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名方目录
地黄饮子
出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金?刘完素)“喑痱证,主肾虚。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处方熟干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各等分。
制法
及用法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剂型煮散温脾汤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
处方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
制法
及用法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剂型汤剂大秦艽汤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处方秦艽三两,甘草二两,川芎二两,当归二两,白芍药二两,细辛半两,川羌活、防风、黄芩各一两,石膏二两,吴白芷一两,白术一两,生地黄一两,熟地黄一两,白茯苓一两,川独活二两。
制法
及用法
右十六味,剉,每服一两,水煎,去渣,温服,无时。
剂型煮散三化汤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复以三化汤主之。”
处方厚朴、大黄、枳实、羌活各等分。
制法
及用法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无时。
剂型汤剂清金化痰汤
出处《医学统旨》(明?叶文龄)“清金化痰汤,因火者,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丝,或出腥臭。”
处方黄芩、山栀各一钱半,桔梗二钱,麦门冬(去心)、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炒)、橘红、茯苓各一钱,甘草四分。
制法
及用法
水二盅,煎八分,食后服。
剂型汤剂桑白皮汤
出处《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肺气有余,火炎痰盛作喘。”
处方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八分。
制法
及用法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剂型汤剂金水六君煎
出处《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
处方当归二钱,熟地三、五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
制法
及用法
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剂型汤剂暖肝煎
出处《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证。”
处方当归二、三钱,枸杞三钱,茯苓二钱,小茴香二钱,肉桂一、二钱,乌药二钱,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制法
及用法
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剂型汤剂玉女煎
出处《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处方生石膏三、五钱,熟地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
制法
及用法
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剂型汤剂保阴煎
出处《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处方生地、熟地、芍药各二钱,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一钱半,生甘草一钱。
制法
及用法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
剂型汤剂化肝煎
出处《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处方青皮、陈皮各二钱,芍药二钱,丹皮、栀子(炒)、泽泻各一钱半,土贝母二、三钱。
制法
及用法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剂型汤剂济川煎
出处《景岳全书》(明?张景岳)“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
处方当归三、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酒洗去咸)二、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
制法
及用法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前服。
剂型汤剂固阴煎
出处《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此方专主肝肾。”
处方人参随宜,熟地三、五钱,山药二钱(炒),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子十四粒,菟丝子二、三钱(炒香)。
制法
及用法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
剂型汤剂托里消毒散
出处《外科正宗》(明?陈实功)“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服此药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溃,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时不可用内消泄气、寒凉等药致伤脾胃为要。”
处方人参、川芎、白芍、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金银花各一钱,白芷、甘草、皂角针、桔梗各五分。
制法
及用法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剂型汤剂清上蠲痛汤
出处《寿世保元》(明?龚廷贤)“论一切头痛主方,不论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处方当归一钱(酒洗),小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细辛三分,羌活一钱,独活一钱,防风一钱,菊花五分,蔓荆子五分,苍术一钱(米泔浸),片芩一钱五分(酒炒),麦门冬一钱,甘草三分(生)。
制法
及用法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剂型煮散清肺汤
出处《万病回春》(明?龚廷贤)“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
处方黄芩(去朽心)一钱半,桔梗(去芦)、茯苓(去皮)、陈皮(去白)、贝母(去心)、桑白皮各一钱,当归、天门冬(去心)、山栀、杏仁(去皮尖)、麦门冬(去心)各七分,五味子七粒,甘草三分。
制法
及用法
上锉,生姜、枣子煎,食后服。
剂型煮散养胃汤
出处《证治准绳》(明?王肯堂)“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不问风寒二证,夹食停痰,俱能治之,但感风邪,以微汗为好。”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厚朴(去粗皮、姜汁炒)、苍术(米泔浸一宿,洗切,炒)各一两,橘红七钱半,藿香叶(洗去土)、草果(去皮膜)、茯苓(去黑皮)、人参(去芦)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
