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癌症患者发病一两年前都有这个征兆
这个时代,谈癌色变。很多人发现癌症的时候,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回天乏力。
在《国学堂梁冬对话倪海厦》节目中,著名中医大师倪海厦对癌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癌症发病的一、两年前,我们其实能发现一些症状并进行干预。
倪海厦,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指导教授,在美国从医20多年,了解整个西方的医药体系,同时又懂中医伤寒经方。
倪师招了很多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的药物学生,从而证明中医的科学性。
如何提早发现癌症呢?倪师认为大多数癌症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就是夜里会在“固定的时间点”失眠。
为什么癌症会引起固定的时间点失眠呢?倪师根据子午流注理论给我们做出了解释。
中医讲子午流注,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身体有自己的生物钟,它会影响到身体所有气血的运转过程。
中医有个地支歌决:
肺寅大卯胃辰宫
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
亥焦子胆丑肝通
“肺寅大卯胃辰宫”,指肺开寅时(3点~5点),大肠开卯时(5点~7点),胃开辰时(7点~9点);
“脾巳心午小未中”,脾脏开巳时(9点~点),心脏开午时(点~3点),小肠开未时(3点~5点);
“申胱酉肾心包戌”,申时(5点~7点)开膀胱,酉时(7点~9点)开肾,心包开戌(9点~2点);
“亥焦子胆丑肝通”,亥时(2点~23点)开三焦,子时(23点~点)开胆,丑时(点~3点)开肝。
气血流注是2个时辰入2个内脏,而癌症患者,由于肿瘤的存在,气血无法正常流入流出,心神失养则会引起失眠。比如肺癌患者,现在检查完确定有肺癌,那么,过去一两年来,按照子午流注的时间,他可能每天晚上三点钟准时醒来,到五点才能入睡。
除了提前发现癌症的征兆,中医的子午流注,还能帮助我们弄懂身体上一些与时间有关的生理现象。
比如,大多数人都是早上一起来就想大便,这是因为大肠气血流注时间是早上5点到7点;有的人在上午9点到点经常昏昏欲睡,而这个时间段正好是脾脏“工作”的时间,说明他的脾脏功能下降,需要进行相应调理。
人身的气血周流出入有自己的生物钟,学习运用十二经脉子午流注,可以帮助我们推算出相应的疾病,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
97岁知名医生患肾癌年,还脑梗,依旧健康,全靠这样调养前列腺动过大手术,后来又突发脑梗塞,年查出肾癌,直接切掉一个肾……很多人认为得了癌症,就是判了死刑。
张效房世界眼科基金会中国分会会长、医院教授。
但是,97岁的河南医院眼科教授、国内眼科学术权威、世界眼科基金会中国分会会长张效房教授却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
就算是得了癌症,哪怕是切掉了器官,只要懂调理、会调理,就能活得健康!快乐!
(▲得癌症年后,时年95岁的张教授,依然坚持坐诊、查房,还帮学生修改论文,每天西装笔挺、红光满面。)
提到这年的患癌后生活,张教授说:
自己如今的身体得益于手术后年的调养。
正是这“调理”让张效房教授的年“单肾”生活才能如此安全、健康!
不吃补药,患癌后调理全靠饮食很多人得了癌症,都会想要“进补”,来补中益气,增强抵抗力,对此,张效房教授说:
“我的学生们都说我面色红润,但几十年来我从来不吃补药,连学生送的阿胶我也分给家人,要说我精神,全靠饮食。”
对于饮食调理,这张效房教授可是很有自己的主张。
烧鸡牛肉样样来,严控主食不超5两得癌症之前,张效房教授酷爱吃肉,每顿饭牛羊肉是主食。后来张效房教授把食谱做了调整:
“我首先是减少肉的摄入量,每天只吃几片酱牛肉或者几块烧鸡,不超过二两;
其次是坚持少食多餐,每天吃四顿;
除了正常一日三餐,每晚睡前我会再吃几块饼干或者几颗核桃酥,每天主食绝不超过5两。”
一碟青菜是张效房教授每天中午和晚上的必备,白菜、青菜、西兰花……开水一烫,也不放盐,捞出即食。
早饭后要睡回笼觉,不调闹钟不运动!都说睡觉是最好的养生,晚上0点到早上6点一定要保持睡眠,但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张效房教授的睡眠安排也很特殊:
每天坚持睡3次觉,晚上一次、早上吃完早饭睡一次、中午午睡一次。
不运动,早上睡回笼觉。
90岁以后,张教授几乎没有运动的习惯,早饭后他并不急着出门,而是重新躺到床上,睡0分钟的回笼觉,张效房教授说:
“0分钟不长,但对养精蓄锐很重要”。
早上回笼觉的习惯,可以说是张效房教授“独创”的,也是张效房教授历经众多疾病还能保持精神、健康的秘诀吧!
