄连,加青皮、小茴香;肝火盛者,去橘红,加川楝子。
此辛通苦降之法,吴萸平其肝,夏、苓、姜、橘和其胃,正合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降则不呕,使肝气得平,胃气得和,自然肝胃调和而痊。
3.镇肝扶胃法(《临证指南医案·噫嗳门·王案》)
肝风扇动,上扰于胃。泛吐涎沫,噫气,不食或口耳牵引者。
旋覆花9g,代赭石12g,人参9g,茯苓9g,姜半夏9g,生姜3片。
呃逆者,去旋覆花,加丁香皮、干柿蒂;便溏,吐食者,去旋覆花,加白术。
此仲景旋覆代赭汤之加减法,去甘草、大枣之守中,加茯苓之淡渗,即参苓通补其胃,旋覆散结下气,代赭重镇逆气,佐小半夏汤止呕和胃。盖胃性原属下降,反逆而上者,肝乘故也。丹溪云:“上升之气,多从肝出。”因肝气升逆,致胃腑不降。张锡纯以为,“赭石,为赤铁矿之石,系三氧化二铁,用以制肝镇逆也”。
4.缓肝益胃法(《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胡案》)
肝虚胃弱或病后体虚,胃纳不旺。
人参9g,茯神9g,炙甘草6g,生谷芽9g,木瓜9g,南枣3枚。
胃阴虚口干者,加原麦冬;胃虚肝乘,久泻不食者,去南枣,加乌梅、炒菟丝子;兼肝火,头痛,目赤者,去南枣、谷芽,加丹皮、桑叶。
肝为刚脏,其性急躁,又为风木之脏,最易犯胃。此法用参苓益胃,佐南枣纯甘之味以养胃体,谷芽鼓舞胃气,以理胃之用;胃之贼者为肝,故用木瓜之酸以泄肝;入甘草以调和诸药,共成缓肝益胃之效。《内经》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全剂南枣、甘草得甘味最厚,不特养胃补虚,且可缓肝之急,用于虚人病后,胃气不醒者,最为合适。
5.泄肝扶脾法(《临证指南医案·泄泻门·徐案》)
肝强脾弱。脘腹胀痛,腹鸣泄泻,或肠风久泄,清晨瘕泄等。
人参9g,炒白术9g,白茯苓9g,炙甘草2.4g,大乌梅9g,宣木瓜12g。
晨起泄泻者,加炒菟丝子;脘腹寒胀者,去乌梅、甘草,加陈皮、厚朴、附子;兼肝火寝食不适者,去木瓜、乌梅,加丹皮、桑叶;脘腹胀痛,呕吐者,去乌梅、木瓜,加吴萸、白芍。
脾虚则清气不升而泻,肝风乘之则腹鸣、胀痛。法取四君子汤以扶脾,加乌梅、木瓜以泄肝,肝得泄而脾始可扶,即东垣谓“治脾胃必先治肝”之义。
6.肝胃同治法(《未刻本叶氏医案》)
肝阴不足。胃纳衰减,或兼头晕欲吐,脉弦而涩。
制首乌9g,枸杞子9g,刺蒺藜9g,桑椹子9g,穞豆衣6g,白茯神9g,南枣3枚。
呕吐者,加紫石英;头痛者,加黄菊花;肝虚目花者,去穞豆衣、南枣,加石决明、白菊花。
此方制首乌、枸杞子、桑椹子味甘多液以养肝,刺蒺藜、穞豆衣平肝息风以理肝,茯苓行阳入胃,南枣甘润安中。肝为刚脏,其阴易亏,胃为阳土,亦宜柔润,今肝得养而胃亦同养,一方两利,故名同治。
7.肝脾同治法(《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
面萎黄少泽,纳食不旺,每交春夏阳升,情志不适必吐血,脉弦促而芤。
人参9g,茯神9g,炙甘草3g,当归身6g,白芍6g,炒枣仁9g,远志6g,桂圆肉6g。
肝藏血,脾统血。其肝郁脾虚之体,每当春时阳气升腾,复因郁怒,则五志之火内动,气机悖逆,脾土受戕,肝脾藏统失司而吐血。法当肝脾两调,取归脾汤去芪、术、木香诸刚性动药,加白芍以和肝脾之阴,俾脏阴充复,阳不妄升,其血自止,所谓“急宜培养中宫,中流砥柱,风阳不得上越,而血可止矣”。观叶氏用药,凡中气衰微,饮食减少者,每用甘温守中、补中之法,深得仲景之旨。
8.清肝息风法(《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梁案》)
热耗脏阴,肝风内动。神识愤愦,或手足瘛疭,或头痛不止,或头目昏眩等。
石决明30g,钩藤18g,生地18g,羚羊角6g,桑叶6g,黄菊花9g。
神识昏迷不醒者,去生地,加犀角(水牛角代)、鲜菖蒲、郁金;兼痰者,加胆南星、竹沥;脉弦,头胀,耳鸣,颧热者,去羚羊角、菊花、钩藤,加夏枯草、石斛、茯神。
