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洪每天学一味中药,茯神

1药用部位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中间包有松枝或松根的白色部分。

2别名

伏神。

3植物形态

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厘米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重~0克。外面有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后变硬,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料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厘米,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长2~3毫米,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毫米,中缘常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微米×(3~3.5)微米。

4产地分布

生于松树根上。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5采收加工

7~9二采挖中间抱有松根的菌核,阴干。或趁鲜切成正方形的厚片或块,阴干。

6药材性状

茯神呈方形或长方形,长4~6厘米,宽4~5厘米,厚0.5~1厘米,多为白色,少为淡棕色。质坚实,颗粒性,断面中棕黄色松枝或松根直径0.5~2.5厘米,有圈状纹理(年轮)。微带松节油气,味淡,嚼之粘牙。

7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淡。归心经、脾经。

8功效与作用

宁心,安神,利水。属安神药下分类养心安神药。

9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主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

10药理研究

有镇静作用。实验动物用茯神10-20g/kg灌胃后,进入安静欲睡状态,但无睡眠现象;对于苯甲酸钠咖啡因兴奋之小鼠,以茯神煎剂5g/kg作腹腔注射,能使其镇静,镇静率为90%,镇静指数3.11;若改用20g/kg灌胃,则镇静率为85.7%,镇静指数1.64。还有催眠、养心、安神的作用,能对抗咖啡因引起的兴奋状态。

11化学成分

含多糖、三萜、树胶、蛋白质和脂肪酸等,还有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呤、卵磷脂、组氨酸茯苓聚糖分解酶、蛋白酶及钙、镁、磷、铁、钠、钾、锰等无机元素。

12使用禁忌

肾虚小便不利或不禁、虚寒滑精者慎。

13配伍药方

1、治心神不定,恍惚不乐:茯神二两(去皮),沉香半两。并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下。(《百一选方》朱雀丸)

2、健忘不记事者:白茯神、远志(制)、人参或一两。酸枣仁(炒,去皮、别研)五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次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茯神汤)

3、治心虚血少,神不守舍,多惊恍惚,睡卧不宁:人参(去芦头)、茯神(去木)、黄耆(蜜炙)、熟干地黄(洗,焙)、当归(洗,焙)、酸枣仁(去皮,炒)、朱砂(别研,一半入药,一半为衣)。上件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九,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人参汤下。(《杨氏家藏方》茯神丸)

4、治心腹虚气郁郁膨闷不食:用茯神去皮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温酒送下,日三服。(《医学入门》交感丹)

附:这两种类型的高血压,怎么用药!

高血压的发生,其变动在肝,而根源在肾。肝肾互为影响,产生其它变化。如头晕、头痛、易怒、脉弦等、就属于肝的病变。本病大致分为肝阳上亢、肾阴不足二型。

一、肝阳上亢用药

本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性情暴躁,面红,口苦,睡眠不宁,脉弦而劲等。

如肝阳化火,风阳妄动,可致突然昏倒、惊厥、抽搐。

1天麻

甘,微温。入肝经。止头晕头痛,息风镇痉。《本草正义》:“盖天麻之质,厚重坚实,而明净光润,富于脂液。故能平静镇定,养液以息内风。古有定风草之名,能治虚风,岂同诳语?今恒以治血虚眩晕及儿童热痰风惊,皆有捷效。”

平肝止晕:天麻钩藤饮为治肝阳眩晕常用方剂。我认为肝阳其所以上亢,不仅因于阴虚,亦常伴有痰火,故变通其方:天麻、钩藤(后煎)地龙、半夏各8g。石决明、珍珠母各18g(均先煎),白芍、桑椹子各12g,黄芩6g,怀牛膝10g,水煎服。天麻、钩藤平肝,舒缓筋急;无痰不成眩,地龙、半夏寒温相济,止晕除痰;石决明、珍珠母介类潜阳;白芍、桑椹滋阴涵肝;黄芩清上浮之火;牛膝降上炎之火。

祛痰止痉:天麻既能息风、定惊、治痫,也能化痰,擅长治疗风痰上扰所致的颜面神经痉挛。眼睑、口角阵发跳动或喁斜。此证用药不宜重镇,重镇易致“面瘫”;亦不宜活血,活血每增跳动。须祛痰息风以缓经脉挛急。我用天麻30g,白芍60g,甘草、川贝母各20g。研细,和匀,过80目筛,瓶收,每次6g,米汤或开水调服。1日3次。此为1周药量,服后。当初见成效。效则续服2?3周。

治指麻:高血压患者,如觉大指、次指麻木。即为中风预兆。我于平肝潜阳益阴方中,必用天麻、地龙各9g。化痰通络,再针刺麻指指缝略出血珠,指头麻,只刺近端一缝;全麻则遍刺。约3?5日,病情改善,指麻亦消除。