寄语:五要六不要
新年到了,张效房教授给我们一些寄语,也是他本人的健康心得,一定对大家有用:
“五要”:要说、要笑、要唱、要跳、要俏;
“六不”:心不烦、脑不闲、嘴不馋、腿不懒、酒不贪、烟不沾。
人生难得潇洒,要多笑,要学会忘记年龄、忘记病痛、忘记得失!
每天开开心心,
不知不觉就能长寿健康!
张效房教授,得过脑梗,74岁摘除一个肾脏,其遭受的困难比我们大多数人都大,但他今年却是97岁高龄,活得幸福、快乐!
病痛是天给的,无法控制,但心情和寿命是自己决定的!只要用我们的聪明才智、良好心态,一定能战胜任何问题!传播正能量,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
十五位中医名家的专病绝招,都是干货.萧龙友
伤食腹胀用糊米
萧氏家中经常备有炒黄黑的糊米,小儿伤食饮用。成人腹胀,常用砂仁一粒,以针穿其孔中,在火上烧焦,取下,纸包捻碎,去纸嚼服,甚效。又疰夏不思食,用荷叶粥宽中解暑,妙用非常。
2.蒲辅周
童便治诸血证
童便对阴虚痨怯,吐、衄、咳、唾诸血病,皆有效,且不妨碍其虚。蒲氏云:“凡骨蒸劳热,内热入血诸证用之皆效。惜乎世人以秽浊视之,殊不知乃浊中之清,真良药也。产后服之,诸恙皆息,百病不生。又治跌打损伤,单服此一味即愈。”
其回忆年悬壶成都时,友人之妇年30余岁,患内热病两载,服药数百剂未获一效,诸医束手。求治于蒲氏,教以服童便,次日早、午、晚每服一碗,服20余日见效,60余日痊愈,童便滋阴降火之功,于斯可见。
3.章次公
凤凰衣、木蝴蝶治胃溃疡
章氏治疗溃疡病有独创方,药用凤凰衣、木蝴蝶各30克,马勃、象贝母各20克,血余炭、琥珀粉各5克,共研细末,每服2克,每日3次,食前服。
这张验方之制,既不效仿古人,又不同于流俗。凤凰衣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溃疡不敛,它是先生治疗溃疡病常用之药。木蝴蝶善治肝胃气痛、疮口不敛,还有补虚、宽中、促进食欲之功,与凤凰衣同用,起协同作用。
马勃既能止血,又能疗疮。象贝母具有清热泄降、医疮散结之功,对于溃疡病之胃痛吞酸,尤为适当。琥珀不仅镇惊安神,而且有化瘀止血、疗疮治痈作用。血余炭主要有消瘀止血作用,与琥珀同用,治溃疡病出血极佳。
4.祝谌予
当归六黄汤治甲亢
处方: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各等份,黄芪加倍,共为细末,每服5克,水两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
此方为祝老在临床治疗甲亢之首选方剂。口渴、自汗、肌肉痉挛时加生牡蛎、木瓜、五味子;手颤甚加用白头翁;甲状腺肿大加橘核、荔枝核、夏枯草。
5.岳美中
四神煎治关节炎
关节炎,亦称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疼痛,步履艰难,投以《验方新编》四神煎恒效。药用生黄芪克,川牛膝、远志肉各90克,石斛20克。先煎四味,用水毫升,煎至2碗,再加入金银花30克,煎至50毫升,顿服。历年来,岳氏和几位同道用该方治此病,多获良效,很值得推广。
6.颜德馨
生半夏、水蛭粉治哮喘
生半夏化痰之力甚著,颜氏治哮喘习用之,一般用9克,加生姜2片,无副作用。水蛭粉能改善缺氧现象,每服.5克,一日2次,其效亦著。
7.关幼波
牛皮胶升血小板
牛皮胶系民间验方,其制法如下:取新鲜牛皮(不拘量)去毛洗净,用绞肉机搅碎后,用清水煎熬成稀胶状,以无皮渣为度。功能养阴补血,效如阿胶,通过实践,对于提升血小板有一定效果。
