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盲目用药的危害 http://pf.39.net/bdfyy/zjdy/140803/4439801.html
新近入手两枚鲍鱼壳——新西兰蓝边鲍壳、澳大利亚翡翠鲍壳,在感叹生物的色彩艳丽之余,想到鲍鱼明明不是鱼,是贝,但为什么叫鲍鱼呢?
新西兰蓝边鲍壳(左)与澳大利亚翡翠鲍壳(右)
?
鲍鱼(英文名Abalone,拉丁名Haliotis)是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腮亚纲-原始腹足目、盾腮亚目-鲍螺科-鲍属”的单壳海生贝类,具壳很低,螺旋部退化,螺层少。体螺层及壳口极大,其末端边缘具一列小孔。鳃1对,无厣。鲍鱼的足部特别肥厚,分上下两部分。”上足“生有许多触角和小丘,用来感知外界情况;“下足”伸展时呈椭圆形,腹面平,适于附着和爬行。外壳有一列螺旋排列的突起,从壳顶向腹面逐渐增大,在近末端贯穿形成一系列小孔,用于其吸附在岩石上时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孔洞数量因个体大小和种类而异。
鲍鱼的足部与孔洞
今之鲍鱼在古代称为“鰒鱼”,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所著《说文解字》中说:“鰒,海鱼也”——把”鰒“称作了”鱼“。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鳆鱼”,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的“鳆鱼甲”(鲍鱼壳),五代十国时期《日华子本草》中的“九孔螺”,北宋时期寇宗奭(yì)编著的《本草衍义》中的”石决明肉“,清代汪绂编著的《医林纂(zuǎn)要》中的”镜面鱼“与”明目鱼“,都指的是今之鲍鱼。因此,鳆鱼又有”九孔螺,石决明、镜面鱼,明目鱼“等别称。明代李时珍也将”鳆鱼“、”鳆鱼壳“以”鱼“的名字列入了《本草纲目》的“鳞部”,将“鱼”的名字继承了下来。而后的明清时期,因“鳆”与“鲍”读音类似,将“鳆鱼”便也写做了“鲍鱼”。《辞海》中解释:“鰒,一种海生软体动物,也叫鲍鱼、石决明”。至此,鲍鱼本不是鱼,在中国却有了个“鱼”的名字——鲍鱼。由于鲍鱼外边包着一个厚的贝壳且呈耳状,其拉丁文命名“Haliotis”的直译为“海洋之耳”——“海耳”。
世界已命名的鲍鱼有种,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其中,分布在我国沿海的有7种,以北部渤海湾出产的”皱纹盘鲍“(拉丁学名Haliotisdiscushannai)与东南沿海出产的”杂色鲍“(拉丁学名Haliotisdiversicolor)最为常见。以西沙群岛出产的半纹鲍(拉丁学名Haliotissemistriata)与羊鲍(拉丁学名HaliotisOvina)为著名的食用鲍。鲍鱼肉质柔嫩细滑,滋味极其鲜美,位居“鲍翅肚参”四大海味之首。因其天然产量很少,历来是餐桌上的名贵海鲜食材。而随着人工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鲍鱼才得以进入平常百姓的食谱。皱纹盘鲍壳杂色鲍壳半纹鲍壳与羊鲍壳
自古以来,鲍壳都是著名的中药材——石决明,主要指杂色鲍、邹纹盘鲍、羊鲍等鲍鱼的壳。石决明最早见于陶弘景汉末著述的《名医别录》,具有清肝、平肝、潜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手足痉挛等,并有明目功效而得名,故古代医书还称之为“千里光”。石决明又可细分为光底海决(杂色鲍壳)、毛底海决(皱纹盘鲍壳)、大海决(羊鲍壳)。
中药石决明
生物的进化是很神奇的。三亿年来,鲍鱼能够存活下来,一定有其独特之处。鲍鱼的螺壳很低,螺旋部退化、螺层少,不足以保护其厚实的身躯。于是它依靠宽大而平展的腹足跖面,将自己紧紧地吸附在礁石上。其吸附力惊人,直径十厘米左右鲍鱼的足部吸着力可重达百公斤,也就是把地球作为了它的另一半螺壳。
吸附在礁石上的鲍鱼
延伸阅读:
民间说“有钱难买二头鲍”,又经常听到”三头鲍“、”五头鲍“、”十头鲍“的说法。有人问,鲍鱼到底有几个头?——鉴别鲍鱼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头数”。
所谓“头”指的是一司马斤(俗称”港秤“,约合克)里有大小均匀的鲍鱼多少只,如2头、3头、5头、10头、20头等,头数越少意味着鲍鱼的个头越大,价格也就越贵,因此有“有钱难买二头鲍”之说。
1头、2头的鲍鱼属极品,已很难见到。在众多鲍鱼中,以日本出产的”网鲍“头数最少;”吉品鲍”次之;“禾麻鲍”体积最小,头数也最多。二头的“禾麻鲍”与“吉品鲍”已成目前的罕见品种,犹如古董珍品一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