制法
及用法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一个,煎六分,热服。
剂型煮散清骨散
出处《证治准绳》(明?王肯堂)“专退骨蒸劳热。”
处方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
制法
及用法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剂型汤剂石决明散
出处《普济方》(明?朱橚)“石决明散,治风毒气攻入头系眼昏暗,及头目不利。”
处方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剉)半两。
制法
及用法
右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
剂型煮散保元汤
出处《简明医彀》(明?孙志宏)“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睡卧宁静,……及有杂证,皆属虚弱,宜服。”
处方人参一钱,黄芪二钱,甘草五分,肉桂二分。
制法
及用法
右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剂型汤剂达原饮
出处《瘟疫论》(明?吴又可)“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处方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
制法
及用法
右用水一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剂型汤剂升陷汤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处方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制法
及用法
水煎服。
剂型汤剂三甲复脉汤
出处《温病条辨》(清?吴瑭)“①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②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处方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不去心),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生龟板一两。
制法
及用法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剂型汤剂新加香薷饮
出处《温病条辨》(清?吴瑭)“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处方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制法
及用法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剂型汤剂沙参麦冬汤
出处《温病条辨》(清?吴瑭)“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处方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制法
及用法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剂型汤剂桑杏汤
出处《温病条辨》(清?吴瑭)“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处方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制法
及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剂型汤剂益胃汤
出处《温病条辨》(清?吴瑭)“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处方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一钱五分(炒香)。
制法
及用法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剂型汤剂蠲痹汤
出处《医学心悟》(清?程国彭)“通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处方羌活、独活各一钱,桂心五分,秦艽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七分,甘草五分(炙),海风藤二钱,桑枝三钱,乳香、木香各八分。
制法
及用法
水煎服。
剂型汤剂二冬汤
出处《医学心悟》(清?程国彭)“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
处方天冬二钱(去心),麦冬三钱(去心),花粉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五分,荷叶一钱。
制法
及用法
水煎服。
剂型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
出处《医学心悟》(清?程国彭)“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处方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
制法
及用法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剂型汤剂中药通过口服给药方式之外,现有新的给药技术——低频超声给药,靶向精准治疗技术。什么是超声(靶位)透药技术
低频超声靶位给药技术是现代精确药物治疗的主导方法之一,它以低频超声波为主要动力,实现药物的无针注射。综合采用低频超声(20Khz)等物理能量,利用低频超声波的聚集辐射压产生冲击力,使机械能转化为强力动能,提高组织对药物的通透性,将药物发射透过皮肤进入体内。强力超声动能实现药物向病变组织和细胞的靶位传输,局部组织和细胞内药物富集,达到药物的增效减毒,被称为最先进的给药治疗方法。
“超声透药”是新的给药技术,被国际医学界称为第三代给药方式。“超声透药”是个简称,全称是“低频超声靶位局部药物透射”。是利用一种具有科技含量和专利技术的名称为“超声电导仪”的设备仪器,和其配套耗材来完成药物经肌肤直接透射到病灶部位,是靶位局部给药。
低频超声透药技术(北京诺亚同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临床上已有医院使用,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推广项目。
适用药物范围广泛:
化学药物、中药有效成分、生物药物剂型范围:
水剂、针剂(粉针剂溶解成水剂)、混悬剂、油剂、乳剂、酊剂和水凝胶剂。全科可用:
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疼痛科等各种临床科室。优势:
专利技术全国唯一
一台能够实现药物精准透到病灶部位的“超声电导仪”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专利技术:
专利(一):一种中频调制低频的超声透药系统;
专利(二):一种超声波靶位致孔的装置和方法;
专利(三):一种提高肌肤通透性的超声传输系统和方法;
专利(四):具有定位结构的超声电导透皮给药装置的复合电极。
只有具备了这几项专利技术的透药仪器才能真正地将药物的有效成分安全地通过肌肤及皮下组织送达病灶部位,达到治疗作用。而目前在中国拥有和掌握这些专利技术的唯一单位就是北京诺亚同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所以应用超声透药必选诺亚同舟!
低频超声电导优势
低频超声透药安全、无痛苦、疗效好
给药直达病灶,不经血液循环,对人体伤害降到最低
不改变医生用药习惯,透药深度可达0.5-15cm可调
治疗时间最短20-30分钟,药物用量更少,是全身给药的三分之一
给药面积可达60方厘米,全科使用,且无热效应
药物直达病灶,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