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下

第十二单元止血药

细目一:凉血止血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小蓟、地榆

·备选药物:大蓟、槐花、侧柏叶、白茅根

·使用注意:无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小蓟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苦,凉。归心、肝经。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1)各种血热出血证。兼能利尿通淋,故擅治尿血、血淋。如小蓟饮子。

(2)热毒痈肿。可单用内服,也可鲜品捣烂外敷。

煎服,6~12g。外用鲜品捣烂适量。

附:性状

小蓟-原态

小蓟-药材

小蓟-饮片

①干燥全草的茎圆柱状,常折断,直径2~3毫米,微带紫棕色,表面有柔毛及纵棱;质硬,断面纤维状,中空。叶片多破碎不全,皱缩而卷曲,暗黄绿色,两面均有白色丝状毛,全缘或微波状,有金黄色的针刺。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苞片黄绿色,5~6列,线形至披针形,花冠有时已不存,冠毛羽毛状。气弱,味甘。

②干燥根呈长圆柱状,下部渐细:顶端直径3~7毫米,表面土棕色,有纵棱,着生多数细长须根。质硬,断面纤维性。

一般用全草,青海地区则用根及茎。考诸古代本草书籍多用根。

2.请说出地榆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1)血热出血证。性凉,有凉血止血之功;味苦主降,尤宜于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等证。如槐角丸。

(2)烫伤、湿疹、疮疡痈肿。本品能泻火解毒敛疮,为治烫伤之要药。可单味麻油调敷或配黄连、冰片。

煎服,6~15g。外用适量。

附:性状

地榆-原态

地榆-饮片

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硬,断面较平坦或皮部有众多的黄白色至黄棕色绵状纤维,木部黄色或黄褐色,略呈放射状排列。切片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厚0.2~0.5cm;切面紫红色或棕褐色。无臭,味微苦涩。

药名┃相同功效┃鉴别功效┃记忆点

大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用于吐血、咯血、崩漏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兼能利尿通淋,治血尿、血淋为佳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治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细目二:化瘀止血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三七、茜草

·备选药物:蒲黄

·使用注意:三七、蒲黄

★闯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三七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1)出血证。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疗效卓著,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

(2)跌打损伤,瘀滞肿痛。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伤科要药。可配乳香、没药。

(3)此外,可补虚强壮,民间用治虚损劳伤。

研粉吞服,每次1~1.5克。煎服3~10克:亦入丸、散。外用适量。

附:性状

三七--药材

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筋条呈圆柱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

2.请说出茜草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寒。归肝经。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1)出血证。本品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对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

(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活血祛瘀,通经络,行瘀滞,故治疗上述病症,尤为妇科调经要药。

煎服,10~15g。

附:性状

茜草-原态

茜草-药材

茜草-饮片

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5cm,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无臭,味微苦,久嚼刺舌。

药名┃相同功效┃鉴别功效┃记忆点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止血化瘀疗伤之要药;孕妇慎用

茜草┃┃凉血,通经┃凉血化瘀止血之良药

细目三:收敛止血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白及

·备选药物:仙鹤草、血余炭

·使用注意:白及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t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白及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出血证。味涩质粘,为收敛止血要药,可治体内外多种出血证。临床用于肺、胃出血证。

(2)痈肿疮毒,手足皲裂,水火烫伤。对痈肿已溃。久不收口者,可生肌敛疮。

煎服,6~15g。外用适量。

附:性状

白及-原态

白及-药材

白及-饮片

本品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无臭,味苦,嚼之有黏性。

细目四:温经止血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艾叶

·备选药物:无

·使用注意:无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艾叶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辛,温。小毒。归肝、脾、肾经。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1)虚寒出血证。本品温经止血暖宫,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尤宜于崩漏。常与阿胶、熟地等配伍,如胶艾四物汤。用于血热出血:四生丸(防其寒凉太过而留瘀,且加强止血)。

(2)虚寒月经不调、痛经。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于调经,为治疗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富之要药,如艾附暖宫丸。

(3)胎动不安。为妇科安胎要药。

此外,捣绒制成艾条、艾炷等,可熏灸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

煎服,3~9g。

附;性状

艾叶-原态

艾叶-药材

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第十三单元活血祛瘀药

细目一:活血止痛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川芎、延胡索、郁金

·备选药物:姜黄、乳香

·使用注意:延胡索、郁金、乳香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川芎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血瘀气滞痛证。本品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是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善“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能活血调经,可治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瘀阻腹痛、月经不调。

(2)头痛、风湿痹痛。上行头目,为头痛之要药,“头痛不离川芎”。与白芷配伍,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如川芎茶调散、川芎散、羌活胜湿汤、通窍活血汤。

煎服,3~9g。

附:性状

川芎-原态

川芎-药材

川芎-饮片

本品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呈波状环纹。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2.请说出延胡索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辛、苦,温。归肝、脾、心经。

活血,行气,止痛。

气血瘀滞诸痛证。“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良药,无论何种痛证,均可配伍应用。头痛+川芎、白芷;胸痛+丹参、瓜蒌;脘腹疼痛+木香、高良姜;胸胁痛+柴胡、川楝子;痛经+白芍、红花。

煎服,3~10g。研末服,一次1.5~3g。醋制增强止痛作用。

附:性状

延胡索-原态

延胡索-药材

延胡索-饮片

本品呈不规则的扁球形,直径0.5~1.5cm。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凸起。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

3.请说出郁金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1)气滞血瘀痛证。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行气,治气血瘀滞之痛证。胸腹胁肋胀痛+柴胡、香附、枳壳、丹参;痛经十香附。

(2)热病神昏,癫痫痰闭。辛散苦泄,能解郁开窍,又能清心火,故可用于痰浊蒙敝清窍,热扰心包之神昏,加石菖蒲、连翘、栀子,如菖蒲郁金汤。

(3)吐血、衄血,倒经、尿血、血淋。性寒,清热凉血止血,治疗血热瘀滞。

(4)肝胆湿热黄疸症、胆石症。

煎服,3~10g。畏丁香。

附:性状

郁金-原态

郁金-药材

郁金-饮片

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稍扁,有的微弯曲,两端渐尖。长3.5~7cm,直径1.2~2.5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纵纹隆起处色较浅。质坚实,断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气微香,味微苦。