服法:成人每日服00-毫升,小儿每日服50-00毫升,服时可加入少许香油、食盐或白糖以调其味,可以单服,亦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配合汤药同服。若有的小儿单服出现烦躁者,可另用白茅根、小蓟各30克煎水为引同服。
8.朱小南
芫荽熏气治恶阻
有些严重的妊娠恶阻患者,往往药入即吐,甚至见药闻味即吐,长期厌食,以致影响营养吸收,形体消瘦。对此类患者,朱先生采用祖传熏气法:取鲜芫荽(俗名香菜)把,加苏叶、藿香各3克,陈皮、砂仁各6克,煮沸后倒在壶内,壶嘴对准患者鼻孔,令其吸气。
因芫荽性辛温,含挥发油,有强烈的异香气,功能宽胸和胃,定逆顺气,悦脾醒胃。病人闻此芳香之气便会顿感舒适,数分钟后即可进易消化的食物,一天熏气数次,熏后可少食多餐。此法对于严重妊娠恶阻,甚至尿酮阳性,药、食难进者,亦可应用。
9.刘绍武
调心汤治疗冠心病
刘先生用调心汤治各种心脏病,尤对冠心病更宜。调心汤:柴胡5克,川椒0克,紫苏子、党参各30克,大枣0枚,甘草0克,黄芩5克,百合30克,乌药0克,瓜蒌、丹参各30克,郁金5克,牡蛎30克。
此方是刘氏从医60余年悟出的,以小柴胡汤作为协其之总方,宣其表里,疏调三焦,充其津液使五脏戴泽,调其阴阳使气血衡常,该方坚持久服,其效颇彰。
0.孙重三
推天柱骨治各种呕吐
天柱骨穴,是指项后中间入发际一寸处直至第7项椎。以示指或拇指自上向下推次以上,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均有很好的止吐作用。
曾治疗一例2岁的患儿,病儿反复呕吐,滴水不进,中西药无法投入,靠输液维持生命,加西药滴注无效。孙氏云:“本症是胃气上逆,需降逆止呕,推天柱骨一穴可止。”
当即推此穴千余次,稍息0分钟,以水滴患儿口内,已不恶心,但饮之仍吐。再推千余次,休息0分钟,可饮水小杯。二诊能进少量流汁,共推4次而愈。
.夏度衡
四味芍药汤治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夏氏提出应重视“动用静药”的规律,认为治疗此病以生牡蛎、石决明为上品,惟此二药平肝潜阳之力专。选用白芍、甘草,取其酸甘化阴之用,缓急止痛之功。久病入络,当择味苦性微寒的丹参以佐之。
夏氏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经验之方——四味芍药汤(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5克)。方中重用白芍、生牡蛎以柔肝潜阳息风;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丹参养血通络,合具柔肝潜阳、和络息风之功。
在通常的情况下,夏氏治疗三叉神经痛均首选此方,其疗效远在一般方药之上。
2.黄一峰
鼻渊散外用治鼻窦炎
一峰先生,苏门之老医,曾传一方治鼻窦炎甚效:土藿香5克,苍耳子5克,青木香5克,鱼脑石5克,辛夷5克,鹅不食草9克,共研细末,用棉花包,塞鼻外用。
3.刘奉五
瓜石汤治疗闭经
刘老创立“瓜石汤”治疗阴虚胃热型继发性闭经,通经率达67.3%,用于临床,屡获良效。
瓜石汤的适应证为:闭经、月经愆期、错后,恶心,善饥,咽痛口干,口舌生疮,头晕头痛,低热面赤,鼻衄倒经,急躁易怒,心胸烦闷,乳房胀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腰部酸痛,性欲减退。
方药组成:瓜蒌5克,石斛2克,玄参、麦冬、车前子各9克,生地黄、瞿麦、益母草、牛膝各2克,马尾连6克。方中瓜蒌甘寒润燥,宽胸利气;石斛甘淡微寒,益胃生津;马尾连清胃热,护津液,益母草活血化瘀,瞿麦、车前子、牛膝清热通经,引血下行。
