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邹某某,女,75岁。年7月3日初诊。
主诉:头晕1年余。
病史: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度头晕,呈持续性,伴头痛、耳鸣,无昏厥,无神志不清,无恶心呕吐,无水肿,无视物不清等。1年来头晕反复发作,未规律治疗。辰下症见:头晕,伴头痛,耳鸣,腰膝酸软,乏力,胃纳差,夜寐欠安,大便日一行,质干,小便可,舌质淡苔白,脉弦。
处方: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生地黄12g山药9g山萸肉9g
茯苓12g泽泻9g牡丹皮9g
黄芪20g天麻12g钩藤12g(后入)
石决明20g(先煎)牡蛎30g(先煎)菊花15g
珍珠母20g(先煎)鸡血藤20g谷麦芽各12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二诊(.7.10):头晕、头痛、耳鸣、腰膝酸软、乏力等诸症较前稍减,偶有胸闷,胃纳差,舌质淡苔白,脉弦。予上方加葛根20g、山楂20g,续服十四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7.24):头晕发作频率及程度较前明显减轻,已无头痛,仍有耳鸣、乏力,胃纳一般,舌质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去牡丹皮、茯苓、泽泻、石决明、鸡血藤,黄芪改为30g,加磁石20g、杜仲12g。再服十四剂后,头晕缓解,余症亦除。续以此方为基础随症加减调治月余,头晕未再作,诸证皆消。嘱其起居、饮食有节,保持情志舒畅,避免劳累。
按语: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历代中医文献中对其均有大量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对眩晕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厥阴之胜,耳鸣头眩”等。《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开篇即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丹溪心法?头眩》中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晕》指出“无虚不作眩”。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瘀血有着密切的联系。清代林琨琴《类证治裁·眩晕》又提出:“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至目昏耳鸣,震眩不定。”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认识,总结起来主要为“风”、“痰”、“瘀”、“虚”,其中以虚居多。
本案患者年老体衰,脏腑皆弱,肝肾亏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阳化风,风扰清窍,脾不健运,气不养窍,而引发眩晕、头痛。肾属水,主水藏精,肾阴不足,骨髓不充,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则耳鸣;阴虚阳亢,阳不入阴,则夜寐不安;脾不健运,气虚不振,故见乏力,胃纳差;阴血不濡,肠道干燥,则便质干。结合舌脉,四诊合参,乃气阴两虚,肝肾不足,阳亢化风之眩晕。
吾师治以益气滋阴,养肝补肾,息风潜阳,方投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生地黄补益肝肾、滋阴养血,山萸肉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三药相伍肝、肾、脾三脏同补;泽泻利湿泄浊,牡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健运脾胃。加黄芪健脾益气,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滋阴潜阳、重镇安神;鸡血藤补血活血、舒经活络;菊花平肝散风、清利头目;谷麦芽健胃消食,助黄芪、山药、茯苓以健脾益气,运化水谷,充资气血。
二诊患者诸症皆减,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因患者诉有胸闷、纳差,故加葛根升阳解肌、山楂健运脾胃,两药合用亦能舒筋通络。三诊患者头痛已止,余症皆减,故守方加减:去牡丹皮、茯苓、泽泻,石决明、鸡血藤;加大黄芪剂量增健脾补气以除乏力;加磁石平肝潜阳、聪耳明目,杜仲补益肝肾,以疗耳鸣。药后诸症悉除,头晕未再发作,守方巩固治疗月余而获全功。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