药名┃相同功效誓┃鉴别功效┃记忆点

川芎┃活血┃祛风┃风湿痹痛,血瘀气滞要药(血中气药)、头痛要药

延胡索┃行气┃┃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郁金┃止痛┃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畏丁香;治热病神昏、湿热黄疸

细目二:活血调经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丹参、红花、益母草、牛膝

·备选药物:桃仁、鸡血藤

·使用注意:牛藤、丹参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丹参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的常用药。多种血瘀证,对血热瘀滞证尤为适宜。

(2)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癓瘕积块、跌打损伤、风湿痹证。善能通行血脉,祛瘀止痛,广泛用于各种血瘀证。

(3)痈肿疮毒。本品凉血消痈,与清热解毒药同用,可治疗热毒瘀阻引起的疮痈肿毒。

(4)热病烦躁神昏,心悸失眠。清心安神,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配伍,如天王补心丹。

煎服,10~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附:性状

丹参-原态

丹参-药材

丹参-饮片

本品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am,直径0.3~1c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品较粗壮,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具纵皱,外皮紧贴不易剥落。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

2.请说出红花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辛,温。归心、肝经。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妇产科、伤科良药,常与当归、川芎、桃仁相须配伍使用,如桃红四物汤。

(2)癓瘕积聚。能活血通经,祛瘀消癜,治疗癓积,常配三棱、莪术等。

(3)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本品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善治心腹瘀痛。

(4)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善通利血脉,消肿止痛,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内服外用均可,红花酒/酊/油,常配苏木、乳香、没药。

(5)瘀滞斑疹色暗.活血通脉以化滞消斑,以番红花为优,常与当归、紫草配伍同用.

(6)此外,还可用于回乳、瘀阻头痛、头晕、中风偏瘫、喉痹、目赤肿痛等证。

煎服,3~10g。

附:性状

红花-原态

红花-饮片

本品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简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

3.请说出益母草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1)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行、瘀滞腹痛。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善于活血化瘀调经,且作用平和,为妇科经产要药,如益母草膏。

(2)水肿,小便不利。尤宜治疗水瘀互阻的水肿,可单昧,或与白茅根合用。

(3)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皮肤瘾疹。可外洗或敷。

煎服,9~30g。

附:性状

益母草-原态

益母草-药材

益母草-饮片

鲜益母草:幼苗期无茎,基生叶圆心形,边缘5~9浅裂,每裂片有2~3钝齿。花前期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cm,直径0.2~0.5cm;表面青绿色;质鲜嫩,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下部茎生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气微,味微苦。

干益母草:茎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cm。

4.请说出牛膝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利水通淋。

(1)瘀血阻滞的经闭、痛经、经行腹痛、胞衣不下、跌打伤痛。祛瘀力强,性善下行,长于活血调经,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常与桃仁、红花配伍。

(2)腰膝酸痛、下肢痿软。本品补肝肾,强筋骨。配杜仲、续断等;若痹证日久腰膝酸痛,常配桑寄生、独活等,如独活寄生汤。用治湿热成痿,足膝痿软,与苍术、黄柏同用,如虎潜丸、四妙丸。

(3)淋证、水肿、小便不利。性善下行,能利尿通淋,又能活血祛瘀。

(4)头痛、眩晕、齿痛、口舌生疮、吐血、衄血。苦泄下行,引导火(血)下行,以降上亢之阳和上炎之火。治肝阳上亢,镇肝息风汤;治胃火上炎,配地黄、石膏、知母,如玉女煎。

煎服,6~15g。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宣酒炙用。

附:性状

牛膝-原态

牛膝-药材

牛膝-饮片

本品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上端稍粗,下端较细,长15~50(90)cm,直径0.4~1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略扭曲而细微的纵皱纹、横长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受潮则变柔软,断面平坦,黄棕色,微呈角质样而油润,中心维管束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围散有多数点状的维管束,排列成2~4轮。气微,昧微甜而稍苦涩。

药名┃相同功效┃鉴别功效┃记忆点

丹参┃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既活血,又凉血;反藜芦

红花┃活血通经

活血调经

益母草┃┃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牛膝┃生用~一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酒炙一一补肝肾、强筋骨

细目三:活血疗伤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无

·备选药物: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

·使用注意:马钱子

细目四:破血消癓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无

·备选药物:莪术、水蛭

·使用注意:无

第十四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细目一:温化寒痰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半夏

·备选药物:天南星、旋覆花、自芥子、白前

·使用注意:半夏、天南星、旋覆花、白芥子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半夏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1)湿痰,寒痰证。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与陈皮相须,如二陈汤。配伍治寒痰与热痰证。

(2)呕吐。止呕要药,治各种原因的呕吐,尤宣治痰饮或胃寒呕吐,也可配伍治疗胃热、胃阴虚、妊娠呕吐。降胃气一一小半夏汤、大半夏汤、旋复代赭汤。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辛开散结,化痰消痞,善治心下痞满之证。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半夏厚朴汤。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内服消痰散结,外用消肿止痛,治瘿瘤、痰核,配昆布、海藻、贝母,治痈疽肿毒,毒蛇咬伤,常以生品研末调敷。

煎服,3~10克。内服须制用。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半夏曲可化痰消食,竹沥半夏能清化痰热,主治热痰、风痰证。外用适量。

附:性状

半夏-原态

半夏-药材

半夏-饮片

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细目二:清化热痰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

·备选药物:竹茹、天竺黄、前胡、海藻

·使用注意: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海藻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川贝母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苦寒能清热化痰,甘能润肺,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为治疗痰热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物,常与瓜萎配伍,如贝母瓜蒌散;治疗肺虚劳嗽,常配沙参、麦冬等;治阴虚肺燥干咳,常配知母,如二母散等。

(2)凛疬,乳痈,肺痈。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配玄参、牡蛎,如消瘰丸。治热毒壅结,常配蒲公英、鱼腥草,如仙方活命饮、海藻玉壶汤。

煎服,3~9g;研末,1~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反乌头。

附:性状

川贝母-原态

川贝母-药材

川贝母-饮片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2.请说出浙贝母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寒。归肺、心经。

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1)风热、痰热咳嗽。功似川贝母而长于苦泄清肺,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物,常与黄芩配伍;治疗风热劳嗽,常配桑叶、前胡等。

(2)瘰疬,瘿瘤,乳痛疮毒、肺痈。苦泄,长于消肿散结。治瘰疬,常配玄参、牡蛎;治瘿瘤,配海藻、昆布;治热毒壅结,常配蒲公英、鱼腥草。治疗肺痈,配伍鱼腥草、芦根、桃仁等。

