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0日陆瘦燕针灸传承研究中

庚子年农历六月初一,夏至三庚数头伏,小暑时节,即将出梅入伏。“陆氏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著名针灸临床家陆李还教授及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吴耀持教授顶着炎炎烈日,莅临陆瘦燕针灸传承研究中心嘉定分中心(南翔),开启了本次的门诊教学指导,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现整理病案如下:

病案一

患者李某某,男,66岁,因“头晕伴肢体抖动渐进性加重1年”就诊。患者患帕金森病8年余,服用美多巴8年,近1年来自觉药效减退,近来服药后对肢体震颤症状的改善仅可维持1小时。头晕,时有手不自主抖动,走路无力易摔跤,血压偏低,约90/60mmHg。目前服用美多巴+息宁治疗。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就诊。刻下:头晕,手不自主抖动,无力,走路不稳,剪刀步态,气短,偶有耳鸣,胃纳可,小便尚调,大便干结难行,夜寐安。查体:血压/70mmHg,病理征+,肌力:双上肢V-,下肢V,舌淡,苔薄,脉弦细弱。头颅CT提示老年脑,腔梗灶。

西医诊断:帕金森病

中医诊断:颤证(血虚生风,肝阳化风)

治则:补益气血,平肝息风,通督调神

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脑户、曲池、合谷(灸)、足三里、太冲、阴陵泉、阳陵泉、外关(肢体抖动加重可加宁神)。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钩藤10、石决明20、栀子10、黄芩10、川牛膝10、杜仲10、益母草10、茯神10、桑寄生10、夜交藤10*7贴)

陆老结合病史,对患者情况进行分析,认为西医诊断明确,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属中医学“颤证”范畴。帕金森病病位主要在脑,病机关键在于髓海失充,脏腑之气渐衰,筋脉失荣,肢体失控。证属本虚标实,以虚为主,虚在肝、肾、脾三脏,实为风、火、痰、瘀。患者属中老年,人体肝肾精血逐渐亏虚,精血不足,不能濡养肢体筋脉肌肉,血虚生风出现诸症。清代高鼓峰在《医宗已任篇》谓:“大抵气血俱虚不能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患者患病日久,同时伴腔梗史,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衰弱,肾精不足,水不涵木,木气亢而生风,兼之肝木伐脾土,而致脾失健运,肌肉筋骨失养,最终导致手足震颤,动摇不止。《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证治准绳》认为:“头乃诸阳之会,木气上冲,故头独动……,于四束,则手足动”,木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末。木气太过则克脾土,导致四肢颤动,走路不稳,手不自主抖动,此即“风淫末疾”之意。采用补益气血,平肝息风,通督调神,对于帕金森病,需解决头部供血问题,头部血液流通后,可修复病变破坏的器官,改善心脑,同时对于肢体震颤,可采用舞蹈震颤区加运动区治疗,百会+四神聪恰好位于头部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区域,联用风池、脑户、宁神,可改善患者脑梗相关症状,加用四肢穴位改善局部症状。

吴教授补充:帕金森病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久病多年,美多巴剂量不变,使耐药性产生,药效减弱,因此出现症状渐进性加重的情况。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可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益母草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杜仲、寄生补益肝肾;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有利于平降肝阳;诸药合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病案二

患者王某某,男,40岁,因“肺部恶性肿瘤化疗后伴乏力4月余”就诊。患者.03胸部增强CT:右肺下叶实变,内见空洞及液平,内见条片状强化,行超声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病理提示粘液腺癌,目前进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中,化疗后自觉乏力,全身酸痛,嗜睡。今慕陆老之名,前来寻求针灸治疗。刻下:乏力,全身酸痛不适,下肢无力,脚麻,嗜睡,牙痛,二便尚调,纳寐可。舌淡苔薄白,边有齿印,脉弦细。.06胸部CT平扫:右肺下叶实变,两肺多发微小结节、部分呈磨玻璃样,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舌段少许条索影。.07血常规:白细胞2.4,中性粒细胞0.76。

西医诊断:右肺下叶粘液腺癌

中医诊断:虚劳病(肺阴亏虚,气阴两伤)

治则:补肺养阴,益气生津,培土生金

取穴:足三里(灸)、三阴交、关元、气海(灸)、中脘、肺俞、脾俞、肾俞、

陆老及吴教授结合病史,四诊合参,认为本病属中医“虚劳”范畴,本病的病位在于肺,与脾、肾相关。陆老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故气血阴阳可相兼为病,五脏之间亦可相互影响。患者乏力等诸症属西医化疗后癌因性疲乏,同时患者白细胞较低,免疫力差,因此针灸治疗以补肺补气升白为目标,旨在提升患者免疫力。患者肺气不足,肺阴亏虚,肺病不愈,求治于脾。正如《石室秘录》:“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医宗必读》亦有“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急…有之能…旺而金生”的论述,也是根据五行相生学说,以补脾为手段而达到培土生金,健脾补肺。

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腧穴。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又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穴,具有“健脾、益肾、疏肝、理血"(《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之功。足三里、三阴交二穴配伍应用,足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两穴阴阳相配,足三里振阳气,三阴交和阴血,可阴阳平衡。针灸治疗,若辨证已明确,治法已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

吴教授认为:中脘、关元、气海均属任脉,中脘是胃之募穴,中医谓脾胃为后天之本,中脘穴可补脾益气;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灸气海可回生气,固元阳。关元是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合用可温补脾肾扶正气。

陆老及吴教授博古通今,为吾辈之楷模,使我们学习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

感谢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yl/10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