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时常有人问起学中医该读哪些书,东海先生本文即回答了此问题。读者诸君如能循此指南学习,自然会获益非浅。本文不足之处是漏掉了“一针二灸三药”里的针和灸,缺经穴治病书目,希望有行家留言或赐稿以补其不足,先谢谢!
中医读书指南
王东海
传统中医的著作浩如烟海,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纯中医、传统中医?本人愿从自己的经历中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内经》是必须反复阅读认真领会的经典
《内经》又名《黄帝内经》,内容分二大块:《灵枢》和《素问》,成书于春秋战国以前,我们见到的《内经》,是由唐代医学家王冰王太仆编订的。王太仆研究的是中医学术理论(探究天人之间的联系)、整理古籍、探求医理根源(天体运动、时空转换)。这不是在为中医抹金,中医理论就是有这么神奇!数千年来,那些造福一方、道德高尚、医术精深、名留青史、著作传世的大名医无不称《内经》是神圣的!很多的名医妙悟《内经》里面的某一部分内容,加以发挥阐释,即可成一家之言。
《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工具,阐述了人体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症候,诊法,治疗原则,针灸,五运六气(实是讲时空作用于人、天人之间的联系)等内容。“五行学说”和“五运六气理论”,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古人认识世界,把宇内万事万物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别(称为“五行”),五大类物质的运动变化形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个“五运”可视作古圣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地球内部运动规律,“六气”可视作古圣解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与太阳等天体的相对位置,角度,光谱照射等)。“五运六气”就是古人讲的天体运动,讲的是时间和空间;讲时空对人对万物的影响。因为这个空间位置存在时间上的周期性规律(即“天体运行周期性规律”),所以“五运六气理论”能对很多自然现象进行预测,不能误认为“迷信”。
阅读《内经》诚非易事,所以必须参读一些名家对《内经》的解释。成都名医沈绍九就认为张景岳的《类经》系列对《内经》的理解非常到位。我收藏有一本《内经讲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组织五大医学院共同编订的教材,除了“认为运气学是迷信”这部分内容,別的还是可读可资参考。
二、《伤寒论》是必须反复阅读、认真理解、效仿的经典。
《伤寒论》全书全称应该是《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了《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部分。其中的《伤寒论》原名《卒病论》。卒字大有深意,卒通猝,突然而来的意思,原意为治外感诸病立法示范,至于内伤杂病(旧有的痼疾)的治法,则记录在《金匮要略》中。作者是医圣张仲景,书中不借用《内经》一语,而水火相胜之义,阴阳进退之理,天地与人的诸多联系无不言及。且其旨意,无不与《内经》吻合。虽然录用了《汤液经》里较多内容,但在医理医法医方的论述上仍是有开创性的价值,后世中医名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许多大名医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注释《伤寒论》的条文,都能得到合理、圆通的理论系统。也就是说,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伤寒论》都是完美无瑕的!
三、《外经微言》
《外经微言》,简称《外经》,有人称为《黄帝外经》。中医特别重视理论,儿科鼻祖钱仲阳、大临床家张锡纯等都强调医理的重要性。中医的理论书籍最好的应该是《黄帝内经》和《外经微言》。金元四大家、黄元御等的医理解说可资参考、帮助理解,慎不可偏听一家之言。
四、《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医院首席吴谦主持编写的。吴谦和喻嘉言、张路玉并称清初三大名医,《医宗金鉴》不容小觑,据说有人凭此一书即成一方良医。书中按章节解说了《伤寒论》、《金匱要略》、《四诊心法》、《运气要诀》、《名医方解》、《外科心法》、《妇科》、《儿科》等诸多内容,可以说是集录了历代先贤(择其善者而录之)的医学精义。学医之人,或许不能读完全书,但必须精读其中几部分内容,并备全书以候随时检阅校对。
五、读本草,明药性
