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可以治疗吗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一四八、瓜蒌
瓜蒌仁寒,宁嗽化痰,
伤寒结胸,解渴止烦。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瓜蒌拼音GuāLóu
英文名FructusTrichosanthis
别名天撤、苦瓜、山金匏、药瓜皮。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lchosantheskirilowiiMaxim.的果实。秋末果实变为淡黄时采收,悬挂通风处阴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质藤本。茎有棱线,卷须2~3歧。叶互生,叶片宽卵状心形,长宽相近,5~14cm,3~5浅裂至深裂,边缘常再分裂,小裂片较圆,两面稍被毛。雄花生于上端1/3处,3~8朵成总状花序,有时单生,萼片线形,花冠白色,裂片扇状倒三角形,先端流苏长1.5~2cm;雌花单生,花梗长约6cm。果实椭圆形至球形,长7~11cm,果瓤橙黄色。种子扁椭圆形,长11~16mm,宽7~12mm。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草丛、林缘半阴处。主产山东、河南、河北。
性状果实卵圆形或类球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深橙黄色至橙红色,皱缩或较平滑,顶端有残存花柱基,基部有果梗残迹;质脆,易破开,果皮稍厚,内表面黄白色,果瓤橙黄色,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气如焦糖;味微酸甜。
化学成分果实含三萜皂甙、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种子含油酸、亚油酸及甾醇类化合物。
(二)、药用价值
炮制除去梗及泥沙,压扁,切丝或切块。
性味甘、微苦、寒。
归经归肺、胃、大肠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
润肺,化痰,散结,滑肠。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
①《别录》:主胸痹。
②《本草图经》:主消渴。
③成无已:通胸中郁热。
④《伤寒类要》:治脾瘅溺赤出少,惕惕若恐。
⑤《品汇精要》:消结痰,散痈毒。
⑥《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
⑦《江苏植药志》:治水肿。
⑧《山西中药志》:瓜瓤洗手,治冻裂。
用法用量9~15g。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四)、复方
复方根名天花粉,含天花粉蛋白,能清热生津、消脓排肿。天花粉蛋白纯品用于中期引产,抗早孕。
摘录《中药大辞典》
①治温病初起,热重咳嗽:栝楼皮、杏仁、前胡、蝉衣、大力子、甘草。煎汤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咽喉语声不出:瓜蒌皮(细锉,慢火炒赤黄)、白僵蚕(去头,微炒黄)、甘草(锉,炒黄色)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用温酒调下,或浓生姜汤调服;更用半钱绵裹,噙化咽津亦得,并不计时候,日三、两服。(《御药院方》发声散)
③治肺热咳嗽、咳吐黄痰或浓痰,肺痈:瓜蒌皮二至四钱,大青叶三钱,冬瓜子四钱,生苡仁五钱,前胡一钱五分。煎汤服。
④治胸痛、肋痛:瓜蒌皮四钱(胸痛配薤白头五钱,肋痛配丝瓜络三钱,枳壳一钱五分)。煎汤服。
⑤治乳痈肿痛:瓜蒌皮四钱,蒲公英五钱。煎汤服。(③方以下出《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牙齿痛疼:瓜蒌皮、露蜂房,烧灰擦牙;以乌臼根、荆柴根、葱根煎汤漱之。(《世医得效方》)
⑦治吐血:瓜蒌取端正者纸筋和泥通裹于顶间留一眼子煅存性地坑内合一宿去泥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黑神散)
⑧治疗小儿黄疸脾热眼黄并治酒黄:瓜蒌青者焙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临卧服五更泻下黄物立可.(《普济方》逐黄散)
药用禁忌脾虚湿痰不宜。
《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反乌头。”
《本草汇言》:“脾胃虚冷作泄者勿服。”
一四九、密蒙花
密蒙花甘,主能明目,
虚翳青盲,服之速效。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密蒙花拼音MìMénɡHuā
别名小锦花(《雷公炮炙论》),蒙花(《本草求真》),黄饭花(《南宁市药物志》),疙瘩皮树花(《中药材手册》),鸡骨头花(《四川中药志》)。
出处《开宝本草》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或花蕾。2~3月间花未开放时采摘簇生的花蕾,除净枝梗等杂质,晒干。
原形态密蒙花,又名:羊耳朵(《滇南本草》),虫见死草、羊春条、绵糊条子、黄花醉鱼草、绵条子。
落叶灌木,高1~3米。小枝灰褐色,略呈四棱形,密被灰白色绒毛。叶对生,狭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约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小锯齿,表面被细星状毛,叶脉凹陷,下面密被灰白色至黄色星状茸毛,叶脉隆起;叶柄长6~10毫米,被灰白色茸毛;托叶在两叶柄基部萎缩成一横线.圆锥花序顶生,长5~12厘米,密被灰白色柔毛,苞片披针形,被绒毛;花萼钟形,先端4裂;花冠筒状,长约1.5厘米,先端4裂,筒部紫堇色,口部橘黄色,内外均被柔毛;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上位,2室,先端被茸毛,花柱短,柱头不裂。蒴果长2~6毫米,2瓣裂,基部具宿存的花萼和花瓣。种子多数,细小,多扁平。花期2~3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丘陵、河边、村边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主产于湖北、四川、陕西、河南。此外,云南、广西、湖南等地亦产。