按:古谓天麻辛温,有人称其能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痹,我曾试用不应。罗天益云:“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治”。非常符合临证实情。故应该明确:“天麻只治内风。”

2钩藤

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止痉,除眩晕。《本草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研末服,靖风火。前贤称:“纯用嫩勾,其功十倍。”钩藤药力在对生于梗上之双钩。故处方用名钩藤钩、净双钩。现在市售钩藤。藤梗多而钩少或无钩,故煎剂每次用至15g,也难显其药效。所以每遇肝风、心火相煽之眩晕、头痛,我必拣双钩者,每次10g以上。还须后煎,方能确保疗效。鉴于眩晕一症。每因情志变化、饮食不宜而复发。乃用纯钩藤钩10g,白芍30g,丹皮20g,合研细末。和匀,瓶收。每次5g,上下午各服1次,开水调下。其中钩藤钩轻清而凉,能泄火定风,白芍、丹皮清泄肝胆之阳亢。不但用之方便,且可防止复发。

治急惊风:小儿由于外感六淫,或暴受惊恐,或痰积食滞。皆可导致高热、目赤、昏迷抽搐、角弓反张等症,名曰“急惊风”与陈治《幼幼近编》所列的“天钓”基本相同。《本草纲目》谓钩藤主“小儿内钓、腹痛”。“内钓”多缘于寒。腰背屈曲而痛,非钩藤所主。浅见以为当治“天钓”。我治急惊风。先针刺合谷、四缝。使搐捏稍定,急灌小儿回春丹,然后煎服钩藤钩(后下)、羚羊角(先煎)、滁菊花、生白芍、川贝母、益元散、石菖蒲、竹茹。待惊平搐止,再治其所因。

二、肾阴不足用药

本型主要表现为头脑空虚而痛,眩晕,耳鸣,失眠或心悸,腰膝无力,舌红苔薄,甚或红光无苔,脉弦细,或沉细无力等。

1龟板

咸、甘。微寒。入肾、心、肝经。滋阴潜阳,益肾健骨。《本草纲目》:“龟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阳虚及外感邪气未解者忌用。

滋阴除眩:石决明禀水中阴气而生,可潜阳益阴,但以潜阳为主,肝阳上亢者宜之;龟板味咸微甘,性凉,以滋阴为主。肝肾阴虚不能涵阳,阳浮于上者宜之。因肾阴不足,出现头晕头痛,目眩,耳鸣,面庞烘热,烦躁易怒。舌绛,脉弦细等证候,必须滋阴以潜阳,一味潜镇不行,应重用龟板,辅以生地、白芍、女贞子、玄参、石决明、牡蛎、牛膝等滋肝肾之阴以潜降阳热。龟板一次用量15~30g。需先煎。

治骨蒸劳热:肺痨及肾,阴虚潮热。每兼盗汗、颧红而形成骨蒸劳热。龟板为龟之腹部甲壳、不仅滋阴,并能清营补血;鳖甲为鳖之背部甲壳,滋阴潜阳,软坚除蒸。上下甲壳合用能使金水相生,肺肾得治。我常用此二味加于应证方中,骨蒸痨热可较快清除。亦治营分热扰,以致吐血及崩漏。

2桑椹

甘,寒。入心、肝、肾经。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本草经疏》:“桑椹者,桑之精华所结也。其味甘,其气寒,其色初丹后紫,味厚于气。合而论之,甘寒益血而除热。其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无疑矣。”脾虚便溏及肾虚无热者不宜用之。

治阳亢眩晕:桑椹,为桑树的成熟果实。乃滋阴补血之品,治肝阴不足之阳亢眩晕、阴虚津少、口干舌燥等症。黄精甘平,能滋阴养血。有降压和降低血糖作用。我以此两味为主,各用12?15g,辅以乌豆衣、山药、龙眼肉各9g。荷叶蒂5枚,文火煎汤,日服1剂。用于肝肾阴虚阳亢之高血压,作用较好而持久。此方甘美无异味。便于常服。如阳亢过甚,可酌加介类药。

止渴乌发:桑椹等于水果,能生津液,止消渴,亦能乌须黑发,鲜而紫黑熟透者,功效益佳。我用鲜桑椹30g,制首乌15g,煎汤。或用干桑椹g、制首乌g共研细过筛。每次10g,日2~3次,开水调服,治疗青少年须发早白,作用明显。临证比较,此法用于男性“少年白”效小,女性“少年白”则桑椹、蝌蚪等量。瓶盛封口,悬挂3个月。即尽化黑稀泥,取泥染白发,可变黑并有光泽。老少皆宜。

3枸杞子

甘,平。入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本草纲目》:“枸杞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外邪实热,脾虚湿滞及肠滑者均忌用。

