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科普

国医大师张灿玾:我治温病常用的8大法则.国医人才03-:00订阅自《伤寒论》一书问世之后,不仅对伤寒病有了比较规范的治法,其中有些方剂对于温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明、清时代,善治温热病的叶、薛、吴、王四大家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对温热病的治疗又有了新的提高。今天小师妹整理了国医大师张灿玾老先生总结的8种治疗温病的基本方法,供临床优秀中医师们一起参考学习。解表法1.1解表法的意义和作用解表法是用发散性的药物,以开泄肤腠祛邪外出的方法。亦即汗法。《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叶天士所谓:“在卫汗之可也。”都是指的解表法。解表法有发汗开闭、宣畅气血的作用,适用于新感初起邪在体表,或内热外出表闭无汗,及丹、痧、疹不能外透等证。1.2解表法的运用1)辛散解表:辛散解表,是用辛散平剂以解除表邪的方法。适用于:①新感寒邪者,②内有伏热外感寒者。常用方剂如葱豉汤。温病初起,虽有外寒,但较伤寒为轻,所以不宜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重剂,而外有寒邪,亦不可过用凉遏,使邪不易外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辛而能润,不致伤津,温而不燥,不致助热,辛散而不凉,不致遏邪。2)辛凉解表:辛凉解表是用辛凉轻清性药物以解除表邪的方法。适用于①外感温邪者。②伏热外达不能作汗者。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辛凉解表法中的药物,辛散和清凉的作用都比较轻淡,所以吴鞠通称这一类方剂为“辛凉轻剂”。一般说只适用于较轻的病变,若表邪较重者则当重用辛散,热象较重者则当重用清凉,临床时必须加减变通,以适应病情。解表法的作用,都能发汗,但汗出并不是目的,而是祛邪的手段,使用本法后必须看外邪之解与未解,在运用汗法时必须注意:a辨清外邪的性质,如偏寒用辛散,偏热用辛凉,偏湿配芳化,偏燥配滋润等。b根据患者的体质,如阴虚配滋阴,血虚配养血,气虚配助气等。c发汗不可太过,太过邪不易骤解,且能化燥伤阴。02和解法2.1和解法的意义和作用和解法有两种意义:其一,凡具有两种以上作用的方法,乃谓之和。其二,能和解少阳的方法。本处主要是指的这一方面。和解法有枢转少阳,疏利湿热,上下分消的作用,适用于邪在少阳,邪伏募原,湿热阻滞等证。2.2和解法的运用1)和解表里:和解表里是用辛散苦降性药物,以枢转少阳气化,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者。常用方剂如小柴胡汤。邪在半表半里时,属少阳病变,以其虽似表证而实非在表,不可发汗,虽似里证而实非在里,不可吐下,必用此和解之法,才能枢转少阳之气化,以祛邪外出。但小柴胡汤一方,自张凤逵有柴胡劫肝阴一说之后,多有畏柴胡而不敢用者,其实柴胡能疏达腠理,配以黄芩之苦寒坚阴,参、草之补益,邪在少阳时,非此方不可,当然对于肝阴不足,肝阳亢盛者,则用之不宜。2)疏利募原:疏利募原,是用疏利化浊的药物,以除募原之邪,适用于①邪伏募原。②湿热闭结于中焦。常用方剂如达原饮等。本法之方剂,药性偏于燥烈,若非内有湿热者,绝不可用,体质虚弱者,宜慎用。3)分消上下:分消上下是用轻宣淡渗性药物,来分消上下之邪。适用于邪留三焦的病变。常用的方剂如温胆汤、蒿芩清胆汤。邪留三焦,亦属少阳病,然本证多兼有湿,故当以清淡之药分消其势。叶天士曾说:“气病有不传血分,邪留三焦,犹之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03化湿法3.1化湿法的意义和作用化湿法是用芳香淡渗及温燥苦化之剂,以祛除湿邪的方法。化湿法有开逐湿邪,宣畅气机,通达阳气的作用。湿本阴邪,最易伤阳,湿盛则阳微,气化不宣,湿去则阳气自通。叶天士在论述湿热病治法时曾说:“热病(按:指湿热)救阴较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与化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湿停不化,小便多不通畅,阳气被阻而不宣,湿去便通,则阳气亦通,所以叶天士指通阳在于利小便。3.2化湿法的运用1)芳香宣化:芳香宣化是用芳香性气味较薄的药物,以宣化湿邪。适用于:①湿在上焦。②湿邪在表。常用方剂如五叶芦根汤、清络饮等。本法药物气味不宜过重,因气味俱薄则可以上行外达,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2)芳香化湿:芳香化湿是用芳香性气味较重的药物,以开逐湿邪的方法。