性状为多数小花蕾簇生的花序。形状、大小不一,表面灰黄色或淡褐色,密被毛茸。单个花蕾呈短棒状,上粗下细,长3~6毫米,顶端圆而略膨大,花萼钟状,4裂,花冠筒状,裂瓣暗紫色,毛茸极稀疏。全体柔软而易碎,断面中央黑色。气微香,味甘而微苦辛。以花蕾密聚、色灰黄、有茸毛、质柔软者为佳。
化学成分花穗含醉鱼草甙、刺槐素等多种黄酮类。
(二)、药用价值
炮制拣去杂质,筛净灰土。
《雷公炮炙论》:"凡使密蒙花,先拣令净,用酒浸一宿,漉出候干,却拌蜜令润,蒸,从卯至酉出,日干,如此拌蒸三度,又却日干用。每修事一两,用酒八两浸,待色变,用蜜半两蒸为度。"
性味甘,凉。
《开宝本草》:"味甘,平微寒,无毒。"
归经王好古:"入肝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祛风,凉血,润肝,明目。治目赤肿痛,多泪羞明,青盲翳障,风弦烂眼。
清肝明目:本品为眼科专用药,用于血虚肝热之眼病,常配枸杞子、菟丝子。治肝经实热之眼病则常配青葙子、菊花等。
①《开宝本草》:"主青盲肤翳,赤涩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
②刘完素:"治羞明怕日。"
③王好古:"润肝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四)、复方
①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眵泪羞明,睑生风粟,隐涩难开,或痒或痛,渐生翳膜,视物不明,及久患偏头痛,牵引两眼,渐觉细小,昏涩隐痛,并暴赤肿痛,并皆疗之:密蒙花(净)、石决明(用盐同东流水煮一伏时漉出研粉)、木贼、杜蒺藜(炒去尖)、羌活(去芦)、菊花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食后,日二服。(《局方》密蒙花散)
②治眼障翳:密蒙花、黄柏根(洗锉)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临卧熟水下,或煎饧汤下。(《圣济总录》密蒙花丸)
③治眼羞明,肝胆虚损,瞳人不清:密蒙花、羌活、菊花、蔓荆子、青葙子、木贼、石决明、蒺藜、枸杞子。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食后清茶送下。(《银海精微》密蒙花散)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密蒙花,观《本经》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盖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肝热甚,则为赤肿,眵泪赤脉,及小儿豆疮余毒,疳气攻眼。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
②《本草求真》:"密蒙花,味薄于气,佐以养血之药,更有力焉。"
备注湖北、四川、广西等地尚以瑞香科植物结香的花蕾作密蒙花。商品习称"新蒙花"或"蒙花珠",四川草药名"梦花",参见"梦花"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一五〇、菊花
菊花味甘,除热祛风,
头晕目赤,收泪有功。
(一)、概述
《中国药典》:菊花拼音JúHuā
英文名FLOSCHRYSANTHEMI
别名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怀菊花、滁菊、毫菊、杭菊、贡菊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
性状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离散。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尖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鉴别取本品1g,剪碎,加石油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弃去石油醚,药渣挥干,加稀盐酸1ml与醋酸乙酯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0.5~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2:30:2:2:4)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化学成分花和茎含挥发油,并有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等。花又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类及微量维生素B1。挥发油主要含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等。黄酮类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大波斯菊甙、刺槐甙。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
(二)、药用价值
炮制菊花:拣净叶梗、花柄及泥屑杂质。菊花炭:取拣净的菊花,置锅内炒至焦褐黄色,但须存性,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甘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无毒。"
④《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入肺、肝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泡茶或入丸、散。
注意①《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②《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四)、复方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
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③治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九斗许,将前药末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热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