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反乌头。

附:性状

浙贝母-原态

浙贝母-药材

浙贝母-饮片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及干缩的残茎。

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3.请说出瓜萎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1)痰热咳嗽。善于清肺润燥,用治肺热咳嗽或痰热咳嗽。如清气化痰丸。

(2)胸痹、结胸。能利气散结宽胸。治胸痹,如瓜萎薤白半夏汤;治痰热结胸,如小陷胸汤。

(3)肺痈、肠痈、乳痈。消痈散结,常配清热解毒药。

(4)肠燥便结。瓜萎皮长于化痰开胸,瓜萎仁长于润肠通便。

煎服,9~15g。

附:性状

瓜蒌-原态

瓜蒌-药材

瓜蒌-饮片

本品呈类球形或宽椭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4.请说出桔梗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辛、苦,平。归肺经。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1)咳嗽痰多,胸闷不畅。辛散苦泄性平,专入肺经,化痰兼开宣肺气,咳嗽无论寒、热、有痰、无痰均可用。如杏苏散、桑菊饮。

(2)咽喉肿痛,失音。性散上行,宣肺利咽开音,如桔梗汤。

(3)肺痈吐脓。宣肺化痰,以排壅肺之脓痰,为治肺痈常用药物,多与鱼腥草、冬瓜仁配伍,如桔梗白散。

(4)引药上行:①治胸膈以上疾病;②作引经药。

煎服,3~9g。

附:性状

桔梗-原态

桔梗-药材

桔梗-饮片

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白色。无臭,味微甜后苦。

药名┃相同功效┃鉴别功效、┃一记忆点

川贝母┃┃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性偏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宜

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痈┃性偏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宜

瓜蒌┃┃宽胸散结,润肠通便┃不宣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治咳嗽痰多、咽肿失音、肺痈吐脓

细目三:止咳平喘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苦杏仁、百部、葶苈子

·备选药物:苏子、桑白皮、紫菀、歙冬花、批杷叶、白果

·使用注意:苦杏仁、白果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苦杏仁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咳嗽气喘。降气中兼有宣肺,为治咳喘的要药,用于多种咳喘病证,如桑菊饮、桑杏汤、麻杏石甘汤、大陷胸丸。

(2)肠燥便秘。润肠通便,如五仁丸、润肠丸。

煎服,4.5~9g。内服不宣过量,有小毒。

附:性状

苦杏仁-原态

苦杏仁-药材

苦杏仁-饮片

本品呈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厚0.5~0.8c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

2.请说出百部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苦,微温。归肺经。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1)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新久均可用之.

(2)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外用。

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者宜蜜炙用。

附:性状

百部-原态

百部-药材

百部-饮片

呈纺锤形,上端较细长,皱缩弯曲,长5~12cm,直径0.5~1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深纵沟,间或有横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棕色或黄白色,皮部较宽,中柱扁缩。气微,味甘、苦。

3.请说出葶苈子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1)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苦降辛散,性寒清热,清痰泻肺平喘,如葶苈大枣泻肺汤。

(2)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泻肺气之壅闭而通调水道,有利水消肿功效。

包煎,3~9g。

附:性状

葶苈子-药材

北葶苈子:呈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尖而微凹,类白色,种脐位于凹入端。无臭,味微辛辣,黏性较强。

南葶苈子:呈长圆形略扁,长约1mm,宽约0.5mm。一端钝圆,另端微凹或较平截。味微辛、苦,略带黏性。

药名┃功效┃记忆点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兼宣肺,止咳平喘力强,喘咳要药;有小毒

葶苈子┃┃力峻,重在泻胂中的水气、痰涎

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治百日咳

第十五单元安神药

细目一;重镇安神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磁石

·备选药物:龙骨、朱砂、琥珀

·使用注意:朱砂、龙骨、琥珀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磁石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咸,寒。归肝、心、肾经。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1)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癫痫。质重沉降,入心有镇惊安神之功;味成入肾,有益肾之功。能护真阴,镇浮阳,安心神,如磁朱丸。

(2)头晕目眩。入肝、肾经,平肝潜阳,益肾阴敛浮阳。

(3)耳鸣耳聋,视物昏花。治疗肝肾阴虚,白内障等。

(4)肾虚作喘。对肾气不足,摄纳无权之虚喘,常与五味子、蛤蚧等同用。

先煎,9~30g。吞服后不易消化,如入丸散,不可多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附:性状

磁石-原态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略带方形,多具棱角。灰黑色或棕褐色条痕黑色,具金属光泽。体重,质坚硬,断面不整齐。具磁性。有土腥气,无味。

细目二:养心安神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酸枣仁

·备选药物:柏子仁、远志、合欢皮

·使用注意:无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酸枣仁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酸,平。归心、肝、胆经。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1)心悸失眠。养心阴,益心、肝之血而安神。用于心肝血虚引起的心烦失眠及惊悸怔忡等症,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

(2)自汗、盗汗。常配伍党参、五味子、山茱萸、黄芪。

(3)此外,还可生津止渴,治津伤口渴。

煎服,9~15g。

附:性状

酸枣仁-原态

酸枣仁-药材

本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端有细小凸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第十六单元平肝息风药

细目一:平抑肝阳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牡蛎、代赭石

·备选药物: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

·使用注意:石决明、牡蛎、代赭石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牡蛎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1)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常与龙骨相须,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入肝经,有平肝潜阳,益阴之功,如镇肝息风汤,大定风珠。

(3)痰核,瘰疬,癓瘕积聚。味咸软坚散结。治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如消瘰丸。治血滞气结之癓瘕积聚,与鳖甲、丹参等配伍。

(4)滑脱诸证。煅后与龙骨相似,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自汗、盗汗等正虚不固,滑脱之证。煅牡蛎还可收敛制酸,治胃酸上泛。

煎服,9~30g。入煎剂宜打碎先煎,收敛固涩宜煅用。

附:性状

牡蛎-原态

牡蛎-药材

牡蛎-饮片

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长10~50cm,高4~15cm。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左壳凹陷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味微咸。

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明显,内面凹下呈盒状,铰合面小。

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右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白色,边缘有的淡紫色。

2.请说出代赭石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寒。归肝、心经。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质重沉降,长予镇潜肝阳。善清肝火。

