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199清热药夏枯草决明子

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试卷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题,每小题2分,共分

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中药学约占13%,方剂学约占13%,共约78分。

本节笔记对照考纲内容:

6.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注意:备考笔记中有关中药及药性的相关内容,仅供学术探讨与备考复习,中药并非无毒副作用,合理运用中医处方要遵循“合理的中医学辨证”这个前提,请不要自行验药,一切要遵医嘱。

(一)夏枯草

1、药性:

辛、苦,寒。

2、功效: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3、主治病证:

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

4、常用配伍:

配半夏:半夏偏于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和胃安神;夏枯草清肝火、平肝阳、舒肝郁、散痰核。二药合用,一降一散,寒温并用,清热化痰,治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痰热互结之失眠、瘰疬痰核、瘿瘤等证。

配浙贝母:浙贝母清火化痰,开泄散结;夏枯草辛能疏化,苦能降泄,寒能清热,清热解毒,解郁散结。二药合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效佳,多用于瘰疬、瘿瘤等证。

配茺蔚子:茺蔚子活血调经,凉肝明目,行中有朴,既升又降;夏枯草平肝解郁,清热散结。二药合用,清热活血,平降肝阳,清疏并行,主治肝热上逆、肝阳上亢之头痛、头晕等证。

5、用法用量:

内服:6-15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煎汤熏洗,或捣敷。

6、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夏枯草:性寒,味甘、辛、微苦,具有清泄肝火、散结消肿、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淋巴结核、甲状腺肿、乳痈、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血崩、带下、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及细菌性痢疾等。

鸡骨草:甘、微苦,凉。归肝、胃经。清热利湿,散瘀止痛。主黄疸型肝炎,胃痛,风湿骨痛,跌打瘀痛,乳痛!虚寒体弱者慎用。

(二)决明子

1、药性:

味甘、苦,性寒,微咸。

2、功效: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3、主治病证:

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

4、常用配伍:

补肝明目:决明子一升,蔓荆子二升,以酒五升煮,曝干为末。每饮服二钱,温水下,日二服。(《圣惠方》)

目赤肿痛:决明子炒研,荼调敷两太阳穴,干则易之,一夜即愈。(《医方摘玄》)

癣疮延蔓:决明子一两为末,入水银、轻粉少许,研不见星,擦破上药,立瘥。(《奇效良方》)

5、用法用量:

煎服,9-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6、使用注意:

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石决明与决明子,两者都属于性寒之品,归入肝经,具有清肝明目之功,可用于目赤肿痛等症。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有以下不同之处:

(1)石决明:为鲍科动物九孔鲍(光底石央明)和盘火鲍(毛底石决明)的贝壳。也称为九孔决明,生用或锻用。本品质重,故长于平肝潜阳,适用于肝肾阴壶、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头痛头胀、耳鸣、失眠以及翁膜遮眼、视物昏糊等眼科有关病证,如陶弘景《名医别录》上说:“主目障翁痛,青盲。”说明本品又是明目要药。据现代研究,石决明含碳酸钙、胆素、壳角质等成分。

(2)决明子:则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钝叶决明或决明的成熟种子。又名草决明。本品又能人大肠经,兼有润肠通便、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以及热结便秘等症。近代研究,本品有降血压和降胆固醇的作用,故又适用于高血压病头昏、头痛等症。据药理研究,本品含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等多种葱醒类,以及赫液质、蛋白质、脂肪油、色素和胡萝卜素等。对一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轻度抗菌、泻下作用。

(三)黄芩

1、药性:

味苦,性寒。

2、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3、主治病证:

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4、常用配伍:

小儿秃疮:黄蜀葵花、大黄、黄芩等分,为末。米泔净洗,香油调搽。(《普济方》)

血痢不止: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水调下。(《圣惠方》)

吐血衄血,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三升,煮一升,热服取利。(张仲景《金匮玉函》)

5、用法用量:

用量3~9克,煎服。

6、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7、黄连、黄芩、黄柏的异同:

三黄性味皆苦寒,黄连为苦寒之最。

三药皆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

黄芩偏于清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

黄连偏于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盛、高热心烦者多用;

黄柏偏于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相同点: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引起的黄疸、泻痢、淋证、湿疹湿疮,热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痈肿疮毒等。

同中之异:

黄芩善清上、中焦湿热,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湿热,黄柏善清下焦湿热。

不同点:

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

(四)黄连

1、药性:

味苦,性寒。

2、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主治病证: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4、常用配伍:

心经实热:泻心汤,用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和剂局方》)

挟热下痢脓血:灶突中墨、黄连各一两。为末。每酒下二钱,日二服。(《圣惠方》)

脏毒下血:黄连为末,独头蒜煨研,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陈米饮下四十丸。(《济生方》)

5、用法用量:

2-5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

本品大寒,过量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五)黄柏

1、药性:

味苦,性寒。

2、功效:

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

3、主治病证:

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4、常用配伍:

《伤寒论》:黄柏、栀子、甘草。治伤寒身黄发热。

《傅青主女科》:黄柏、山药、车前子、芡实、白果。治下焦湿热,白浊带下。

5、用法用量:

3~12g。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个医院能治疗得好
白癜风能治好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pz/2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