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病”或“疾病”这个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病”或“疾病”?他们与祖国医学(即中医)中常讲到的“证”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与我们日常养生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其实,要一下子说清楚这几个问题还真不太容易。因为,就目前的医学水平而言,还没有一个让大家都非常满意的关于“疾病”的概念,而且中医所讲的“疾病”与西医所讲的“疾病”也有所区别。
下面,就上述几个问题,我谈谈较为普遍的看法,权当抛砖引玉,作为科普来讲。
首先,我们再从祖国医学(即中医)角度再认识一下“疾病”。在中医学中,很早以前认为,“疾”和“病”还不太一样:“疾”,是病字框里面一个“矢”(“矢”即箭的意思),这类发病较快,病程较短的即为“疾”;“病”是病字框里面一个“丙”(“丙”即火的意思,内脏有火即为“病”),这类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即为“病”。后来在中医学中,“疾”和“病”也通用了,常合称为“疾病”。
由于中医和西医的医学基础和它们形成的社会背景完全不同,导致它们的医学理论各不相同。在中医学中所讲的疾病名称和内涵与西医学忠所讲的疾病名称和内涵往往不同。例如,在中医学中所讲的“眩晕”这个病,就很难在西医学中找到对应的疾病,它可能与西医学中所讲的“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均有关联,但又并不等同。对于这一点,大家在学习和日常养生保健中引以注意。
那么,在中医学中常讲的“证”与“疾病”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证”大家千万不要理解为“证据”,它是中医学中特有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证”是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主要是对疾病的病位和病性的概括,即“证”是“病”的更具体、更本质的总结。
所以,在中医学中,我们制定的调理(或治疗)方案往往就是根据这个疾病的“证”而确立的,这样的调理(或治疗)方案其针对性就会更强,其效果也就会更好。这其实也就是中医学中常讲的“治病求本”的具体表现。
因此,在中医学中不管是诊断还是治疗,始终都是以辨“证”为核心,而不仅仅是辨“病”。即调理(或治疗)疾病,一定要在搞清楚患者疾病的部位和疾病的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准确的“论治”。
但是,目前老百姓所关心的“病”,大多为西医所命名的病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我们将尝试用(中医)辨“证”的方法为这些(西医所命名的)“病”提供一些解释和调理的方法,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些“病”,并且更好的调理(或治疗)这些“病”,以期提高疗效,减少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一次,我的好友李大夫在一社区给中老年人做养生保健方面的义诊,遇到两个高血压患者,他们两个血压都比较高(一个/mmHg,另一个/mmHg),他分别给他们按“肝阳上亢”和“肾阴亏虚”两型定了养生调理方案。
他们俩当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们都得是同一个“病”(都是高血压),而给他们开的方子,以及食疗等养生建议都不一样(一个是以“肝”为中心的养生调理方案,一个是以“肾”为中心的养生调理方案)?他们后来问我。
我说:你们得的是同一个病——都是高血压,这只是现代医学给你们定的一个病名而已。中医看“病”,是讲究治“病”必求“本”,这个“本”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找到发生疾病的主要部位(即病位),并判断出它们(病位)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即病性)。然后再根据这个具体的病位和病性(即诊断结果)制定出相对应的调理(治疗)方案,这样的调理(治疗)方案才能真正适合每一个患者身体的具体情况,进而才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你们俩所患的病(高血压),虽然是同一个病,但是每个人的具体病位和病性都是不同的(即中医的诊断不同),所以个你们俩定的(中医)调理(治疗)方案都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同“病”(高血压)异治表
()患者
患者甲
经常头晕、头痛半年,口苦
口干,烦躁易怒,胸闷,两胁胀痛,大便干,小便黄,脉弦。血压:
(高血压)
型
内服:天麻10克钩藤15克
生石决明20克桑寄生15克
杜仲10克朱茯神12克
决明子25克水煎服
居家养生:
第一、多食芹菜、菠菜、白菜、冬瓜、苦瓜等。
第二、陈皮10克、决明子20克,每次取约5克泡水如茶饮。
第三、注意平和情绪。
第四、早晚向上敲胆经10—15遍,早晚分别揉按曲池、阳陵泉、太冲1—3分钟。
患者乙
偶尔头晕,经常耳鸣,眼睛干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小便黄,脉细数,喜喝冷饮。
血压
(高血压)
型
内服:熟地20克山药12克
白芍15克泽泻12克
茯神15克枣仁20克
丹皮10克麦冬20克
枸杞子15克菊花15克
五味子12克水煎服
居家养生:
第一、睡前泡足。
第二、麦冬20克,枸杞子20克,菊花10克泡水如茶。
第三、早晚向上推肾经10—15遍,早晚分别揉按曲池、三阴交、涌泉1—3分钟。
注:1、高血压,为西医病名。在中医上类似于“眩晕”等疾病。
2、五心烦热,中医属语,指的是两手心、两足心以及心口自觉发热,为常见阴虚症状。
3、盗汗,中医属语,指的是夜间睡着时不自觉出汗,为常见阴虚症状。
4、胆经,即指足少阳胆经,详见本书相关图谱。
5、肾经,即指足少阴肾经,详见本书相关图谱。
一般中医大夫依据(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收集到的患者的)所有身体健康状况与病情的资料,找到病位,判断病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医上所说的“辨证”的过程,只有“辨证”清楚,才能有准确的“论治”。
所以,中医上就有所谓的同“病”异治。同样,如果患者有不同的“病”,但是辨的“证”(即病位和病性)是相同的,那么治法也是相同的,即所谓的异“病”同治。
这样看来,中医治“病”,辨“病”只是基础,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辨“证”。
同样,我们在日常养生保健中,也最好在搞清楚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情况下进行,即就是辨“证”养生,而不应该盲目从众式的养生。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医养生保健的正效应,才能走出众多养生误区。
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在古代多由贵族享有的中医养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正如古诗所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是,由于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内容繁多,而且普通老百姓每个人的领悟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导致在日常生活的养生保健中出现的误区和问题也非常多。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完养生讲座后,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问我:“艾灸大椎穴到底好不好?为什么人家越灸大椎穴,身体越好,而我一灸大椎穴就“上火”,嗓子疼?”
我说:“大椎穴是督脉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为人体六条阳经的交会穴,(在中医学中,认为“阳”具有温热、防御的特性),是常用的治疗和保健用穴。艾灸大椎穴具有温经通络,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对于颈椎病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但是,如果本身体质偏热(例如在中医学中常讲的阴虚体质和阳盛体质等),再艾灸大椎穴,就如同火上加油,很容易出现嗓子痛、口舌生疮等“上火”现象。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艾灸本身是一个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使用恰当就会对人体有益。但是,如果使用不恰当,就会对人体无益甚至有害。
所以,什么是好的养生方法?适合你的才是好的。养生之前最好先搞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再养生更好些。
健康,中医文化。
标题右下角蓝色字体“杏林闲话”我们。
联系我们:630491
qq.白殿的危害寻常型白癜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