在认识到前面说所讲的医理的同时(或者稍后),即宜认识、了解常用中草药的药性,阅读《神农本草经》、《本草丛新》、《四百味常用药药性歌诀》。许多大名医都有自己的药物药性讲解,也宜一一参阅。各位名家对同一药物的性质有不同的认识,相当一部分是缘于不同的大气候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药性确实有所不同。《本草纲目》宜备用作参考检阅。而这些本草的阅读,都应该先读《药性总义》,以《药性总义》作指导去认识了解药物药性的诸多方面。这时,你还能再次发现一套有趣有用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六、诸家通读
《黄帝内经》是给人以无穷智慧的源泉,在这灵泉的灌溉下,历代名医层出不穷。学医之人必须阅读其中一部分名家的著作!世人都说中医爱珍藏独家秘方不外传,这说的应该是乡里之小医,那些胸有大爱的名医无不著书苦口婆心畅述医理医法医方。以下是我认识到的上乘大医:傅青主,著有《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等;张锡纯,著有《衷中参西录》;雷丰,著有《时病论》;程国彭,著有《医学心悟》;李翰卿,著有《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等。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喻嘉言的《医门法律》等,张路玉的《张氏医通》皆可一观。
后世医家多称“温病学诸书是《伤寒论》之翼”,因《伤寒论》的内容“详于寒而略于温热”。叶天士的《温热论》、陈平伯的《外感温病篇》、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余师愚的《疫病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别的方面,外科有刘涓子的《刘涓子鬼遗方》、王维德的《外证治全生集》等。杂病专著有:绮石的《理虚元鉴》、唐容川的《血证论》等。验方集萃的有《验方新编》等。
以上诸书,皆宜阅读以增加见识、通达医理。至若当前盛行于网络医坛的《医理真传》《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亦有可观之处,只是仍然不能偏听一家之言!
要读完以上医书,三、五年时间都不够用,因为医书不像武侠小说那样好读,有些书籍的大部分内容还需要反复阅读、玩味。今天的我们要想速学成用,必须阅读《内经》、《伤寒论》、《傅青主男科、女科》、《陈士铎医学全书》、《王旭高医学全书》、《医醇胜义》、《曹仁伯医案》、《程杏轩医案》、《王孟英医学全书》、《仿寓意草》、《时病论》等等(和讲药性的本草),这些著作里所谈的民病情况与我们今天的民病情况十分类似,常常可以有“生搬硬套”的机会。读完这些书,你再选二本医案如何廉臣编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考考自己,就能知道自己能不能对付一些常见的病情了。
中医,应该是没有速成之法的,勉为其难地辟出一个速成之法:那就是选择最合适的医著(最切合当前的临床)来学习!关于这,还可以参阅拙著《论大中医观与祛病延年》
历代医家心法举要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
张锡纯活跃于清末民初,正值大司天七十七甲子---上元阳明燥金少阴君火.参西录第四期数卷为药物学讲义.首论生石膏.兼述白虎汤,人参白虎汤在临床中每派上用场.验案凿凿.此诚与当时气候大环境相吻合.
又,发明赭石之功用,畅述其镇逆顺降凉血之妙用,仍以大量验案证之.发明升陷汤以治大气下陷并论与李氏补中益气汤之区别.作<驳方书贵阳抑阴论>应是与丹溪名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仿佛.
以余意观之,张师所用药,最常用者大致可分二大类型:一是清降肺胃(应主要是降肺气)药如生石膏,麦冬,知母,花粉,黄芩,沙参,赭石粉,栝蒌等方如白虎汤,白虎人参汤等.一是升肝脾(应主要是肝)如黄芪,柴胡,萸肉,续断,桂枝类补肝体肝用之不足;龙胆草,连翘,茵陈,白芍,石决明,赭石等治肝气之有余.其余如生熟二地玄参当归天冬之属是与丹溪同辙.蒲黄,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三七,丹参与王清任法同源.
于是可得:燥火主令之时,滋阴远远多于扶阳.燥火气盛(最宜白虎西方金神),水木易虚,滋阴同时,木气不及,法当升补木气.唯木中寄火,又木火同气,木宜清凉者亦复不少.
至于张师与人论天体运动处,此诚为时代所囿,视若不见可矣.
清初医家傅青主陈士铎 傅陈医法,原是一脉.傅长陈二十.皆可谓(以傅师为主)活跃于第七十三甲子上元厥阴风木少阳相火(1624---1684年)风火主令之时重用白芍当归熟地生地(兼伍柴胡),诚有源头,余如六味四君,及气血论(异于前人补血汤芪倍于归之论,并理血多加有桑叶),再如重用常用麦冬.总不肝之治,滋肝阴以配其阳,清其火抑其用;或以助金平木法,要之,滋养肝肾,扶脾清肺是其大旨.外经中所论,尤重真水,以人身中水少而火多,水需灌溉各脏腑,似与丹溪同法,与钱仲阳(论中有天师仲圣孙真人,并有钱真人,并多处引以六味地黄丸)同旨.