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
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
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②《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③《本草经疏》:"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
④《药品化义》:"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经》曰,治温以清。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佐黄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疗肠红,止下血。领石斛、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
⑤《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⑥《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⑦《本草便读》:"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蓟中可相需而用也。’
⑧《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风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令人眩也。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风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目如欲脱,乃肝阳内风之尤甚者。世谓头风痛甚,至于丧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泪出亦阴虚于下,肝火上扬,真阴无摄纳之权,而风阳以疏泄为用,则迎风而泪下,此皆肝肾阴亏,而浮阳上亢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故为目科要药。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菊花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石顽渭清利血脉,而痹着湿邪,得以开泄,持论甚正。惟此是冲和纯粹之品,以清经隧积淤之浊血,断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无近功,而遽疑《经》言之不可信也。《别录》谓治腰痛去来陶陶,盖言其悠久不已之状,是亦肾阴不足,而湿邪痹着为患,故其痛续续不息。菊花滋肾阴而清湿热,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烦热而安肠胃,固无一非清肃泄热之功用也。甄权谓治头目风旋倒地,脑骨疼痛,则肝阳内风头痛,固有直上顶巅,脑骨如裂者,若风旋倒地,则血冲脑经,而失其知觉运动矣。又谓治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则是血热生风之症,苦泄清理,而风自息。大明谓作枕明目,叶亦明目。洁古谓养目血,去翳膜。海藏谓主肝气不足。盖亦养肝阴,滋肝血之意。虽其气味清芬,然终非肝家气药。仲醇谓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按疔是火毒,非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缪所称之血线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肘膝者。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但知外治,断不可恃。"
临床应用①治疗冠心病
以菊花煎剂观察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43.3%,改善36.7%,以轻度者疗效较好;对胸闷、心悸、气急及头晕、头痛、四肢发麻等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45.9%,其中显效18.8%,好转27.1%。对部分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血清胆甾醇、三酸甘油酯未见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服药期间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轻度腹泻外,均无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溃疡病的患者,亦多无影响。制剂及用法:白菊花10两,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浓缩至毫升。每日2次,每次25毫升。2个月为一疗程。
②治疗高血压病
每日用菊花、银花各0.8~1两(头晕明显加桑叶全钱,动脉硬化、血清胆甾醇高者加山楂4~8钱),混匀,分4次用沸滚开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饮。一般冲泡2次后,药渣即可弃掉另换。不可煎熬,否则会破坏有效成分。据46例观察,服药3~7天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开始减轻,随之血压渐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余病例服药10~30天后,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摘录《中药大辞典》
注: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典》与《百度百科》,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