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复发难治 http://m.39.net/news/a_7749251.html
中药煎煮法
中药煎煮法是将一种或数种中药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的一种操作方法,煎出的汤剂多用于内服或外治疗法。
煎药工具怎么选?
最好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
一、煎煮用具
正确选用煎药用具,可避免中药变性,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一)合适煎煮用具
1、带盖陶瓷砂锅是传统最佳的煎药容器,在煎煮过程中不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传热性能缓和,受热均匀、保温性能好,煎煮出的药液能充分保证药物的性能。
2、搪瓷器皿性质稳定,不会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但是由于传热快,水分易于蒸发,不利于药物成分的溶出及保证药物的浓度与用量。同时因搪瓷器皿怕碰击,搪瓷易脱落,若铁皮暴露,煎药时可与中药发生不良反应,影响中药质量。
(二)禁忌煎煮用具
煎药忌用铁、铜、铝锡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例如,人参含未饱和脂肪酸,遇铁可形成脂肪酸铁沉淀。
此外,煎煮用具容积的大小应以既利于药物翻动,又避免药液外溢为宜。煎煮时宜加盖,以防药物气味走散和水分蒸发过快。
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
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
二、煎煮用水及泡药
(一)泡药
药物在煎煮之前,根据药物的性质及体积大小,应先用冷水把药材泡透,浸泡20-30分钟左右再煎煮,以利有效成分的析出,避免直接用快火煎煮,造成药材的淀粉表面糊化,蛋白质凝固,很快就能将药材表面毛细管堵塞,阻碍水分渗入药材内部,有效成分很难渗出,药力将受到影响。
煎药需要多少水量?
水应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二)煎煮用水
1、水质煎煮中药一般用生活饮用冷水即可,以洁净清澈,含矿物及杂质少的水为佳。水水质不好,可先煮沸放冷,使部分矿物质沉淀、气体排出后,再用来煎药。一般药材不用水洗,煎药忌用沸水。
2、水量用水量应视药量、药物质地的吸水性及煎煮时间而定。确定合适加水量的方法有两种:①第一煎加水至高过药物的2-3cm处,第二煎加水至高过药物的1-2cm处。②按药物重量计算加水量,平均每克药加水约10ml。一般将全部用水的70%加到第一煎中,余下30%留待第二煎用。吸水性强、宜久煎的药物,水应多些;芳香易挥发、不宜久煎的药物,用于水肿、昏迷病人和小儿的药物,宜少放水,使药液浓缩。每剂药常规煎煮2次,个别可煎3次。每次煎出的汤液量,约计-ml左右(小儿减半)。因此两煎后的总药量以成人~ml,小儿~ml为宜。煎药加水应一次加足为宜,不可在煎药过程反复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再添水重煎。药物煎干、煎糊绝不能服用,以防止药物变性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煎药应掌握什么样的火候?
在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后改用文火(小火)。
三、火候与时间的控制:
(一)煎药火候
一般先以武火(急火)煮沸,再改成文火(慢火)煎煮。从而保持微沸状态,以利有效成分煎出,避免药液溢出或水分蒸发过快导致熬干。
煎药应需要多长时间?
各不相同。
(二)煎药时间
根据药材性能及煎药要求酌定,要保证煎出的汤药质量好,药渣煎透。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二煎10-15分钟。对特殊药物的煎煮有以下要求:
1、解表药及其他芳香类药物,一般先用武火迅速煮沸,后改用文火维持,一般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0分钟左右即可,因有效成分容易煎出,避免久煎有效成分挥发,从而使药效降低。
2、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及某些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3、有毒性的药物,应久煎60-90分钟,可减低毒性。
4、一般复方制剂,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处方中单包的药如何煎熬?
四、特殊煎煮法:
煎煮中药一般情况下药物都是同时入煎,但有些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另炖)、烊化(溶化)、冲服、泡服特殊煎煮要求。
1、先煎:矿物、介类等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宜打碎,先煎20~3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常用药有:石膏、磁石、寒水石、代赭石、赤石脂、龙骨、牡蛎、石决明、海浮石、山羊角、虎骨等;某些质地较轻、用量多的药物,还有泥沙多的药物,可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药,如芦根、竹茹、灶心土、糯稻根等;一些有毒药材久煎可降低其毒性,应先煎30-40分钟再加其他药同煎,如生半夏、乌头、附子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影响药效,需在其他药物煎好后再下,煎煮4-5分钟即可。如:薄荷、香薷、木香、砂仁、钩藤、白豆蔻、大黄、番泻叶、沉香、丁香、佩兰、荆芥、茵陈等。
3、包煎:某些粉末状、有黏性或绒毛类药物经煎煮后,其药汁混浊难咽,或对喉咙产生刺激,或易于粘锅,在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如:车前子、葶苈子、蒲黄、海金沙、旋覆花、辛夷、赤石脂、北秫米、滑石等。
4、另煎(另炖):某些贵重药材,为避免有效成分被药渣吸附,造成浪费,可单味煎煮,服时再兑入汤内。如:人参、鹿茸、羚羊角等。
5、烊化(溶化):胶质、粘性较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煎煮容易粘附于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入药宜单独加温溶化后,置于去渣药液中趁热搅拌或微煮,溶化后趁热服下。如:阿胶、鸡血藤、龟板胶、鹿角胶、饴糖、蜂蜜等。
6、冲服:某些芳香类药物,煎煮则有效成分会全部挥发散失,或某些药物,为节省材料,应研末冲服。如:麝香、冰片、苏合香、三七、西洋参、五味子、牛黄等。
7、泡服:含有挥发油、用量又少的药物,可用刚煮沸的开水浸泡30分钟,或用煮好的一部分药液趁热浸泡,取汁服用。如:藏红花、肉桂、番泻叶、胖大海等。
1、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温服: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服后盖好衣被,吃热粥,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2、服药的剂量。具体根据医嘱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服药的时间: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为了保障中药的疗效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服用中药时是需要对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
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2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3
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粘膜,使粘膜充血,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治疗作用。
4
服中药时不能吃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火药时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药效降低,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
5
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宜忌生、冷、油腻。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此外,患有疮、皮肤病者忌食咸水鱼、虾、蟹及羊肉、猪肉等食物;水肿病人忌食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服荆芥时忌服鱼、虾、蟹;服天冬时忌服鲤鱼;服白术时忌服大蒜等。
医生
.....The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