从著中,并考古,可知傅所处大司天略晚于李东恒,而稍早于朱丹溪(此早晚二字,当从大司天周期性来看).故论中多有与二人医法同旨之处.
可知陈氏所述,应是当时数位大贤集体智慧的结晶,又其所处司天大环境与今极为类似,故其书为今日临床不可不读之本.
清朝医家黄元御 黄元御,字坤载,清朝乾隆年间名医.虽未得高年,然著作甚丰.足见自视甚高.<四圣心源>为代表作,其中天魂地魄等方名亦足以征之.持论以扶阳配阴为宗,大非滋阴熄火之陋习.深得仲圣理中四逆辈之精义.因黄师(~年),正值大司天第七十五甲子中元太阴湿土太阳寒水中的太阴湿土之令(1744---1774年为太阴湿土主令).黄师在<中气解>言"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唯黄师的暖水燥土不同于李氏的补中益气.故在<医方解>中批刘河间朱丹溪陶节庵等之时,仍批李氏"以升麻柴胡升胆胃之阳,谬矣." 张锡纯先生在<参西录>中言,黄氏(元御)陈氏(修园)用药恒偏于温,即是此意(寒湿令中宜于此法)。天时大气候不同之故.用古方以治今病,能不加减化裁否? 究之,黄师心法似较郑老爷子的更全面更系统.也是彭子益先生著作的雏形.然,医之道,何其大,黄师各书当与温病学各家心法互参.<四圣心源>尤当与<外经微言>相参阅. 明末医家李中梓 李中梓(~年),后世医家有不少推重李氏医旨的.因李氏与金元明时代的其他医家相较,最讲中庸之道.作<水火阴阳论>:阴阳并重,而更认为养阳在滋阴之上,补气在补血之先. 李氏重脾肾,法多尚温补,略似张景岳(~年),因1564---1624年为中元甲子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1624---1684年为下元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二人皆经历过太阴湿土厥阴风木之主气.英雄略同也. 唯医案多有十数剂,数十剂病乃愈之病例."远不若经方快捷",为后人所讥,此实为后人误解李师(伤寒论治外感,多易速效,李师治多内伤,或外感染杂成内伤,原难速愈). 又作四大家论, 误将仲圣与后贤并列,确有失公允. 另为庸工设法(以温补君子品试药),为后贤所批,尤以程国彭为典型. ---程氏以丰富的临床心得批其用温补药之过. 仍是不离大司天运气之范围.程氏一生主要生活在1684---1744年的上元少阴君火阳明燥金之令.几近与李师相反. 医法不同,诚为各有所本。 清医家程国彭 程国彭 程师生卒之年不可确考,但可确定程师一生主要生活在1684---1744年上元少阴君火阳明燥金之令.程师虽无医案传世,但不难看出一生临症甚多.<医学心悟>首卷所言,皆贴切于实用,字字句句都从阅历中来.<火字解>可知程师一生用药大旨矣.实程师所重者,仲圣之下,丹溪,东恒,河间数人.而宗丹溪河间又最多.尤可知大司天之于医家心法.<医门八法>归纳治要,不惜笔墨反复辨解.数十年心血之凝结,学者不可忽之. 唯程师所言"吕祖师人参果"之事,本人多方考究,不得其意.敬请阅此文高贤,赐教解惑. 清医家程杏轩 医家程杏轩 考程师医案,可知程师活跃于1804---1864年下元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令.滋水柔木,潜阳清肝等法最为常见,尤以续编中最为显然,如辨证语"內風乘虛上升潛陽熄風,靜以製動雖云火熾之相煎,實由水虧之莫濟水足則木暢而筋柔肝陽上升,沖心為煩,沖肺為咳木失水涵,以致肝陽內熾肝為剛臟,須和柔濟之腎元下虛,水不生木,肝風鴟張"最为多见. 观程师医案,除却特定人事乖违病例.大致最常选用下列药物:当归,白芍,阿胶,菊花,勾藤,桑叶,生地,熟地,丹皮,石决明,赤芍,黄芩,牡蛎,女贞子,羚羊角,栀子,沙参,麦冬,人参,石斛等.而案中病例,多与今之民病相仿佛.可知相火风木令中医家心法,于今人 参考师法价值极大. 清朝医家王孟英 王孟英,名士雄(~年)清代著名医家.临床甚丰,尤以治湿热症见多,所著全集中于<王孟英医学全书>中,所言精当,议论有理,当属清代医家中集大成者.王师所处江折一带,地势地平,水道湖泊甚多,此其地理;而1804---1864年为下元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主事.<霍乱论>之作,诚有根缘.医案数卷中,亦可见湿热症甚伙.所用药品,几率最高者全属清利湿热之品.其中又以清肝之品最多. 湿热在身,各种补法皆宜暂缓,故王师多以驱邪为首务.王师又推重魏柳洲,魏氏名方一贯煎是也,阅此亦可征大天时之于医家心得之隐意.
