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瘿一:衷中参西概说
肉瘿是以颈前结喉正中附近出现半球形柔软肿块,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及中年人,女性多见。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
辅助检查:甲状腺同位素碘扫描显示多为温结节,囊肿多为凉结节,伴甲亢者多为热结节。B型超声为实质性肿块或混合性肿块。
二:病因病机择要
由于情志抑郁,肝失调达,遂使肝郁气滞,肝旺侮脾,脾失健运,饮食人胃,不能化生精微,形成痰浊内蕴,湿痰留注于任、督,汇集于结喉,聚而成形,遂成本病。
三:辨证论治
师承切要者,师承张先生外科疮疡“肉瘿”论治之精要,以及作者领悟与运用张先生之学说与临床的心得体会。力求切中要点。张先生之《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无“肉瘿”专篇论治,然其治疮科方中之“消瘰丸”、内托生肌散”、“理冲汤、丸”方论,“活络效灵丹”方论,药物编中之论牡蛎,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及医论医案等论中皆有论及,读者宜细读之,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用于治疗“肉瘿”,即现代医学之甲状腺腺瘤。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原文
三棱、莪术解
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以治男子痃癖,女子徵瘕,月闭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其行气之力,又能治心腹疼痛,胁下胀疼,一切血凝气滞之证。若与参、术、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若细析二药之区别,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药物恒有独具良能,不能从气味中窥测者,如三棱、莪术性近和平,而以治女子瘀血,虽坚如铁石亦能徐徐消除,而猛烈开破之品转不能建此奇功,此三棱、莪术独具之良能也。而耳食者流,恒以其能消坚开瘀,转疑为猛烈之品而不敢轻用,几何不埋没良药哉。
三棱、莪术,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但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积久过坚硬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或用黄芪六钱,三棱、莪术各三钱,或减黄三钱,加野台参三钱,其补破之力皆可相敌,不但气血不受伤损,瘀血之化亦较速,盖人之气血壮旺,愈能驾驭药力以胜病也。
本病多见于30—40岁女性。在结喉正中一侧或双侧有单个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韧有弹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生长缓慢,一般无任何不适,多在无意中发现。若肿块增大,可感到憋气或有压迫感。部分患者可发生肿物突然增大,并出现局部疼痛,是因乳头状囊性腺瘤囊内出血所致。巨大的肉瘿可压迫气管,使之移位,但少有发生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者,有的可伴有性情急躁、胸闷易汗、心悸、手颤等症。极少数病例可发生癌变。
一、瘿痈:急性发病,颈部呈弥漫性肿大,皮肤微热,自觉疼痛,肿块边界不清,有触压痛。颈部肿块出现或增大时,常有寒战高热。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二、石瘿: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多年存在的颈部肿块,突然迅速增大,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的移动度减少,或固定不移。
内治法
肝郁痰凝:结喉正中附近单个瘿肿,圆形或卵圆形,随吞咽上下移动;伴胸闷不舒,咽部发憋;舌淡,苔薄微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互凝,结于颈前,故生瘿肿;痰气搏结日久则血行失畅,瘀血内生,与痰气相凝而生结节;胸闷不舒、咽部发憋、舌淡、苔薄腻、脉弦细皆肝郁痰凝之象。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胸闷不舒,加香附、瓜蒌以理气宽胸;心悸、易汗,加茯神、枣仁、熟地以养心安神;手颤,加钩藤、珍珠母、白芍以养阴柔肝祛风。
外治法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敷。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对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病人,一般行患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来(包括腺瘤在内);如腺瘤小,可行单纯腺瘤切除。但必须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以判定有无恶变。
李静按:此证肝郁痰凝是为病因,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是为常法,海藻玉壶汤是为经典方,手术切除是为快捷,现代病理检查判定有无恶变是为辨病,找出偏差,辨证论治是为治本,中西结合是为最佳。
四:临证要点
肉瘿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其特点是:颈前结喉正中附近出;现半球形柔软肿块,能随吞咽上下移动,好发于青年及中年人,女性多见。应与瘿痈、气瘿相鉴别。辨证多为肝郁痰凝,治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多发结节的肉瘿或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内服药无改善,或近期肿块增大较快有恶变倾向者,均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辨证论治,找出偏差,纠而正之是为要点。
预防与调摄
五:释疑解难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验案:
治一妇人,在缺盆起一瘰疬,大如小橘。其人亦甚强壮无他病,俾煮海带汤,日日饮之,半月之间,用海带二斤而愈。若身体素虚弱者,即煮牡蛎、海带,但饮其汤,脾胃已暗受其伤。盖其咸寒之性,与脾胃不宜也。
案例辨析
江植成:瘿病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疾病相关,中医的治法要点有哪些?
