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风”与“外风”不应相提并论
杨昉包小丽(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成都)
关键词内风外风中医学发掘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X()07--02
在现行的各类中医教材中,往往把“内风”与“外风”作为两个相互平行的概念进行介绍。例如:雷载权主编《中药学》“风病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1];邓中甲主编《方剂学》“风病的范围很广……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2];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常见的风证,分为外风证和内风证”[3]。类似表述在现行各类教材中不胜枚举。
但笔者认为,“内风”与“外风”两个概念完全属于不同范畴,“内风”是描述病症的名词,“外风”是描述病因的名词。各类教材将两个名词频频相提并论,会使读者误认为“内风”与“外风”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从而造成中医理论逻辑体系的混乱,误导中医学习者。
“外风”即“风邪”,是“六淫”之首,是机体外感疾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外风具有善动、善行数变、善开泄等特点。“内风”是继发于热盛、阳亢、血虚、阴虚以及阳气亏虚等病理变化的基础上,表现为头晕眼花或肢体麻木、瘙痒,或震颤、瘈疭、抽搐等症候时称之[4]93。
“内风”与“外风”两个概念,无论从病机、诊断以及治疗等角度来考虑,都不应该被视为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1从病机的角度看
外风是最基本的致病因素,而非其他病机作用的结果,外风可以使机体产生寒热、痹证、风疹等多种病症,但“外风”不会被其他病因直接诱发。与之相比,“内风”是由阴虚、阳亢、热盛、血虚等多种病机引发的病理现象,是多种病理因素作用的结果。“内风”不是基本的致病因素,通常也不会进一步诱发其他疾病。因此可以说“外风”描述的是病因,“内风”描述的是症状。
2从诊断的角度看
“内风”是对临床症状的直观概括,出现走窜、善动等特点的临床体征,是诊断“内风”的主要依据,如邓铁涛主编《诊断学》所言:“只有患者出现眩晕欲扑、抽搐、震颤等具有‘摇曳风动’特点的症状时,才能判定为‘内风证’”[3]。相比之下,虽然“善行数变”等临床症状是早期对风病命名的依据,但随着医学理论与医
学实践的深入发展,“风邪”这一概念已经脱离了直观的临床体征,而上升为对病理过程本质的一种抽象概括。对“风邪”的诊断,除了合参四诊获得的信息,还要依据长期医学实践中认识到的疾病规律,如痹证、肠风、白癜风等疾病,在临床症状上不一定具有善动、善行数变、善开泄等特点,但治疗时都要考虑祛风、疏风药物的使用。因此“内风”的诊断通常是直接、直观的,而对“外风”的诊断往往是间接、抽象的。
3从治疗的角度来看
“外风”的治疗,无论是寒热、痹证、风疹,普遍都要选择使用防风、荆芥、秦艽等典型意义上的祛风药物。但治疗“内风”时,主要针对诱发“内风”的病机对证治疗,很多情况下并非必须使用钩藤、天麻、石决明等典型意义上的息风药物,如用地黄饮子治疗肾虚引发的类中风,大定风珠治疗阴虚引发的风病,两个方剂都没有典型的息风药物。可以说在治疗思路上,治疗外风时选用疏风、祛风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病因,而治疗内风时选用息风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症状;或者说疏散外风属治“本”,平息内风属治“标”。
4结语
总体而言,“外风”与“热、燥、湿、寒”这些描述病因的概念归属一类;“内风”则是对某些特定临床体征的综合概括,应当与诸如“痿证”、“消渴”、“痹证”等名词归属一类。“外风”与“内风”属不同的范畴,在各种类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通常也有所表述,如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云:“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4],但是类似的表述显然没有在《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教材的编写中引起重视。
将“风证”划分为“内风”与“外风”,把两个不同范畴的名词放在一起,通俗的说,这就相当于将“人”划分为“老人”与“女人”,将“脊椎动物”划分为“哺乳动物”与“海洋动物”,犯了相同的逻辑错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在名词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将“内风”与“外风”两个本当用于不同范畴的概念,赋予了对称的名词形式,这种形式上的对称性掩盖了其本质的差异,从而被人们长期错误使用。这种错误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这使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在错误的逻辑之上,使得知识结构混乱,既不便于传授,更不便于学习。而一个逻辑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的理论体系显然也难以深入发展。
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在中医教材的编写及中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内风”与“外风”属于不同的范畴,不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他们在病机认识、诊断与治疗思路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应该再将二者相提并论。
5参考文献
[1]雷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邓中甲.方剂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邓铁涛.中医诊断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作者:杨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经》理论研究。
版权声明:
本文由我的中诊课推荐发表,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白癜风多少钱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