(2)呕吐,呃逆,噫气。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上逆之胃气而止呕、止呃、止噫,如旋复代赭汤。

(3)气逆喘息。降上逆之肺气而平喘。

(4)血热吐衄,崩漏。尤适宜于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证。

煎服,10~30g。入煎剂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附:性状

代赭石-原态

代赭石-饮片

为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用手抚摸,则有红棕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圆形乳头状的突起,习称”钉头代赭”,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质坚硬,不易砸碎。断面显层叠状,且每层均依钉头而呈波涛状弯曲。无臭,无味。在砖上摩擦显红色。以色棕红、断面显层叠状,每层均有钉头者为佳。能溶于浓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药名┃相同功效┃鉴别功效┃记忆点

牡蛎┃┃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治阴虚阳亢、痰核瘰疬

平肝潜阳

代赭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治呕吐呃逆、气逆喘息、血热吐衄。重镇降逆要药

细目二:息风止痉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

·备选药物:地龙、全蝎、僵蚕、蜈蚣

·使用注意:羚羊角、牛黄、钩藤、全蝎、蜈蚣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宫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羚羊角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咸,寒。归肝、心经。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性寒、清热力强,善入肝,有良好的清肝热息肝风作用,最宜于热极生风,治疗肝风内动,惊瘸抽搐要药,如羚角钩藤汤。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

(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善清肝火而明目,可配决明子、黄芩、龙胆草等,如羚羊角散。

(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本品入心肝经,清热凉血解毒,如紫雪丹。

(5)此外,还有解热、镇痛之效,可用于风湿热痹,肺热咳喘,百日咳等。

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锉末服,每次0.3~0.6g。

附:性状

羚羊角-药材

羚羊角-饮片

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

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2.请说出牛黄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凉。归肝、心经。

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1)热病神昏。入心经,能清心祛痰、开窍醒神,用治疗温热病热入心包及中风、惊风、癫痫,如安宫牛黄丸。

(2)小儿惊风、癫痫。入心肝二经,有清心、凉肝、息风止痉之功。治疗小儿急惊风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证,加朱砂、全蝎、钩藤等,如牛黄散。

(3)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痈疽疔毒。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如牛黄解毒丸。

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附:性状

牛黄-原态

牛黄-药材

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3.请说出钩藤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凉。归肝、心包经。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1)头痛,眩晕。本品既能清肝热,又平肝阳,故可治疗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如羚角钩藤汤。

(2)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甘而微寒,入肝经,有和缓的息风止痉作用,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如钩藤饮。

(3)此外,还可轻清疏泄,清热热邪,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及斑疹透发不畅之证。亦有凉肝止惊之功,可治小儿惊痫、夜啼。

3~12g。入煎剂宜后下。

附:性状

钩藤-原态

钩藤-药材

钩藤-饮片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e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时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c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无臭,味淡。

4.请说出天麻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平。归肝经。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活络。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味甘质润,药性和平,治各种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证均宜。

(2)眩晕,头痛。治眩晕、头痛之要药。常与钩藤同用,如天麻钩藤饮;还可治风痰上扰的头晕目眩,如半夏白术天麻汤;治偏正头痛,配川芎,如天麻丸。

(3)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与秦艽、羌活、牛膝等同用。

煎服,3~9g。

附:性状

天麻-原态

天麻-药材

天麻-饮片

本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药名、┃相同功效┃j鉴别功效┃记忆点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治目赤头痛,1.3g

牛黄┃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化痰开窍┃治口舌生疮,0.15—0.35g

钩藤┃┃平肝,定惊┃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直后下

地龙┃清热息风

通络,平喘,利尿┃治痹证、肺热哮喘、小便不利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性甘、平,治风湿痹痛┃

第十七单元开窍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麝香

·备选药物:冰片、石菖蒲、苏合香

·使用注意:麝香、冰片、苏合香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麝香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辛,温。归心、脾经。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产下胎。

(1)闭证神昏。辛温气香,走窜力强,开窍通痹醒神力大,为醒脑回苏的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皆用。配合清热药,即成“凉开”之剂一一至宝丹;配合祛痰药,即为“温开”之剂一~苏合香丸。

(2)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如六神丸。

(3)血瘀经闭,癓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可行血分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以散结止痛。如麝香汤。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经,有催生下胎之效,

0.03~0.1克,入丸、散,外用适量。孕妇禁用。

本品开通走窜,如堕胎丸。

附:性状

麝香-原态

麝香-药材

麝香-饮片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

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栋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麝香仁: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第十五单元安神药

细目一;重镇安神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磁石

·备选药物:龙骨、朱砂、琥珀

·使用注意:朱砂、龙骨、琥珀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磁石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咸,寒。归肝、心、肾经。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1)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癫痫。质重沉降,入心有镇惊安神之功;味成入肾,有益肾之功。能护真阴,镇浮阳,安心神,如磁朱丸。

(2)头晕目眩。入肝、肾经,平肝潜阳,益肾阴敛浮阳。

(3)耳鸣耳聋,视物昏花。治疗肝肾阴虚,白内障等。

(4)肾虚作喘。对肾气不足,摄纳无权之虚喘,常与五味子、蛤蚧等同用。

先煎,9~30g。吞服后不易消化,如入丸散,不可多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附:性状

磁石-原态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略带方形,多具棱角。灰黑色或棕褐色条痕黑色,具金属光泽。体重,质坚硬,断面不整齐。具磁性。有土腥气,无味。

细目二:养心安神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酸枣仁

·备选药物:柏子仁、远志、合欢皮

·使用注意:无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酸枣仁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酸,平。归心、肝、胆经。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1)心悸失眠。养心阴,益心、肝之血而安神。用于心肝血虚引起的心烦失眠及惊悸怔忡等症,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

(2)自汗、盗汗。常配伍党参、五味子、山茱萸、黄芪。

(3)此外,还可生津止渴,治津伤口渴。

煎服,9~15g。

附:性状

酸枣仁-原态

酸枣仁-药材

本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端有细小凸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第十六单元平肝息风药

细目一:平抑肝阳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牡蛎、代赭石

·备选药物: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

·使用注意:石决明、牡蛎、代赭石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牡蛎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1)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常与龙骨相须,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入肝经,有平肝潜阳,益阴之功,如镇肝息风汤,大定风珠。

(3)痰核,瘰疬,癓瘕积聚。味咸软坚散结。治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如消瘰丸。治血滞气结之癓瘕积聚,与鳖甲、丹参等配伍。

