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是临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重要中药之一。
大黄专入脾胃,味苦性寒,历代医药名著均有记载。
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味苦寒,生山谷,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称其可用于“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论述:“人参、附子、熟地、大黄,为药中四维,更推人参、地黄为良相,大黄、附子为良将”。
宋·张元素著《珍珠囊》谓其“泻诸实热不通,除下焦湿热,消宿食,泻心下痞满”。
《药品化义》曰:“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
《本草经集注》曰:“平胃下气,除痰热,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根据以上经典著作对大黄的论述,可见大黄为攻积导滞、除痰热、泻火凉血、逐瘀通经之要药。
1根据中药现代药理和炮制,大黄有2种主要成分,一是大黄泻素,一是鞣酸。
大黄泻素具有泻下泄热功效,临床上为了攻积导滞,则用生大黄,且煎药时要“后入”,即稍加热,使大黄泻素溶出来即可,要是煎煮时间过长,则大黄泻素被破坏,鞣酸被煎熬出来,达不到通便泻下的作用。
另外,大黄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有所变化。
生大黄泻下力较强,适用于清热泻实;酒制后重在活血通络,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等;大黄炭,凉血止血功效较好,应用于血热火盛之出血病证。
2应用大黄治疗中风病的适应症为:当证见肝阳风动,痰火上扰,邪热内积,热结肠腑,腑气不通,在选用汤剂时,可加用大黄粉冲服,以加强清热泻实的力量。
否则热积不除,大便秘结不通,邪热不得下泄,阳明实热上壅,可使痰火更甚,浊气上熏,加重病人气血逆乱,气机升降失常,导致心神受蒙。
临证中,我们对脑中风痰热腑实、瘀血阻滞患者,应用大黄粉泻下,即能排出积粪很多,大便一通,气机宣达,痰化、热清、瘀消,症状改善非常明显,病情转危为安。
现代药理药效实验证明,应用大黄清热泻火,泻下攻积,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肠道排泄毒性产物,通过泻下逐水也能起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这和现代医学抢救脑中风,应用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颅内高压的方法颇为一致。
3使用大黄治疗中风病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即为中风急性期,热积肠腑之实证。
二、注意按病证轻重和体质不同采用不同剂量。
一般我们用3~5克生大黄粉冲服或鼻饲灌服,体壮者用重剂,体弱者可取轻剂。
有实验报道,3克以下已无较大泻下作用,一次量小于1克反而降低肠蠕动和减少肠液分泌而导致便秘,0.2~0.5克已无泻下作用,可作为一般健胃剂应用。
三、中风病为本虚标实证,因此应用大黄粉必须注意不可泻下过度,应中病即止。
四、当单用大黄粉冲服后,通腑泄热效不显,大便仍不能通解,隔6小时后,加用枳实9克,莱菔子13克,浓煎后冲服大黄粉,即可见效。
4例一陈某某,男,64岁,汉族,于年9月27日入院。
猝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口有臭味,痰白多而粘,躁动不安,便闭不通,3日未行,溲赤,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而燥,脉弦数。
证属肝阳风动,痰火瘀阻,腑气不通。
治法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
处方:明天麻10克,钩藤13克(后下),生石决明30克(先煎),夏枯草10克,栀子9克,淡黄芩6克,天竺黄9克,胆南星6克,竹茹6克,贝母9克,法半夏9克,郁金9克,牛膝10克,制大黄5克。
因患者已年逾6旬,考虑大黄为峻下药,对年高体弱者以防泻下过度,故汤药中未用生大黄改为制大黄;
然实热内结较甚,服上方大便未解,诸症未减,次日另加大黄粉3克冲服,药后解黄色软便,一次量多,夜间安静入睡,诸症显减,此后大便畅,日行一次,后按证临床加减调治1月余,获显效而出院。
例二男性患者,54岁,维族,于年6月11日入院。
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右侧偏瘫,喉中痰鸣,口臭面赤,气粗,左手握拳,时而四肢抽搐,大便3日未解,舌质暗红,苔黄而燥,脉诊弦滑数。
证属风火上扰,痰热瘀阻内闭,腑气不通。
治法以清肝熄风,涤痰开窍,通腑泄热。
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1克(冲服),钩藤15克,生石决明30克,夏枯草10克,桑叶9克,胆南星6克,僵蚕10克,丹皮9克,贝母9克,生地9克,广郁金9克
另用大黄粉3克冲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3次灌服。
药后当晚解大便一大堆,抽搐止,神志渐清,舌暗红,苔黄燥渐减,便解后停用大黄粉,他法勿更续治。
本文选摘自《沈宝藩临床经验辑要》,阿提卡·吾布力哈斯木、胡晓灵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年4月。
——·常见疾病·——
高血压
糖尿病
痛风
关节炎
白癜风
白血病
急腹症
感冒
毛囊炎
口腔疾病
足癣
疱疹
鼻炎
红眼病
手足口病
胃炎
偏头痛
肩周炎
卒中
房颤
——·最美村医·——
王万鑫
顾运霞
贺菊荣
张素鸽
罗建证
李爱武
李建华
徐景福
刘娟
张成刚
黄林会
王红利
王广波
郑敏
史月胜
谭丙华
李亚敏
戈立涛
李瑞鹏
林武
光辉
张飞
覃艾平
专注·传承·普惠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