李静:瘿病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疾病有关,临证时甲状腺疾病无论有无甲状腺肿大,皆可参照本章辨证论治。如部分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甲状腺并不肿大,但表现为肝火亢盛证,主方为衡通清毒汤,主药为羚羊。后期表现为阴虚火旺证,主方为衡通滋阴清燥汤,主药为白茅根与羚羊。可按照此两型辨证论治。
瘿病的病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病机的转化,在不同的病变阶段具有不同的病机特点。因此,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病机施以相应的治法及用药。如火盛,宜清热泄火,药用丹皮、栀子、生石膏、黄连、黄芩、青黛、夏枯草、元参等;如痰凝,宜化痰散结,药用海藻、昆布、浙贝母、海蛤壳、陈皮、半夏、茯苓、制南星、瓜蒌、生牡蛎等;如血瘀,宜活血软坚,药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三棱、莪术、丹参、炮山甲等。本病后期,多出现由实转虚,如阴伤,宜养阴生津,药用生地、元参、麦冬、天冬、沙参、白芍、五味子、石斛等;如气虚,宜益气健脾,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黄精等;气阴两虚者,药用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精、玉竹、女贞子等。
瘿病早期出现眼突者,证属肝火痰气凝结,应治以化痰散结,清肝明目,药用夏枯草、生牡蛎、菊花、青葙子、蒲公英、石决明。后期出现眼突者,为诸络涩滞,瘀血内阻所致,应治以活血散瘀、益气养阴,药用丹参、赤芍、泽兰、生牡蛎、山慈姑、黄芪、枸杞子、谷精草等。
传统医学的许多消瘿散结的药物,如四海舒郁丸中的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等药中,许多药物的含碘量都较高,临证时须注意,若患者确系碘缺乏引起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此类药物可以大量使用,若属甲状腺功能亢进之症,则使用时需慎重。
黄药子具有消瘿散结,凉血降火之功效,治疗痰结血瘀证和肝火旺盛证时可配合应用。但黄药子有小毒,长期服用对肝脏损害较大,必须慎用。用量一般不宜超过10克。现代有人惊呼黄药子药检有毒,岂不知比黄药子毒性大者之药多矣,攻其有毒,则不致中毒,况且中医历来主张用药攻病,即用补药以为佐使,使毒祛而正不令伤,且此中药与西药不同之处也。西药之化疗药岂不是毒性相当之大?贵在灵活运用也!
治疗本病时应针对不同的证候选择适当的疗程,若瘿肿小、质软、病程短、治疗及时者,多可治愈。但瘿肿较大者,不容易完全消散,治疗时间也要求较长,为用药方便,可将药物改为丸剂、散剂使用。注意专病专方专药的运用。若肿块坚硬、移动性差、而增长又迅速者,须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的轻中症患者,疗效较好,多数可在短期中迅速缓解。
猜你也喜欢:
别让华佗在世也不合法!
世界上最奇葩的教育——中医
民间中医都是“非法行医”成长起来的!
欲复兴中医,先废除中医医师制度!
西医永远不可能治好你的病,救你的只能是中医!
金鸡一鸣,圣人必出,世界巨变!
科学正在追赶中医,中医将变成科学前沿!
赵老师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