(4)滑脱诸证。煅后与龙骨相似,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自汗、盗汗等正虚不固,滑脱之证。煅牡蛎还可收敛制酸,治胃酸上泛。

煎服,9~30g。入煎剂宜打碎先煎,收敛固涩宜煅用。

附:性状

牡蛎-原态

牡蛎-药材

牡蛎-饮片

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长10~50cm,高4~15cm。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左壳凹陷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味微咸。

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明显,内面凹下呈盒状,铰合面小。

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右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白色,边缘有的淡紫色。

2.请说出代赭石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寒。归肝、心经。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质重沉降,长予镇潜肝阳。善清肝火。

(2)呕吐,呃逆,噫气。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上逆之胃气而止呕、止呃、止噫,如旋复代赭汤。

(3)气逆喘息。降上逆之肺气而平喘。

(4)血热吐衄,崩漏。尤适宜于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证。

煎服,10~30g。入煎剂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附:性状

代赭石-原态

代赭石-饮片

为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用手抚摸,则有红棕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圆形乳头状的突起,习称”钉头代赭”,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质坚硬,不易砸碎。断面显层叠状,且每层均依钉头而呈波涛状弯曲。无臭,无味。在砖上摩擦显红色。以色棕红、断面显层叠状,每层均有钉头者为佳。能溶于浓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药名┃相同功效┃鉴别功效┃记忆点

牡蛎┃┃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治阴虚阳亢、痰核瘰疬

平肝潜阳

代赭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治呕吐呃逆、气逆喘息、血热吐衄。重镇降逆要药

细目二:息风止痉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

·备选药物:地龙、全蝎、僵蚕、蜈蚣

·使用注意:羚羊角、牛黄、钩藤、全蝎、蜈蚣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宫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羚羊角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咸,寒。归肝、心经。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性寒、清热力强,善入肝,有良好的清肝热息肝风作用,最宜于热极生风,治疗肝风内动,惊瘸抽搐要药,如羚角钩藤汤。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

(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善清肝火而明目,可配决明子、黄芩、龙胆草等,如羚羊角散。

(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本品入心肝经,清热凉血解毒,如紫雪丹。

(5)此外,还有解热、镇痛之效,可用于风湿热痹,肺热咳喘,百日咳等。

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锉末服,每次0.3~0.6g。

附:性状

羚羊角-药材

羚羊角-饮片

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

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2.请说出牛黄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凉。归肝、心经。

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1)热病神昏。入心经,能清心祛痰、开窍醒神,用治疗温热病热入心包及中风、惊风、癫痫,如安宫牛黄丸。

(2)小儿惊风、癫痫。入心肝二经,有清心、凉肝、息风止痉之功。治疗小儿急惊风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证,加朱砂、全蝎、钩藤等,如牛黄散。

(3)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痈疽疔毒。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如牛黄解毒丸。

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附:性状

牛黄-原态

牛黄-药材

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3.请说出钩藤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凉。归肝、心包经。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1)头痛,眩晕。本品既能清肝热,又平肝阳,故可治疗肝火上攻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如羚角钩藤汤。

(2)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甘而微寒,入肝经,有和缓的息风止痉作用,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如钩藤饮。

(3)此外,还可轻清疏泄,清热热邪,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及斑疹透发不畅之证。亦有凉肝止惊之功,可治小儿惊痫、夜啼。

3~12g。入煎剂宜后下。

附:性状

钩藤-原态

钩藤-药材

钩藤-饮片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e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时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c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无臭,味淡。

4.请说出天麻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平。归肝经。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活络。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味甘质润,药性和平,治各种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证均宜。

(2)眩晕,头痛。治眩晕、头痛之要药。常与钩藤同用,如天麻钩藤饮;还可治风痰上扰的头晕目眩,如半夏白术天麻汤;治偏正头痛,配川芎,如天麻丸。

(3)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与秦艽、羌活、牛膝等同用。

煎服,3~9g。

附:性状

天麻-原态

天麻-药材

天麻-饮片

本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药名、┃相同功效┃j鉴别功效┃记忆点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治目赤头痛,1.3g

牛黄┃清热解毒

凉肝息风,化痰开窍┃治口舌生疮,0.15—0.35g

钩藤┃┃平肝,定惊┃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直后下

地龙┃清热息风

通络,平喘,利尿┃治痹证、肺热哮喘、小便不利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性甘、平,治风湿痹痛┃

第十七单元开窍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麝香

·备选药物:冰片、石菖蒲、苏合香

·使用注意:麝香、冰片、苏合香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麝香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辛,温。归心、脾经。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产下胎。

(1)闭证神昏。辛温气香,走窜力强,开窍通痹醒神力大,为醒脑回苏的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皆用。配合清热药,即成“凉开”之剂一一至宝丹;配合祛痰药,即为“温开”之剂一~苏合香丸。

(2)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如六神丸。

(3)血瘀经闭,癓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可行血分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以散结止痛。如麝香汤。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经,有催生下胎之效,

0.03~0.1克,入丸、散,外用适量。孕妇禁用。

本品开通走窜,如堕胎丸。

附:性状

麝香-原态

麝香-药材

麝香-饮片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

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栋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麝香仁: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第十八单元补虚药(上)

细目一:补气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各选药物:西洋参、党参、山药、太子参、白扁豆、大枣、蜂密

·使用注意:人参、白术、甘草、西洋参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人参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1)元气虚脱证。“补虚第一要药”,大补元气,为拯危救脱的要药。治元气欲脱,可单用大量浓煎服,如独参汤。治亡阳证,可配附子以益气回阳,如参附汤。治气阴两伤可佩麦冬、五味子以益气敛阴,如生脉散。

(2)肺脾心肾气虚证。为补肺补脾要药,用于脾气不足证(四君子汤)。用于肺气亏虚证(人参蛤蚧散)。心脾气虚(归脾丸),肾不纳气或肾虚阳痿。

(3)气阴不足,口渴及消渴证(白虎加人参汤、生脉散)。既能补气,又能生津。凡热病气津两伤者皆可用,如生脉散。

(4)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有扶正祛邪之效。

煎3~9g,一般宣炖服或研末吞服;虚脱重证用15~30g,浓煎。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附:性状

人参-原态

人参-药材

人参-饮片

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称“白糖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称“红参”。

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生晒山参: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多为2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2.请说出黄芪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微温。归脾、肺经。