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升动无制则神明被扰,头目昏眩,甚则神识不清。方用羚羊角、钩藤清肝止痉,石决明介类潜阳,菊花、桑叶平肝息风,生地滋阴增液,合而共成清肝息风,滋阴潜阳之效。
9.潜阳息风法(《种福堂公选良方·续医案》)
脏阴亏损,阳化内风,上实下虚。头晕,耳鸣,肉,肢麻,身若浮云,脚步如悬等。
大熟地g,龟甲90g,左牡蛎90g,山萸肉60g,五味子30g,白茯神60g,灵磁石30g,青盐15g,牛膝90g。
上九味蜜丸,或山药糊为丸,如梧子大。
胃虚纳差者,去山萸肉、磁石,加人参;遗精者,去磁石、青盐、牛膝,加芡实、莲子、金樱子。
肾主水,藏精,肝赖肾水以涵养,遂其生发条达之性。若肾精亏损,肾水不足,则肝失涵养,而致肝阳上亢,虚风内动,上蒙清窍,诸病乃生。《内经》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今阴液亏乏而不与阳平,则阳失依恋,不与阴秘。阳主动,动则升腾上扰,遂成下虚上实之病。上实者,风阳鼓动,头旋、耳鸣、烦躁不安、肢麻、汗泄,甚则昏蒙、痉厥等症频起;下虚者,少阴之阴既竭,厥阴之阳窃发是也。故叶氏云:“但身中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六气火风迥异。”诚为精确不磨之论。治法取静以制动,加以潜阳,用熟地滋少阴之水,萸味酸以收之,龟牡介以潜之,磁石重以镇之,青盐润下,牛膝下行,全料阴药,虑其呆滞,入茯神淡渗行阳,走而不守,以斡旋阴阳和洽之效,脏阴亏损,非旦夕可复,故取丸方缓图。
10.柔肝息风法(《未刻本叶氏医案》)
肝阴亏损,内风扰动。头目不清,眩晕,或心悸,脘痹,咽阻,筋惕,肌麻,心烦,不寐,牙痛,脉左数右虚等。
大生地18g,阿胶9g,牡蛎12g,白芍9g,天冬9g,茯神9g。
中虚者,加甘草、红枣;不寐者,去白芍,加鸡子黄;喉痒,干咳者,去白芍、牡蛎,加沙参、麦冬。
肝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于卦为“震”,一阳下蓄,禀少阳春生之性。若阴液枯少,阳失依附,则动而生风,此风上冒清窍则眩晕、耳鸣,甚则状如中厥,舌喑难言;游行扰络,则吐血、衄血,变幻多端,勃然而至。方用生地、阿胶柔润养肝,牡蛎、白芍咸酸息风,天冬生上下之津,茯苓理阴阳之位,方虽平淡,功效颇伟。
(以上资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中医课程
点击查看→12月22日邱雅昌董氏奇穴
点击查看→12月15日邱雅昌董氏奇穴
点击查看→1月1日李吉尚骨旋移-单指定点复位法
点击查看→1月6日李松芝腹针疗法与宗筋落脏理论的结合运用
董氏奇穴针灸讲解针法视频
邱雅昌--董氏奇穴
12月22日全天报到23日--27日上课(学习5天)郑州开课
12月15日全天报到16日--20日上课(学习5天)北京开课
报名(火热报名中,需提前报名预定名额)
报名(火热报名中,需提前报名预定名额)
中医李吉尚单指定点复位法正骨手法视频教程5
李吉尚--骨旋移.单指定点复位法
12月06日全天报到07日--11日上课(学习5天)大连开课
12月18日全天报到19日--23日上课(学习5天)上海开课
1月01日全天报到02日--06日上课(学习5天)郑州开课
1月10日全天报到11日--15日上课(学习5天)北京开课
报名(火热报名中,需提前报名预定名额)
报名(火热报名中,需提前报名预定名额)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肩胛背痛筋骨并用,提气呵成手法
张一圣--筋骨并用,提起呵成,速治颈肩腰腿关节疼痛
12月19日全天报到20日--22日上课(学习3天)郑州开课
报名(火热报名中,需提前报名预定名额)
报名(火热报名中,需提前报名预定名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