自网上谈医来,目击"伪火神风"盛行,不得已又录出下一段,以醒有缘人. 魏:"阴虚证,初投桂、附有小效,久服则阴竭而死,余目击数十矣。"雄按∶此真阅历见道之言。又徐洄溪曰∶大热大燥之药,杀人最烈。盖热药有毒,其性急暴,一入脏腑,则血涌气升。若其人之阴气本虚,或当天时酷暑,或其人伤暑伤热,一投热剂,两火相争,目赤便闷,舌燥齿干,口渴心烦,肌裂神躁,种种恶候,一时俱发。医者及病家俱不察,或云更宜引火归元,或云此是阴证,当加重剂热药而佐以大补之品,其人七窍流血,呼号宛转,状如服毒而死。病家全不以为咎,医者亦洋洋自得,以为病势当然。总之,愚人喜服热补,虽死不悔。 清朝医家雷丰 雷丰所著<时病论>.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四时六气(伏气)为纲.逐条分析,辨析立法,成方讲解,验案证明,所述甚是明畅.观点中正无偏.个人认为,业医者,欲临床思路清晰而不茫然无措,必读此书. 前人医著中,确有不少医家"工于怒骂",而医术差强人意.雷师不沾染此恶习.
医家何廉臣编著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医家何廉臣编著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上集以六气为纲,选录了民国当时不少名家(如周小农,张锡纯,陈务斋,黄仲权,何拯华,袁桂生,萧琢如,孙少培,丁甘仁等名流).清医家雷丰言:"六气明而杂病少".此书以六气为纲,所录又是全国各地名医佳案,诚如序中所言"一卷可抵万卷".下篇所集是传染性疾病,非典之类正可仿效而治(当时全国恐慌,世少良医可知).由此可知,今世风日下,中医远不如以前.怪不得乡里老人家谈及治病往事,欣赏之情每盎然脸上. 读是书可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原由.总缘于辨证施治.执成方以治病,不通之论.世之执"秘方"以自矜者,厚颜之徒也.今之习医者,可以此书为自测题,理论择取之于临床究竟如何,立可扪心自问.
清朝医家李冠仙 李冠仙行道于1804---1864年下元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甲子.著有<仿寓意草><知医必辨>等.李师重视喻嘉言心法,敬重之意溢于字里行间.观李师医案及<知医必辨>中所阐述的观点,十有九与费伯雄,程杏轩,曹仁伯同法.常用药物几尽相同.同时代英雄所见如此如此.哪似当今众说纷纭 李师喜用生地之外,尤发明黑芝麻为药中妙品."肾不养肝,阴虚火盛滋肝清热"之类滋肝清肝之言出现频率最高.又常不惜笔墨批用热药温燥之害.余深以为然. <知医必辨>中议论诸贤,自是李师个人临症阅历而慨叹.不必多议.唯批<石室秘录>与<临证指南>太过.不必泥其所言. 录数节以示李师心法大要: 吐酸一症,有属热者,有属寒者。或乍感风寒,立即作酸作吐,此化热不及,得不谓之寒乎?或并未受寒,而肝火犯胃,因而吐酸,得不谓之热乎?大约此症出于胃,则属寒有之;由肝犯胃,则属热有之。且果属寒,脉必沉滞;果属热,脉必弦数。乃二名家不分肝胃,不论脉象,惟主热者执见无寒,主寒者执见无热,殊不可解。予诊病四十余年,所见吐酸之症,不可胜数,大约属寒少而属热多,而妇人则尤多属热,盖十妇九肝气也。书曰∶曲直作酸。《素问》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注:此言热多寒少,而肝气肝热尤多.效叶霖语来一句"风火之令有宜然者" 偶闻王九峰先生治李姓气冲于上,用金匮肾气汤一药而愈,以为得有秘法,每遇气逆上冲治之不愈,即投以肾气汤,往往一药而死。后李姓有妇人吐血,气逆不下,伊芳连用肾气汤七剂,致狂吐不止,血尽而亡。又有刘颂芬之夫人气逆不下,伊芳久治无效,亦用肾气汤一服而亡。此何以故?盖方名肾气汤,并非肝气汤。肾为至阴之脏,阴不潜阳,虚阳上冲,故用归、附引火归原,用六味纳气归肾,自有奇效。