适用于湿热弥滞在里的病变。常用方剂如雷氏芳香化浊方、五加减正气散等。本方适用于湿重于热证,若热重者服用本法则易于化燥助热。3)淡渗利湿:淡渗利湿是以淡利性药物,利湿自小便而出的方法。适用于湿邪阻滞三焦水道不利之证。常用方剂如薏苡竹叶散、茯苓皮汤等。本方必须药味淡薄,不可用逐水药,若津伤较重而小便不利者,不可用淡利药,重伤津液。所以吴鞠通曾说:“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也。”又说:“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岂可再以淡渗动阳而灼津乎。”4)辛开苦降:辛开苦降是用辛苦性药物,以开逐湿热的方法。适用于湿热结滞的病变。常用的方剂如小陷胸汤。04清热法4.1清热法的意义和作用清热法是以寒性药物,以清解热邪的方法,即《内经》所谓“热者清之”的意思。清热法有清热、凉血、护阴的作用。适用于里热较盛的病变。热邪是温病主要的邪气,或在气分或在营血分,都是治疗的主要目标,所以清热法是治疗温病最常用的方法,正如何廉臣所说:“温热郁于气分为伏热,郁于血分为伏火,通称伏邪,热与火,未有不当清凉者也。”4.2清热法的运用1)轻清化气:轻清化气是用轻清宣散的药物,以清解郁热的方法。即王孟英所言“展气化以轻清”之意。适用于热邪初入气分及热邪留扰胸膈的病变。常用方剂如栀子豉汤。本方药味较轻薄,因邪初入气,或余邪留扰胸膈时,过用寒凉,反使邪气不能外散,所以章虚谷曾说:“清气热不可寒滞,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即指此证。若热邪炽盛者,则非本方所宜。2)辛寒清气:辛寒清气是用辛凉重剂,以清解亢盛之热。适用于燥热盛于阳明,而未结于腑病变。常用方剂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本方必在邪热尽入气分者,方可用之,即叶天士所说“到气方可清气”之意。若表证未解有恶寒无汗等症存在时,不可早用;兼有湿邪口不渴者,正气不足脉弦细者宜慎用。3)苦寒直折:苦寒直折是以苦寒性药物,直折其炎上之火。适用于热重于湿及火邪上炎的病变。常用方剂如黄芩汤、三黄汤等。苦寒药能化燥伤阴,若燥热证不可乱用此法,而用此法者,也不可乱用甘寒,以滋腻留邪,所以何廉臣曾说:“其弊由甘寒清滋之药,得大热煎熬,其膏液即化为胶涎,结于脘中,反致伏火不得从里而清泄,从此为闭、为厥、为痉、为颠,甚则为内闭外脱,变证蜂起者,多由于此。”4)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以清营泄热的药物,以清解营分之热邪。即叶天士所说“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之意。常用方剂如清营汤。凡邪在营分时,仍当透热转气分而解,不可纯用血分药,用早每易诱邪深入。5)气血两清:气血两清是清气凉血药并用,以清解气分和血分之热邪。适用于气血两燔或气营两燔的病变。常用方剂如玉女煎、化斑汤等。本法适用于气分之热未尽而又入血分者。气药与血药的比重,当随着气热与血热的轻重而定,在一般情况,血药不宜用的过多。6)凉血散血:凉血散血是以清凉行血性药物,以清解血分瘀热。适用于热在血分迫血妄行的病变。常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凉血必佐以散血,则血既能安宁,又不至于瘀滞,但散血只能用行血、活血一类药物,绝不能用破血重剂。7)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是用清热凉血解毒药物,以解除体内热毒的方法。适用于热毒伤血之证。常用方剂如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等。05攻下法5.1攻下法的意义和作用攻下法是以苦寒或咸寒性药物,以攻逐积滞的方法。攻下法有涤荡实邪推陈致新的作用。适用于有形之实邪(痰、水、食、血)结滞不通,及热邪结滞于胃肠之病变。正如何廉臣所说:“攻里法者,解其在里之结邪也。”攻下法虽能去邪,亦能伤正,若非实邪结滞者,不可妄施。若确系实邪结滞,但正气已虚者,亦不可单用此法,当结合补正之法用之。5.2攻下法的运用1)苦寒泻下:苦寒泻下是用苦寒性药物,以泻下实热及积滞的方法。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常用方剂如三承气汤。苦寒泻下法在运用时,应当根据病情之轻重缓急,来决定药量的大小。一般可分为急下证、当下证、缓下证三种情况。急下证是可下症状已经具备,而病情危重者;当下证是可下证已经具备,但病情并不十分严重;缓下证是具备部分可下症状者。