补水制火:枸杞子纯甘,性平不热,有补水制火之功。可使阴从阳长,水充风熄,故补阴壮水滋木息风是其主要功能。伍以熟地黄、桑椹子、沙苑子、杭菊花、怀牛膝、白芍、女贞子。长于治疗肾阴不足之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以及脑鸣、头痛等症。“王道无近功”,须服至4剂以上始见效验。风阳较甚者,加珍珠母、生牡蛎。

益精明目:枸杞子滋养肝肾,桑椹滋阴补血,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二味合用。治精血亏虚。不能上注于目致两眼昏花,视物模糊之症甚善。伍以山萸肉、干地黄、淮山药、菟丝子、石斛、马蹄决明子各等分,蜜水为丸。每服日2~3次,滋阴明目功用,实在杞菊地黄丸之上。

三、临证组方用药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病症范畴。一般表现为肝阳上亢与肾阴不足见证,阴阳两虚者则相对为少。眩晕尚有气虚、血虚、痰浊及痰热等因的见证。故高血压可见眩晕,而眩晕不尽为高血压。

加减建瓴汤:怀牛膝、白芍、柏子仁各10g,代赭石、龙骨、牡蛎各15g(均先煎)、天麻9g,双钩藤12g(后下)。

建瓴汤取“高屋建瓴”之意,瓴是瓦沟,高屋建瓴,喻水流之易下也,亦可喻血压之易降。高血压早期,病机多为肝阳上亢,阴未太虚。故减汤中地黄、山药,取白芍、柏子仁平肝柔肝;以牛膝引血下行,折其上亢之风阳;代赭石重镇降逆,平冲;龙骨、牡蛎潜阳息风;加天麻、钩藤息风镇痉,除晕定痛。

实即建瓴汤合天麻钩藤饮斟酌而成,临证用之较多。

茺蔚子,辛、微寒,功用以活血为主,并有降压作用,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加6~9g;夏枯草,苦、辛,寒。清肝散结,补养厥阴血脉,高血压头目眩晕疼痛者,加8~12g。余如珍珠母、紫贝齿之介类潜阳。槐米、白菊花之类凉血平肝,均可随证加入,既有效又安全。

桑椹地黄汤(自拟):桑椹子、干地黄、女贞子各12g,山药、枸杞子、菟丝子、牛膝各10g。牡蛎、石决明、醋龟板各20g(均先煎)。用于肝肾阴虚阳亢所致的头晕耳鸣,目涩口干,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盗汗,舌红。脉弦细数者。

高血压中、后期多为肝肾阴虚,阴不涵阳则阳愈亢,是阴虚为本,阳亢为标。

桑椹、地黄、女贞子,峻补肝肾阴液,冀其涵阳;山药、枸杞、菟丝子,味甘性平补肝肾,益阴精,并能固阳,预防阴阳两虚;牛膝益肝肾、导亢阳下降;牡蛎、决明子、龟板沉降,滋阴潜阳。如兼见肢凉喜暖、尿频、心慌、气短等阳虚证候者。加仙茅、淫羊藿温阳降压。各用9?12g,炙黄芪补气降压,每用20?30g,疔效明显。

通腑泄热挫亢阳案:

王X,男,51岁,年9月2日诊。

高血压多年,降压片从未停服。体偏肥,素嗜睡,性急易怒,1月前。觉唇边瞤动。口角流涎,对镜见口向右斜,眼睑闭合不能随意。测血压:29/16kPa。视其行走摇晃,面红油光。口、眼及舌均向右倾。

自诉:大指、次指麻木。饮水每淌口外,头晕,头痛,目眩,心烦,失眠,便秘,脉弦劲,舌质红,苔黄腻。证属肝阳上亢。内风入络,阳明炽热。思地道不通,阳热自然有升无降,若执常法平肝潜阳,势难见功。

首宜通腑泄热:生大黄8g(后下),决明子15g,龙胆草、丹皮各6g,夏枯草、双钩藤(后下)各12g,怀牛膝、白蒺藜各10g,2剂。嘱一昼夜服尽。

二诊(9月4日):大便畅解3次,面红、心烦稍减。苔渐退,脉仍弦,似不太强直,余症同前。既已腑通热泄,则宜平肝潜阳,搜风通络容后再议。代赭石、生牡蛎、石决明各20g(均先煎),龟板13g(先煎),决明子、白芍、牛膝各10g,女贞子、桑椹各12g,荷叶蒂7枚,4剂,每曰1剂。

三诊(9月9日):头痛眩晕已轻,心静能寐。面红甚微,脉弦滑,苔薄黄。效不更方,原方再服1剂。

四诊(9月15日):血压21/12kPa,病痛基本缓解,独口眼歪斜及指麻无好转。即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搜风通络。并加针刺,治疗两周,终于痊愈。

如喜欢该文章,可长按下图,选择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yl/7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