至某医所治者,皆肝气也。肝为阴中之阳脏,气至上中不下,其火必甚,非滋水养肝以平之不可,而反投以桂、附,火上添油,有不伤人性命者哉? 注:此节所言,与钱仲阳化裁仲圣方而作六味地黄之旨完全吻合. 乾隆年间,扬州盐商;不知所延何医,制有再造丸,药味夹杂五十余味,多用香燥,以为可以通络开窍,全不思类中多由精血不足,肝失所养,虚风鼓动,经络空虚,焦燥太过,转伤阴血,何能熄风乎 注:乾隆年间制有此药,寒湿运中宜此类.时过境迁,不可再泥囿于这. 治肝竟有十法焉。心为肝之子,实则泻其子,一法也;肾为肝之母,虚则补其母,二法也;肺为气之主,肝气上逆,清金降肺以平之,三法也;胆在肝叶之下,肝气上逆,必挟胆火而来,其犯胃也,呕吐夹酸、夹苦酸者,肝火苦,则胆火宜用温胆法,平其胆火,则肝气亦随之而平,所谓平甲木以和乙木者,四法也;肝阳太旺,养阴以潜之,不应,则用牡蛎、玄武版介类以潜之,所谓介以潜阳,五法也;肝病实脾,则仲景之老法,六法也;亦有肝有实火,轻则用左金丸,重则用龙胆泻肝汤,亦应手而愈,七法也。合之《内经》三法 五脏之病,肝气居多,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 注:此与王旭高先生所言相仿佛.李师与王旭高先生真正的同代医家. 清朝医家曹仁伯
曹仁伯(—年),曹师济世救人之时应属于1804至1864年的下元甲子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中的前半截.读曹师医案,实则比读天士指南更难,仅能会其大意,得其大概.故不能深述其意.唯作如下寻章摘句之事(寻章摘句,诚也不假,然明眼人从这寻章摘句中也能读出真意) 摘录曹师医案中辨证语: 營血本虧,陰火又旺素稟濕熱,又挾陰虛之症內耗陰精,則臟腑榮衛常有春夏之情,而無秋冬之氣,無怪乎其亥年之氣風火相煽,耳苦於鳴肝經之火、督脈之陽亦從而犯上衛逆於脅,變出一番火氣者,肝火也,肝氣也。氣火之橫逆,不外腎虛,無以涵木,肺與大腸相為表裡,二金同受火刑,皮膚燥脫無陰則陽無以化 肝居人左,全賴血以濡之,又為剛藏根,憑水以涵之。左升太過,右降不及乙運之歲金不及,亥年之風木偏淫。不惟木寡於畏,反侮其金亥屬厥陰,風淫所勝,風火相煽痰祟附於肝經,擾亂不寧肝陽化風,習習內動幼時瘦弱,已昭陰氣之虛;痘後頭疼更著,肝家之旺,不論外感何邪,頭必痛者,陰虛肝旺容易上升也,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陰虧,脈形細數,尚未見促,陰火雖旺,陰液未竭,弦主乎肝,細小無神又主乎真陰不足。惟以不足之真陰,難以涵養肝木,肝木順乘土中,尤為易事發渴發干,陰分必傷,第七十三甲子,厥陰司天,少陽在泉,風火用事之時。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最佳类书.吴谦被誉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奉旨修订此著本.费当时大量人力物力而集成.清初以前各医家观点大致均有采录."择其善者而录之".伤寒心法,金匮要略,名医方论,四诊要诀,运气要诀,儿科女科外科一并到齐.意为后世之"金鉴",诚为不可多得的好医著.唯在清初,寒温医学格局轮廓尚未显然,编中暑湿温热等治法不如清中期清后期医家观点明朗清晰,治法自然也就远远不如了. 费伯雄
费伯雄老先生医著粗略读过,感受到费老最重肝脾.案中遣药组方最常用生熟二地,白芍,栀子,当归,阿胶,丹皮,桑叶,菊花,羚角,女贞,青黛,石斛,牡蛎,蒺藜子; 茅根,沙参,蒌皮,花粉,麦冬(此数味以助金平木),橘饼,法下等.因费老正行道于1804---1864年下元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令. 特别是后半之厥阴风木,以肝为重,兼及于脾,于肾,于肺, 实皆不离于肝之治. 晚年为阳明燥金司气.