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润燥、宽胸和胃、活血通经之效。若胃热者,可加黄芩、枇杷叶、大黄、生石膏;肝热者,加胆草、栀子、竹茹或芦荟、木通、桑叶、菊花。
血热者,加旱莲草、藕节、白茅根;气滞者,加柴胡、川楝子、枳壳、木香;血瘀者,加泽兰、红花、川芎、赤芍、桃仁;阴虚者,加沙参、枸杞子、白芍。
4.叶橘泉
单味鲜蒲公英治黑疸
叶老生前治黑疸有一案,颇有效验:某中年妇女,病由黄疸后变成黑疸,面目青黑色,胸满腹胀,大便顽固秘结,邻人悄悄说:“黄病变成臌胀,怕是不治之症了吧!”患者呻吟病床已年余,家中典卖一空,寡妇孤儿,情殊堪怜,叶老予以免费诊治,并送了几剂药,稍稍好转。
后教给他十多岁的儿子,自挖蒲公英,每天大量(90-20克或更多)煮汤喝,喝了一个多月,不花分文,竟把这迁延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慢性肝胆病治愈了。这对叶老触动很大。蒲公英过去也常用,而这次鲜草大量单独用,未料竟有如此威力。
5.吴佩衡
使君子壳治使君子仁中毒
吴氏用使君子壳治使君子仁中毒,颇具妙思。病例:张某,四川人,住昆明市,有子0岁,常患蛔虫腹痛,面黄肌瘦,纳呆食少,夜卧常咬齿流涎。其在药店购得使君子60克与子服食,意欲驱杀蛔虫。
然不知该服何许剂量,随其子剥去外壳而食之。因使君子仁味香甜,小儿于一日内服食达30克之多,遂发呃逆不止,心烦欲呕而不思饮食,无法止住,来院求治。
早年从师习业,曾闻师言,服使君子仁致呃逆作呕者,其壳可解。当即介绍此法以试之。病孩返家后,照法用使君子外壳30克,煎汤与其子服,一日内连服数次,次日呃逆得除。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五味学苑。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归创作人所有。
为何大方大剂无效,小方小剂却神效?在我临床之余,经常求教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前所长,已故名老中医李翰卿先生。
问:为什么有的患者别人用大方大剂不效,而老师用小方小剂却其效如神?
答曰:要想做到处方用药精炼有效,必须做到处方时要方中有药,药中有方。
再问:何谓方中有药,药中有方?
答曰:所谓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即:
.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这是前人的什么方?它的主治证是什么?
2.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后人在这一方剂的主治证上有什么发挥?
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该方的组成药物的主治证、性味特点、升降沉浮、归经是什么?这是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原则的第一步。
第二步,即所谓加减药物的问题,其中:
.加减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加减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主治功用的特性。
2.加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加一个药物可以与原方药物组成什么方?这个方的主治证是什么?