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为补中益气的要药,用于中气下陷,脾虚水湿失运而致浮肿尿少,常与白术、茯苓配伍,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防已黄芪汤。

(2)肺气虚证。入肺能补益肺气,治肺虚喘咳,与紫菀、五味子同用,如补肺汤。

(3)表虚自汗。如玉屏风散、牡蛎散。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可补气托毒生肌,如透脓散、十全大补汤。

(5)此外,还有补气行滞、补气摄血、补气生津作用,用于气虚所致的血虚出血、消渴、中风后遗症、痹痛麻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证)。

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附:性状

黄芪-原态

黄芪-药材

黄芪-饮片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昧。

3.请说出白术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1)脾气虚证。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脾胃气虚(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丸、枳术丸、香砂枳术丸、枳实导滞丸、理中丸);脾虚水停为痰饮证(苓桂术甘汤);水肿,小便不利(四苓汤)。

(2)气虚自汗。善治脾虚气弱,卫外不固,表虚自汗,如玉屏风散。

(3)脾虚胎动不安。常与黄芩、砂仁、杜仲、续断、桑寄生同用。

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炒焦白术健脾止泻;生白术燥湿利水。

附:性状

白术-原态

白术-药材

白术-饮片

本品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4.请说出甘草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生用清热解毒。

(1)心气不足,心动悸,脉结代。有补益心气,益气复脉。如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

(2)脾气虚。入中焦,补益脾气。如四君子汤。

(3)咳喘。能止咳,兼能祛痰,略具平喘。寒热虚实分别配伍用。

(4)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可缓急止痛,如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甘草附子汤。

(5)热毒疮毒,咽喉肿痛,可解食物或药物中毒。长于清热解毒。

(6)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药性峻猛的方剂中配之,既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四逆汤(大热)、白虎汤(大寒)、调胃承气汤(大泻)、半夏泻心汤(寒热药)。

煎服,1.5~9g。生用微寒,清热解毒;蜜炙微温,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

附:性状

甘草-原态

甘草-药材

甘草-饮片

根呈圆柱形,长25~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药名┃功效┃记忆点

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

黄芪┃┃治溃久难敛、中风半身不遂

消肿,托毒生肌

生用燥湿利水;炒用健脾止泻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脾脏健脾补气第一要药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生用——清热解毒、蜜炙——补益心脾、

甘草┃┃润肺止咳;不可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

解毒,调和诸药用

细目二:补阳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

·备选药物: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益智仁

·使用注意:鹿茸

★河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鹿茸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成,温。归肾、肝经。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1)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阳痿早泄、宫寒不孕、尿频不禁、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肢冷神疲等证。

(2)肾虚骨弱,腰膝无力或小儿五迟。如加味地黄丸。

(3)妇女冲任虚寒、崩漏带下。

(4)疮疡久溃不敛、阴疽内陷不起等证。能补阳气,益精血而温补内托的目的,如阳和汤。

1~2g,研末吞服。或入丸散。

附:性状

鹿茸-药材

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

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2。请说出杜仲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温。归肝、肾经。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1)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善治肾虚腰痛。与补骨脂、胡桃肉同用,如青蛾丸;治疗风湿腰痛,如独活寄生汤。

(2)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配续断、山药等,如杜仲丸。

煎服,6~9g。

附:性状

杜仲-原态

杜仲-药材

杜仲-饮片

本品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厚3~7mm。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有的树皮较薄,未去粗皮,可见明显的皮孔;内表面暗紫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

3.请说出续断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1)阳痿不举,遗精遗尿。如鹿茸续断散,锁精丸。

(2)腰膝酸痛,寒湿痹痛。治疗肝肾不足兼寒湿痹痛,如续断丸或丹。

(3)崩漏下血,肝肾不足,胎动不安。配续断、桑寄生、菟丝子等,如寿胎丸。

(4)跌打损伤,筋伤骨折。善活血祛瘀,壮骨强筋,续伤接骨、疗伤止痛,配骨碎补、自然铜、土鳖虫、全蝎等。

煎服,6~12g。

附:性状

续断-原态

续断-药材

续断-饮片

本品呈圆柱形,略扁,有的微弯曲,长5~1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稍扭曲或明显扭曲的纵皱及沟纹,可见横裂的皮孔及少数须根痕。质软,久置后变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墨绿色或棕色,外缘褐色或淡褐色,木部黄褐色,导管束呈放射状排列。气微香,味苦、微甜而后涩。

4.请说出菟丝子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辛、甘,平。归肝、肾、脾经。

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1)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遗尿,宫冷不孕。辛甘平,为平补阴阳之品。治腰膝酸痛,与杜仲等分,山药糊丸服。

(2)肝肾不足,目暗不明。配熟地,如驻景丸。

(3)脾肾阳虚,便溏泄泻。

(4)肾虚胎动不安。可配续断、桑寄生、阿胶等,如寿胎丸。

煎服,6~12g。外用适量。

附:性状

菟丝子-原态

菟丝子-药材

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径约1.5毫米,短径约1毫米。种皮红棕色或棕黄色,微粗糙。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的深色小点,一端有淡色圆点,其中央有线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苦涩。以颗粒饱满、无尘土及杂质者佳。

药名┃相同功效┃鉴别功效┃记忆点

甘成温,归肾肝经。温肾壮阳、补督脉、益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精血要药

杜仲┃┃┃治习惯性堕胎,高血压肝肾不足者常用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止血,疗伤续折┃治崩漏、乳汁不行、痈疽疮疡、跌打损伤

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肾虚胎动不安

第十八单元补虚药(下)

细目三:补血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

·备选药物:无

·使用注意:阿胶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当归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辛,温。归心、肝、脾经。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1)血虚诸证。补血之圣药,如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

(2)血虚血瘀,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为妇科补血调经要药。

(3)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辛行温通,为活血行气之要药。又能散寒止痛。

(4)血虚肠燥便秘。养血润肠通便,配火麻仁、肉苁蓉等同用。

煎服,5~15g。一般生用,酒制能加强活血功效。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和血(即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附:性状

当归-原态

当归-药材

当归-饮片

本品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根头(归头)直径1.5~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1cmI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

2.请说出熟地黄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微温。归肝、肾经。

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1)血虚诸证。为养血补虚之要药,如四物汤(归芎地芍)。

(2)肝肾阴虚诸证,为补肾阴之要药,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凡腰酸脚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等一切肝‘肾精血亏虚之证均可应用。能补精益髓,与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如七宝美髯丹。

