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眼病辨治浅析
来雅庭
《临证指南医案》目门医案共有二十三则,体现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对眼病辩治的特色,本文试作浅析。
一、治外障用卫气营血辨证
《内经》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审视瑶函》曰:“目为窍至高,火性向上最易从窍出。”外感六淫中,眼最易受风火二邪侵袭。且风火俱为阳邪,性多温热,故临床表现类似外感温热病的症候,患眼红赤肿胀,疼痛流泪,及全身热象。卫气营血辨证,不仅是对热性外眼病进行辨证治疗的一种方法,而且还能反映出热性外眼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用以区别病情之轻重。因此,叶氏治外障眼病多崇卫气营血辨证。临床常见的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暴风客热、聚星障等外障眼病,都符合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
《温热论》曰:“肺主气属卫。”故白睛病变当属卫分之热,治之理当辛凉解表散邪为要。如叶氏在辨治天行赤眼数案中,有某案“风温上郁,目赤。脉左弦。当用辛以散之。”又治鲍氏一案“秋风化燥,上焦受邪,目赤珠痛”,用桑叶、连翘、青菊叶、薄荷辛凉散邪为治,另佐夏枯草、草决明黄芩等泻火明目之品,意在防其外热内传气分。叶氏还认识到,天行赤眼等病,倘若卫分不解,便可传入气分。如某案“头面风肿,目起星,是气中热”;又陆妪案“郁勃气火,翳遮目睛”,是“气热乘其空隙”;再汪案“目痛偏左,翳膜红丝,诊脉左弦涩,由肝胆气热所致”。药多选用夏枯草、谷精草、黑山栀、连翘、羚羊角等清热泻火之品,以除气分之热,使其热邪从气分而解。对于白睛的抱轮红赤、血翳包睛,及黑睛深层(角膜基质层)的病变,叶氏认为是热入营血,或为热结血瘀之象。如治某聚星障重症,选用小生地、丹皮、羚羊角、赤芍等清热凉血之剂,夏枯草、山栀、草决明泻火明目,融泻火凉血之品为一炉,气营两治。由此可见,叶氏论治外障眼病与论治外感热病,虽治法方药不同,但其辨治思想是相一致的。
二、论黑睛目翳熏退翳主以辛散
自刘河间提出“目昧不明,目赤肿痛,翳膜眦疡,皆为热也”之后,“翳自热生”之说便运然而生,医家便主张“先退热后退翳”。如《眼科纂要》曰:“至若退翳之法,如风热正盛,则以祛风清热为主,略加退翳药。”殊不知,翳因寒凉而冰伏,邪退尽之日,亦即翳膜形成之时,若再专事退翳,未免已晚。叶氏则不拘此说,十分重视治目翳使用退翳药,主张除邪退翳并进。并根据各阶段、各症候,灵活选用。如风热在卫分时之目翳,常用菊花、桑叶、谷精草、蔓荆子、薄荷等轻宣入肝之品,取其该类药辛散之性,以除风热退翳膜。对由木火上郁,或热结血瘀的气、营分之目翳,除选择性地使用菊花、木贼草等辛散药外,多善于用羚羊角、草决明、夏枯草、石决明、夜明砂等以平肝泻火,凉血散瘀,退翳明目。叶氏特别重视谷精草、夜明砂两味退翳良药,前者偏于辛散除风热补肝,后者偏重清肝热散瘀血,对眼病不仅能用于外障,而且也用于内障,常成药对用之,各案中每能见到,并常与治内障的调气血补肝肾之黄芪、生地、枸杞子、山萸肉、桑椹子、五味子、山药等配伍。
三、疗内障善调气血而兼顾肝肾
《内经》曰:“气脱者,目不明。”又曰“目得血而能视。”肝开窍于目,瞳神在脏属肾。因此,内障眼病与气血、肝肾密切相关,且以气血不足及肝肾亏损为常见。叶氏认为治疗内障眼病应以调补气血、肝肾为大法。如治祝案“当夏形懒,不耐大气发泄,入冬两目无光,精气无收藏”,指出“凡五脏精华,皆聚于目,失藏失聚,内乏生真,不独一脏之损。”认为当以养营汤加减,补益气血为治。叶氏常用嫩黄芪、当归、白芍、首乌等,调补气血。如在辨治某案“瞳神散大,左偏头痛,先损左目,是焦烦郁勃,阳升化风,劫伤血液使然,法当兼补肝肾。”故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类药物为主,以养血补肝肾,由于肝藏血,肝得血能视,故养血便存补肝之意,而肝肾又属同源。由此可见,叶氏治内障虚证,不仅重视调理气血,且兼顾肝肾。这种探本求源,察病所的治病思想,实为可取。
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发用于学习分享,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立即处理。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