急下者药力须峻而速,当下者力求其中,缓下者药力当小而缓,用药之法尽在通常达变。2)导滞通便:导滞通便是用消导性药物,以通达肠胃积滞的方法。适用于湿热浊邪结滞胃肠之证。常用方剂如枳实导滞丸、枳实导滞汤等。本法只能消导疏利,不至泄下,若燥热结实,当用攻下法者,不可用此法。3)破结逐瘀:破结逐瘀是用破血泻实之药物,以攻逐瘀血的方法。适用于热与血结之蓄血证。常用方剂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06开窍法6.1开窍法的意义和作用开窍法是以轻清通灵、芳香通窍的药物,以开导关窍的方法。开窍法有清心安神、通窍复苏的作用。适用于邪气闭滞内窍,神志不清的病变。若阳明腑实证之谵語,虽然亦属神志症状,但因胃肠结滞,内热循经上扰神明,则无须用本法治疗,肠胃通后神明自安,此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和“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道理。6.2开窍法的运用1)清热开窍:清热开窍是用清凉通灵的药物,以开窍安神。适用于热邪闭滞内窍,神志不清的病变。常用方剂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万氏牛黄丸、清宫汤等。清热开窍,必须是在有热邪的时候,方可使用,若无热神昏皆属虚脱性者,则本法不宜。2)芳香开窍:芳香开窍是以芳香化浊之药以开窍。适用于湿热浊痰蒙蔽清窍的病变。常用方剂如菖蒲郁金汤。湿热浊痰闭窍与热邪闭窍者不同,不可混淆。湿浊闭窍,病的重点尚属气分,而热邪闭窍者,纵有气分症状,亦属营血分病变为主,根据这一重点自能辨清证候。07熄风法7.1熄风法的意义和作用熄风法是用平肝或滋阴缓解痉挛的药物,以制止肝风的一种方法。熄风法有缓解痉挛,安定神志的作用。适用于动风痉厥的病变。7.2熄风法的运用1)平肝熄风:平肝熄风是用凉肝缓痉药,以平熄肝风的方法。适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的病变。常用方剂如羚角钩藤汤、清营汤加钩藤、石决明、全蝎、蜈蚣等。本法所治之风属实风证,治时以祛邪为主,若虚风则不可用此法治疗,以防克伐太过。2)滋阴熄风:滋阴熄风是用滋水涵木的药物,以平熄肝风。适用于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的病变。常用方剂如定风珠、阿胶鸡子黄汤等。本法所治之风属虚风,重点以扶正为主,肾水不足不能涵木者,则肝血不足,血不养筋,故而抽搐痉挛。所以何秀山说:“血虚生风者非真风也,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瘛疭,类似风动,故名曰内虚暗风,通称肝风,温热病末期,多见此者,此热伤血液故也。”08滋阴法8.1滋阴法的意义和作用滋阴法是用滋补性药物,以恢复虚损的方法。滋阴法有益精养血生津增液的作用。适用于阴虚的病变。温病最易伤阴,所以滋阴法也是温病用之较多的方法,吴鞠通曾说:“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吴锡璜也言:“治温病宜刻刻顾其津液。”从而说明滋阴法对治温病是有很重要的意义。8.2滋阴的运用1)滋阴清热:滋阴清热是滋阴与清热药并用的方法。适用于阴虚而有热邪未尽的病变。常用方剂如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等。凡阴虚较重而邪热不退者,单养阴则热邪不能解除,单祛邪又伤正气,故用本法照顾到两方面。2)滋阴增液:滋阴增液是纯用滋阴性药物,以恢复阴液之亏损。适用于阴虚证。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加减复脉汤等。本法有甘寒与咸寒的不同,甘寒适用于脾胃阴虚者,咸寒者适用于肝肾阴虚。用本法时必须注意:①热邪炽盛者不宜用。②内有湿气者不可用。③阳虚者不可用。

当地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

来个亲密接触了呢:

宝宝委屈/:P-(!

不就是

希望引导孩子拍正能量作品吗!

新京报今天

当地教育局回应新京报记者,

承认学校与钟美美密切接触,

表示是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

去拍一些正能量的东西,

不要尽拍老师的反面教材。

晓得不!

因为神模仿老师一度引发鹤岗房价

房价涨停

让全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yl/4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