医家沈绍九
沈老行道于二十世纪中前期的成都.有着四十余年临床阅历,对历代各家有着清晰正确的认识---"河间善泻热,东垣喜扶脾,子和主攻病,丹溪重养阴,与所处时代及所治病人,有很大关系,均有独到之处,皆须阅读."老先生遗留下来的手稿不多,从所留存的来看,用滋润法约十之五,清凉法十之二,温补法十之二(此类案多由人事之因).可以说仍是完全符合大司天用药法则. 同样是在四川,与郑氏一门咋就差别如此之大? 不由得有些纳闷。近仿佛有感:郑钦安老爷子理法受其师影响甚大.囿于师说.未能超越。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解说明了。
声明:没有不尊重郑老之意,纯为学术见解,也不是凭空瞎说. 成都张子培
寒温异治,显而易明,奈何邪说多多,误人误已。请以张氏此言简意赅篇救之. 温为病虽分类当顾名思其义
仲景书发凡例后之医仍寒
方药杂死亡继伤心目三字诀
何谓温温是热与伤寒殊悬绝
初起时口渴别不恶寒反发热
麻杏汤有神效或银翘或桑菊
以辛凉解表剂误辛温变重病小迁延大殒命口大渴津液伤或白虎承气汤虽热饮亦属阳治之法急下良若谵语舌红黄在包络非胃肠用紫雪清宫汤与至宝及牛黄至病久气液损宜甘寒补而润即下利二甲症变纷更此大概知寒温能涵盖一切病迎及解" 辛凉而透,清润而滋.苦寒退热---此张氏治春温心法大旨. 前时见有人论火神派心法,言四川一带湿重民多嗜辛热辛辣.能耐附之热毒,以致火神心法大行. 今以沈绍九,唐容川,张子培三家医法观之, 此说虽似有理,终嫌其理由不足. 几本当代医著 <中医运气学>------杨力著.内容详实,可见作者费力不少,所持观点足以让人深思。唯大体看去,内容是罗列的情况多,提升提纯的味道不强. <当代名医临床秘诀>主编者是医学博士 张昱.集录了蒲辅周,施今墨,董建华,王绵之,刘渡舟,赵绍琴,关幼波等名家临床验案.按现代医学分类法归类整理,尚有可读性,远胜一些抄书教授"著作" 只知罗列药方的医书. <五运六气详解与运用> 权依经 著 内容系统周详,虽不如杨力教授的宏博,但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看,权依经老先生所述中正可信.唯在运用古方以治六气之邪时(分析立法可取,药方不可拘泥),宜再行化裁.
---END---千万不要错过春天这个水果,它是中医眼中滋肝肾补肝血之王!还能黑发明目!何任大师:应用温经汤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周仲瑛:60年中医诊法之体会与技巧(都是精华)丁光迪:羌活胜湿汤治疗“五更泻”没想到,“清骨散”真的就是清骨折后发热的散!丹楂散治疗高脂血症(附高血脂验方四首)上海沈氏女科年家传秘方神奇!用古方治疗虫牙的奇妙经历!古方“三两半”,治腰肌劳损好得快!南师8个方子,治失眠、高血压、肠胃病!推荐阅读98岁国医大师:这是我最后的贡献(经验分享)31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经方大师黄煌—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方仲景三个药对,管窥用药配伍核心思想内经中濒临失传的“发”“传”表里别通(开合枢)论与圆运动有异的导引体证气机论--揭秘中医人体气机理论的千年迷雾杨志一:治湿十三法(值得借鉴学习)高建忠:明辨外感内伤,拓展经方运用(全)张立山:谈咳嗽的六经(三阳经、三阴经)辨证——附案例《戴丽三医疗经验选》论著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推荐阅读:-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