3.减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减去该药组成的方剂及主治证。
总之,不管加减什么药都不但知道药,而且应该知道方的复杂变化。
还说:有的人所以用大方大剂不效,其原因有四:
.处方时只注意了处方中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单个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
2.处方时只注意了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药物组成方剂后所带来的变化。
3.加减药物时,只注意了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单个药物所带来的升降浮沉、归经的变化。
4.加减药物时,只注意了加减药物的特性,没有注意到加减药物所带来的方剂组成和功能主治的变化。在这四个问题中特别是带来的方剂变化。
要想做到方中有方,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熟读药物学。在读药物学时,要切忌死背,要多在比较中下功夫,找出众多药物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2.多读方。要善于把众多医家主治相同、组成相同,主治相同而用药不同,主治不同而用药相同,药味相同而剂型不同的方剂进行纵横比较,并在比较中找出它们共性和特性。
如此这般的钻研数年,就可达到心中有数。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归创作人所有。
小柴胡汤:原方原药大揭秘统观全部经方,当以小柴胡汤之适应范围最广,后人对此评价很高,而且在此方的基础上演绎出了不少的有效方剂。本文主要从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等论述原方原药问题。
小柴胡汤:原方原药大揭秘
小柴胡汤中共七味药,其中的生姜、大枣、炙甘草在前文桂枝汤原药中亦有论述,本文主要讨论柴胡、黄芩、半夏、党参。
柴胡
柴胡在市场上常有异物同名的混淆情况,由于小柴胡汤中以柴胡为主药,且剂量颇重,若用错品种轻则疗效大打折扣,重则产生不良作用,不可不慎。正品的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根部,习称为“北柴胡”,其特征是能在根部顶端见茎基残留小点痕迹。
其他品种的柴胡均非正品。柴胡药用部位为根部,其他部位均非药用部位,曾见一些药店中柴胡使用全草或用柴胡叶,此非原用法。柴胡本身只应根部入药,但是现在大部分药房中的柴胡常掺杂茎部,茎部本非药用部位,但根茎部具有鉴别正品柴胡的作用,故此保留靠近根部的茎有其必要,但不宜存在大量茎部,否则疗效下降,临床上可考虑加量使用。
小柴胡汤中柴胡使用八两,折算现代剂量约为20g,从现代来看,其剂量甚重,但张仲景运用柴胡剂大部分用此一剂量,就算说是“小”柴胡汤亦用八两,可知张仲景并不认为八两柴胡属于“大量”。笔者在临床上经常使用原剂量柴胡,疗效迅速,且未见不良反应,如此反观现代使用柴胡剂量甚轻,难以获得原方的疗效。用仲景方每有“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甚少长期服用。
顺带一说,一般认为柴胡“质轻”,能升发少阳之气,但据笔者考证,《本经》载柴胡味苦性平,能通降而非升清,且其重剂更不可能被称为“质轻”。柴胡之“上升”,是由于下焦营血得降以后,下焦气血自能上升,上升是从功效“结果”而言,并非指柴胡本身能够上升。
半夏
《伤寒论》中使用的半夏均是“洗半夏”,实即等同“生半夏”,是指半夏原药材采集以后,洗去表面黏滑液体,没有经过其他炮制加工的生半夏。由于生半夏具有毒性,中药房多不备,而只有各种炮制品,如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据研究,半夏的毒性主要在药物直接吞服时出现,轻则导致咽喉刺痛,甚则导致咽喉肿痛、呼吸困难,服生姜能解此中毒但若半夏入煎剂,其毒性无法释入水中,则汤剂中使用生半夏不可能导致中毒。故此半夏并非需要“久煎”解毒,亦非必须配伍生姜才能解半夏毒,即使不用生姜之生半夏汤剂亦无毒性,生姜能解服用半夏散剂后之中毒反应,而生姜配伍半夏是为了加强其辛散作用。
生半夏之辛味重,升散燥湿之力雄,故此使用生半夏之小柴胡汤功效甚速。笔者曾口尝生半夏,只要一颗生半夏在舌头上稍舔,立刻能感到舌有针刺干涩感。相反,现在所用各种炮制之半夏,无论是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每每炮制过度,往往含在口中多久亦无感觉。传统上尽管用制半夏,炮制程度亦需以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
故此现在中医使用制半夏的小柴胡汤、二陈汤等方,往往其功甚缓。在丸散剂型中应当用制半夏,入汤剂则无需炮制,实际上现代中医甚少使用生半夏,主要是对生半夏的认识不足,害怕辨证不准、用药不当造成误治。但这亦造成资源浪费,直接用生半夏本有速效,却偏要炮制削弱其效。
当然,由于药店多只备制半夏而无生半夏,中医师难以处方,笔者在无生半夏时,一般首选清半夏,其次为姜半夏,法半夏则不常选用,是因清半夏炮制相对较少,姜半夏稍多,法半夏炮制更多。但实际上,三种半夏的具体炮制方法,每一家药厂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其名未必有其实,故此笔者有时候自备生半夏,赠予患者以疗病。
另外,生半夏需要注意品种。正品半夏称为“旱半夏”,球形色白,在凹窝茎痕周边环绕着许多棕眼麻点。现在多以“水半夏”代替,其形不一,多呈椭圆形或圆锥形,没有清晰凹窝而只有点状根痕。旱半夏与水半夏两者不难鉴别。
实际上只有旱半夏是正品,水半夏之功效相差甚远,不可不知。在各种半夏的炮制品中,尤其是法半夏,由于其在炮制时多已切片或打碎,改变其形,难以判断其是哪种半夏,故药厂多以水半夏作为其原药材。本身法半夏炮制已过度,再加上功效差之水半夏,不单临床用之效差,而且使用白矾炮制过度之半夏,已不具备辛散之性,变成了使用白矾的酸苦涌泄,半夏“止呕”却变成“致呕”,实在不可不慎!
