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原文”打开新页面
人类取名字真是随意
袋鼠不是鼠,熊猫不是猫,海马不是马,田鸡不是鸡,紫菜不是菜,鱿鱼不是鱼,蜗牛不是牛......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几种“取错”了名字的贝类生物。
鲍鱼不是鱼
鲍鱼,古称鳆,又名(镜面鱼,明目鱼,将军帽)。名为鱼,实则不是鱼,它是属于腹足纲,鲍科的单壳海生贝类,属海洋软体动物,倒跟田螺之类沾亲带故。据考证:因鲍叔牙爱吃,而被称为鲍鱼。
在鲍鱼的贝壳上都有从壳顶向腹面逐渐增大的一列螺旋排列的突起,这些突起在靠近螺层末端的一些贯穿成孔,孔数随种类不同而不同,壳的边缘有9个孔,海水从这里流进,排出,呼吸排泄繁殖全靠它,所以鲍鱼又叫"九孔螺"。
在鲍鱼的身体外边,包被着一个厚的石灰质的贝壳,它这个贝壳是一个右旋的螺形贝壳,呈耳状,它的拉丁文学名按字义翻译可以叫做“海耳”。
全世界约有90种鲍,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现在,世界上产鲍的国家都在发展人工养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培育出杂色鲍苗,人工养殖获得成功。
鲍鱼呈椭圆形,肉紫红色,鲍鱼肉质柔嫩细滑,滋味极其鲜美,非其它海味所能比拟,历来被称为“海味珍品之冠“,素有”一口鲍鱼一口金“之说,价格昂贵。
”鲍、参、翅、肚",”四大海味”,而鲍鱼列在海参、鱼翅、鱼肚之首。
鲍壳也是一味著名的中药材——石决明,有清肝明目的功效。
淡菜不是菜
淡菜是贻贝科动物的贝肉,因其味鲜美而清淡,故名“淡菜”。
淡菜,所含的营养成分很丰富,其营养价值高于一般的贝类和鱼、虾、肉等,对促进新陈代谢、保证大脑和身体活动的营养供给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海中鸡蛋”。
贻贝在我国南方叫青口,雅号“东海夫人”,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外壳呈青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
在我国北方俗称海虹,是驰名中外的海产食品之一。
贻贝是大众化的海鲜品,收获后不易保存,历来将其煮熟后加工成干品--淡菜。
淡菜蛋白质含量高达59%,其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量为7%,且大多是不饱和脂肪酸。另外,淡菜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锌和维生素B、烟酸等。
贻贝种属分布广,全球各海均有不同种类出现。中国约有50种。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翡翠贻贝、分布在寒带和温带的贻贝和西北部太平洋的厚壳贻贝,是世界各国重要的养殖和捕捞对象。
藏砗磲不是砗磲
真正的佛教七宝说的是西藏砗磲,西藏砗磲是化石或者半化石,与内地砗磲根本就是两种东西,虽然同名为砗磲,但可能只是历史流传下来错误的叫法而已。
西藏砗磲藏语称“东嘎”,又称法螺贝。佛经载,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震四方,如海螺之音。
藏砗磲念珠大部分圆珠子孔侧会各开一个有半月形浅槽,然后采取珐琅工艺将珊瑚、松石、南红、金粉嵌入槽内;有的是利用海螺的螺旋来填充。
珠大粒饱、平整光滑、自然流畅。由于年深日久和高人的盘抚,每颗珠子上砗磲纹路和裂纹变成了条条自然的“铁线”,并透出瓷质般的宝光。
人们常说的砗磲实际上是“汉砗磲”,“汉砗磲“指的是一种巨型贝壳,之所以叫“汉”,是因为记载砗磲最早出现的年代为汉代,三国时期正式定义。
藏砗磲的出现要远远早于汉砗磲这个时期,因此,将藏砗磲(海螺芯化石)也列入到砗磲之列,属于以讹传讹。
法螺为佛教法器,密宗必备之法器、供器。
法螺之梵文为dharma-sankha,汉译为商、珂贝,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普通法螺为左旋螺,右旋螺极为稀有,比例仅为左旋螺的几十万分之一。
右旋白海螺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供器之一,历来成为供养上师、三宝的至为殊特、胜妙的供品,为佛教“八吉祥”之一。
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即象征着达摩回荡不息的声音,也代表佛陀之语,故法会之际常吹鸣海螺。
据《佛教器物简述》载:相传释迦牟尼诞生时,天上献上种种供品,此八吉祥即为天人所供,故密乘行人常用此来装饰佛坛。其中,白色法螺代表佛陀的三条颈纹,表征着佛陀的梵音如法螺一般广大悠扬,使一切有情人于解脱、究竟涅槃。
综上所述,所谓的藏砗磲其实不是“砗磲”,而是海螺,这种海螺可以叫作“砗磲”,但还是叫“藏砗磲”更为准确。
说了这么多,你们清楚了么?以后不要望文生义了哦,美丽的名字也会骗人哒!
贝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