煎服,10~30g。

附:性状

熟地黄-原态

熟地黄-药材

熟地黄-饮片

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外表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滋润,中心部往往可看到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甚大。昧甜。

3.请说出白芍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1)肝血亏虚,月经不调。本品养血调经,治疗经行腹痛,崩漏。如四物汤。

(2)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本品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常用治血虚肝郁如逍遥散,肝脾失和、血虚四肢拘挛作痛,如芍药甘草汤:肝郁脾虚泄泻腹痛、下痢腹痛等,如痛泻要方、芍药汤。

(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本品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与生地黄、牛膝等同用,如建瓴汤。

(4)此外,还可敛阴止汗,用于自汗,盗汗,如桂枝汤、当归六黄汤。

煎服,6~15g。

附:性状

白芍-原态

白芍-药材

白芍-饮片

本品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4.请说出阿胶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平。归肺、肝、肾经。

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1)血虚诸证。本品为血肉有情之品,甘平质润,为补血要药,尤善治出血而致血虚者。用治血虚眩晕,心悸等证,如阿胶四物汤。

(2)出血证。为止血要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止血作用良好,对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证者,尤为适宜,如黄土汤、胶艾汤。

(3)肺阴虚燥咳。如补肺阿胶汤、清燥救肺汤。

(4)热病伤阴,心烦失眠、阴虚风动、手足瘛痰。如黄连阿胶汤、大定风珠。

烊化兑服,3~9g。

附:性状

阿胶-原态

阿胶-药材

呈整齐的长方形块状,通常长约8.5厘米,宽约3.7厘米,厚约0.7或1.5厘米。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对光照视略透明。质坚脆易碎,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弱,味微甜。以色乌黑、光亮、透明、无腥臭气、经夏不软者为佳。

5.请说出何首乌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制首乌甘、涩,微温,归肝、肾经。生首乌甘、苦、平,归心、肝、大肠经。

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1)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兼能收敛,且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如七宝美髯丹。

(2)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生首乌有截疟,解毒,润肠通便之效。

煎服,10~20g。

附:性状

何首乌-原态

何首乌-药材

何首乌-饮片

何首乌:块根纺锤形或团块状,一般略弯曲。长5~15cm,直径4~10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的纵沟和致密皱纹,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粉性,皮部有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形成云锦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以体重、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制首乌:本品为不规则皱缩状的块片,厚约1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质坚硬,断面角质样,棕褐色或黑色。气微,味微甘而苦涩。

药名┃相同功效┃鉴别功效┃记忆点

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血虚有寒,跌打损伤。补血圣药,调经要药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治血虚有热,胸胁疼痛,止汗;反藜芦

熟地黄┃┃填精益髓┃养血补虚、补肾阴要药。滋腻碍胃

补血养阴

阿胶┃┃润肺,止血┃补血、止血要药。治肺阴虚燥咳,阴虚风动

何首乌┃生:解毒截疟,润肠通便;制:补益精血,固肾乌须

细目四:补阴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

·各选药物:百合、天冬、石斛、玉竹、枸杞子、黄精、女贞子

·使用注意:龟甲、鳖甲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北沙参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1)肺阴虚证。本品补肺阴,兼能清肺热。用于肺热阴虚之燥咳或劳嗽咯血,如沙参麦冬汤。

(2)胃阴虚证。补胃阴,兼能清胃热。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证,如益胃汤。

煎服,10~15g。

附:性状

北沙参-原态

北沙参-饮片

干燥根呈细圆柱形或直条状,两头较细,很少有分歧,长15~30厘米,直径3~8毫米。外表淡黄色,粗糙,具纵纹及未除尽的棕黄色栓皮,并有棕色点状的支报痕迹,顶端往往残留圆柱状的根茎。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色,中央有黄色放射状的木质部,形成层呈圆环状,深褐色。气微,味甘。以根条细长、均匀色白、质坚实者佳。

2.请说出麦冬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1)胃阴虚证。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兼清胃热,用于胃阴不足,舌干口渴。

(2)肺阴虚证。善养肺阴,清肺热。治燥咳痰黏,劳嗽咯血。用于温燥伤肺,干咳气逆,咽干鼻燥等证,清燥救肺汤、二冬膏。

(3)心阴虚证。养心阴,清心热,略具清心除烦。治温病邪热入营,身热夜甚,烦躁不安,如清营汤;治阴虚有热,如天王补心丹。

煎服,6~12g。

附:性状

麦冬Maidong

《神农本草经》

麦冬-原态

麦冬-药材

本品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3.请说出龟甲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寒。归肾、肝、心经。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1)阴虚阳亢,阴虚内热,虚风内动。本品长于滋补肾阴,兼能滋养肝阴,如镇肝息风汤;大补阴丸;大定风珠。

(2)肾虚骨痿,囟门不合。如虎潜丸。

(3)阴虚血亏,惊悸,失眠、健忘。入心肾,又可养血补心,安神定志。用于心血虚惊悸,失眠、健忘,如孔圣枕中丸。

(4)此外,还可止血,用于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

9~24g,宜先煎。宜经砂炒醋淬。

附;性状

龟甲-原态

龟甲-药材

龟甲-饮片

本品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长7.5~22cm,宽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颈盾1块,前窄后宽;椎盾5块,第l椎盾长大于宽或近相等,第2~4椎盾宽大于长;肋盾两侧对称,各4块,缘盾每侧11块,臀盾2块。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长6.4~21cm,宽5.5~17cm;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缝均长,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缝最短;内一~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除净后可见骨板9块,呈锯齿状嵌接;前端钝圆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残存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4.请说出鳖甲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甘、成,寒。归肾、肝经。

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1)肝肾阴虚证。滋养之力不及龟甲,长于退虚热,除骨蒸。用于阴伤虚风内动,阴虚发热,如青蒿鳖甲汤。

(2)癓瘕积聚。本品味成,长于软坚散结。治久疟、疟母致肝脾肿大、胁肋疼痛,可配伍柴胡、土鳖虫、牡丹皮。

9~24g,宜先煎。宜经砂炒醋淬。

附:性状

鳖甲-原态

鳖甲-药材

鳖甲-饮片

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长10~15em,宽9~14cm。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略有光泽,具细网状皱纹及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一条纵棱,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凹纹8条,外皮脱落后,可见锯齿状嵌接缝。内表面类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颈骨向内卷曲,两侧各有肋骨8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药名┃相同功效┃鉴别功效┃记忆点