黄芩
传统上黄芩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枯芩(或称片芩)与条芩(或称子芩)。两者为老嫩之分,老芩因为生长时间较长,其根出现中空而枯之状,且多切片,故称为枯芩、片芩;嫩芩因为生长时间短,根部较为幼细,故称子芩、条芩。
一般认为枯芩清肺火,条芩清大肠火,若以张仲景的使用方法,小柴胡汤中用黄芩为清上焦之热,则当以枯芩为优。实际上,枯芩即是黄芩生长时间较长之品,其气足,效果较好;条芩生长时间短,质量较次。黄芩以色深黄为质优,受潮则色发绿而质差,但市场上有因避免饮片变绿而先将其水煮或蒸煮,此则变成“药渣”而功效大降!另亦有被染色冒充质优者,若其色正但味苦不足者,则需要多加留神。
党参
最后说人参。现在人参主产地在吉林长白山,而古代人参主产地在山西上党地区;且《神农本草经》中所载之人参味甘微寒,现在之人参味甘微苦,性平或微温,二者性味有所不同。
据考证,古今的人参应同为五加科的人参,虽有不少观点认为上古之人参当为党参,但证据似不够充分。那么,是否因为人参种植的东北迁移,导致人参的性味因此转变?抑或是炮制工艺的问题所致?这实在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关于人参的古今名物考证,至今仍有许多争论,在此从略。
关于人参的原药问题十分尴尬,如果处方写“人参”,实际上每一家药店都会给予不同等次的人参,不同产地、不同年期、不同炮制等,参差不齐,功效差异甚远。既然现今已经难以找到古代原道地产区的人参,则难以说“原药”为何,再加上人参价格较贵,如果按原方一般剂量处以三两(45g)人参,则一剂处方已价格不菲!
经方所载的人参,现在该选用哪一种参?生晒参、红参、西洋参、太子参还是党参?我认为,此问题难以得到简单的答案,因为重点并非在药名上,而是医者本身能否了解所选用的人参品质。
顺带一说小柴胡汤的煎服法。小柴胡汤采用了“去渣再煎法”,此法还用于半夏泻心汤类方之中,究竟为何需要采用此一煎服法,笔者在《伤寒治内方证原意·痞证证治》的文末曾稍作探讨,本煎服法的目的在于“调和三焦”,使三焦营卫得通,药性柔和,上下表里通行,使诸症得解。当然,为何如此煎服能够通行三焦营卫?
张仲景是怎样发现此一办法?如果小柴胡汤不用此煎服法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些也是笔者希望日后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我认为,目前对于此种煎服法的应用过少,现今首先要做的,是更多模仿张仲景的原用法,体会其功效,才能发现张仲景的原意所在。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宇铭著)。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归创作人所有。
传承风水智慧,风生水起赢天下
如果你的运势不理想,身患重大疾病。情感婚姻、事业财运等不好,记住大先生的话:调理是硬道理、风水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的风水知识就为大家讲到这里!若你有家居风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天罡风水大师大先生的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北京专治男性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