北沙参┃养阴清肺,┃┃清养肺胃作用强

南沙参┃益胃生津┃补气,化痰┃兼益气、祛痰,宜于气阴两伤及燥痰咳嗽者

麦冬┃┃清心除烦,润肺益胃┃宁心安神:治胃阴虚、肺阴虚、心阴虚

天冬┃┃清肺润燥┃清火与润燥力强于麦冬,且入肾滋阴

第十九单元收涩药

细目一:固表止汗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无

·备选药物:麻黄根、浮小麦

·使用注意:无

细目二:敛肺涩肠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五味子、乌梅

·备选药物:诃子、肉豆蔻、赤石脂

·使用注意:诃子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五味子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1)久咳虚喘。酸能收敛,性温而润,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的要药。如肺虚久咳(五味子丸),肺‘肾不足之喘咳(都气丸),寒饮咳喘(小青龙汤)。

(2)自汗,盗汗。善敛肺止汗,治疗自汗、盗汗。

(3)遗精,滑精。治梦遗虚脱,可单用。治精滑不固,配桑螵蛸、龙骨等,如桑螵蛸丸。

(4)久泻不止。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如四神丸。

(5)津伤口渴,消渴。本品益气生津止渴,并敛汗,治热伤气阴,如生脉散、柏子仁丸,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如玉液汤。

(6)心悸、失眠、多梦。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配生地黄、麦冬、丹参等。

煎服,1.5~6g。

附:性状

五味子-原态

五味子-药材

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南五味子:粒较小,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

2.请说出乌梅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1)肺虚久咳。入肺经,敛肺气止咳,配伍罂粟壳、苦杏仁。

(2)久泻久痢。酸涩入大肠经,有良好的涩肠止泻作用,可配伍肉豆蔻、诃子、罂粟壳,如固肠丸。

(3)蛔厥腹痛,呕吐。蛔虫得酸则静,本品极酸,安蛔止痛,和胃止呕,配细辛、黄连,如乌梅丸。

(4)虚热消渴。能生津液,止烦渴。如玉泉丸。

(5)此外,炒炭后,内服止血,治崩漏下血、便血;外用能消疮毒,并治胬肉外突、头疮等。

煎服,6~12g。

附:性状

乌梅-原态

乌梅-药材

本品呈类环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细目三:固精缩尿止带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山菜萸

·备选药物:桑螵蛸、海螵蛸、莲子、芡实、金樱子、椿皮

·使用注意:无

★问答题精选

注:问答题性味归经2分,功效4分,应用3分,用法用量1分,加粗部分为考官重点提问的知识点。

1.请说出山茱萸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量。(10分)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1)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酸微温质润,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肾助阳:为平补阴阳之要药,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

(2)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固精止遗的要药。

(3)崩漏,月经过多。能补肝肾、固冲任以止血。治崩漏下血及月经过多之证,可配伍黄芪、白术、龙骨、五味子。

(4)大汗不止、体虚欲脱。收敛止汗,固涩滑脱,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用于亡阳,阴虚阳浮,或阴阳俱虚等引起的暴脱证。配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

(5)此外,还可治消渴,多与生地黄、天花粉等同用。

煎服,6~12g。

附:性状

山茱萸-原态

山茱萸-药材

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

第二十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考情提示

·重点药物:无

·备选药物:硫黄、蛇床子

·使用注意:无

目录(带*重点)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

*荆芥………………………………………………………………………

*防风………………………………………………………………………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

*蝉蜕………………………………………………………………………

*柴胡………………………………………………………………………

*葛根………………………………………………………………………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栀子………………………………………………………………………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第五节清虚热药

*青蒿………………………………………………………………………

*地骨皮……………………………………………………………………

第三章泻下药

第一节攻下药

*大黄………………………………………………………………………

第四章袪风湿药

第一节袪风寒湿药

*独活………………………………………………………………………

*木瓜………………………………………………………………………

第二节袪风湿热药

*秦艽………………………………………………………………………

第三节袪风湿强筋骨药

*桑寄生……………………………………………………………………

第五章化湿药

*藿香………………………………………………………………………

*苍术………………………………………………………………………

*厚朴………………………………………………………………………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茯苓………………………………………………………………………

*薏苡仁……………………………………………………………………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茵陈………………………………………………………………………

*金钱草……………………………………………………………………

第七章温里药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第八章理气药

*陈皮…………………………………………………………………

*枳实………………………………………………………………………

*香附………………………………………………………………………

*薤白………………………………………………………………………

第九章消食药

*山楂………………………………………………………………………

*莱菔子……………………………………………………………………

*鸡内金……………………………………………………………………

第十章驱虫药

*槟榔………………………………………………………………………

第十一章止血药

第一节凉血止血药

*小蓟………………………………………………………………………

*地榆………………………………………………………………………

第二节化瘀止血药

*三七………………………………………………………………………

*茜草………………………………………………………………………

第三节收敛止血药

*白及………………………………………………………………………

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艾叶………………………………………………………………………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活血止痛药

*川芎………………………………………………………………………

*延胡索……………………………………………………………………

*郁金………………………………………………………………………

第二节活血调经药

*丹参………………………………………………………………………

*红花………………………………………………………………………

*益母草……………………………………………………………………

*牛膝………………………………………………………………………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温化寒痰药

*半夏………………………………………………………………………

第二节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

*浙贝母……………………………………………………………………

*瓜蒌………………………………………………………………………

*前胡………………………………………………………………………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百部………………………………………………………………………

*葶苈子……………………………………………………………………

第十四章安神药

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磁石………………………………………………………………………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牡蛎………………………………………………………………………

*代赭石……………………………………………………………………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牛黄………………………………………………………………………

*钩藤………………………………………………………………………

*天麻………………………………………………………………………

第十六章开窍药

*麝香………………………………………………………………………

第十七章补虚药

第一节补气药

*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第二节补阳药

*鹿茸………………………………………………………………………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第三节补血药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阿胶………………………………………………………………………

*何首乌……………………………………………………………………

第四节补阴药

*北沙参……………………………………………………………………

*麦冬………………………………………………………………………

*龟甲………………………………………………………………………

*鳖甲………………………………………………………………………

第十八章收涩药

第二节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乌梅………………………………………………………………………

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CCTV品牌影响力北京中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yl/2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