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叶建寅解读血证圣手

名中医叶建寅

解读血证圣手

原创:叶建寅。此文刊登于浙江中医杂志,一九六六年二月刊(第九卷.第二号)

作者简介:叶建寅(~),字永春。浙江兰溪诸葛派堰头村人,叶氏乃中医世家,自明代嘉靖年间以来,代代相传,名医辈出,传至叶建寅已是十一代,绵延至今有四百余年。

叶建寅幼承家训,天资敏悟。七岁启蒙,受教于兰溪诸葛回回塘村,清代太学生吴时涛(吴士元父亲)门下,诗书以外,兼习医道。少年时,就跟着姑夫吴荫堂习医抄方。16岁考入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得名师教诲,课余时间即赴吴荫堂诊室见习抄方。吴荫堂后期医案资料大部分都由叶建寅抄录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叶建寅文风隽逸,超众拔俗,在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写的医学文章,常请教于吴荫堂,受到了吴荫堂很好的嘉勉和赞赏,于是吴荫堂给他的文章写下了这样的评语:“题无剩义,笔有余妍”、“相题布局,不脱不粘”、“挹其清芬可朴俗尘三升”等。这些极富鼓舞性的评语,无疑给少年叶建寅以极大的启示和鼓励,成了他在中医学道路上奋进的动力。

抗战暴发后,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停办,叶建寅回乡随父实习。年在兰溪挂牌行医。新中国成立后,任永昌联合诊所、诸葛联合诊所所长,医院中医科工作。曾任1~6届兰溪县人民代表,1~5届兰溪县政协委员、科协委员、中医学会理事。年被评为浙江省著名中医师。

叶建寅一生潜心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他医术精湛,活人无计,求治者盈门。同时,还兼任金华卫校中医班、兰溪中医班课程,带教浙江中医学院学生,为浙医大西学中提高班、金华、衢州等地区西学中讲学,传授临床经验等,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他长于时病、杂病、妇科病的治疗。他深得家传、吴荫堂教诲,又受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名师指导。但他无门户之见,博采诸家之长,择善而从,虚心学习。在学术上,发表了20余篇医学论文,累累医学硕果,造就一代浙派名中医。

先业师吴荫堂先生(一),原籍浙江兰溪西乡回回堂村人,病家称之为“回回堂先生”。先生善治内伤杂病,对血症治疗,尤见擅长。其治疗血症,大多以唐容川的“一止二消三宁四养以及王清任的“瘀化下行不作痨”之说为主,结合《十药神书》、《理虚元鉴》、《慎柔五书》、《不居集》等书经验有所发挥。

先生创立治血八法(止血、消瘀、宁络、养血、先消后补、先补后消、消补并行、气血双补)。谓血症初起,当以止血为第一步。血止后,继以消瘀;或止血消瘀同时并进。盖离络之血,迷失故道,多见结瘕、刺痛,变证百出。若一见失血,便云虚症,温补杂投,寒腻并进,则凝蓄之瘀,更加胶固难除,故消瘀一法,颇为重要。消瘀法还包括破血消瘀、滋降消瘀、温养消瘀、宁络理瘀等法。宁络,较止血为柔和。养血,为血后调理之法,必须用在血止、瘀消、络宁之后。先消后补,用于阳盛动络证。先补后消,用于气不摄血证。消补并行,用于阴虚体质、蓄瘀凝络的潮热骨蒸。气血双补,为脾肺两虚及病后调理补养的方法。兹据先生遗留的部分医案,回忆平日教导,整理治法及医案数则如下:

一、恼怒伤肝,肝阳亢盛,络动失血者。血来如涌,量较多,色鲜红,气逆息粗,胸闷胁肋作痛,咳则血随咯而出,或不咳而亦上逆。多见气升火浮,颧红面赤,烦躁口渴,大便干燥或秘结,小便赤,脉弦数或洪大,舌红苔黄燥。病多起于壮实火盛之人,性情急躁者。治当降冲止逆,折其锐气,如泻心汤、三黄汤之类。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焦栀、大黄、丹皮、代赭石、蒲黄炭、侧柏炭、茜根、茅根、瓜蒌、杏仁、贝母等。血止后,当用消瘀法;若血去阴伤,又当养阴理瘀,或补血调气。

[例一]、肝火冲激,阳络不宁,血不能循其常,咳血甚多。呼吸气促,清肃之令不行;大便欠通,阳明顺降失职。脉弦劲搏指,舌绛苔黄,治以镇逆降冲,折其锐气。

焦山栀、醋炒生军、旋覆梗、生赭石、淮牛膝、侧柏炭、茜草根、竹茹、杏仁各三钱,黄岑、丹皮各一钱半,茅根八钱。

复诊:肺为娇脏,苦气上逆,气火升提,冲阳扰肺,血色鲜红,随咳而出。药后气焰稍平,痰红未净。胸膺作痛者,蓄瘀凝络之征也。脉舌如前,宗先哲瘀化下行之例。

制熟军、煅花蕊石、杏仁、浙贝各三钱,藕节、蒲黄炭、十灰丸(吞)、侧柏炭各四钱,茅根五钱,田三七末七分(吞),川郁金一钱半,红花四分拌抄丝瓜络三钱。

二、郁怒伤肝,肝气怫郁,动络失血者。

咳嗽痰红,色紫有块,两胁作痛,咳嗽呼吸不利,胸中懊侬难名,面色或青或白,大便时溏时结,小便赤色,脉沉滞,舌红苔薄或腻,治当降气行瘀,舒肝解郁,如苏子降气汤、十灰丸等加减。常用药有旋覆、苏子、降香、郁金、三七、姜半夏、藕节、茜草根、小蓟、杏仁、瓜蒌、浙贝等。其中有属辛燥降气之品,非气盛上逆者,不可妄投。

[例二]、萦纡闷郁,损及肝脾,郁气失疏,郁而为火,动络失血,咯吐鲜红,随咳而出,气急呼吸欠畅,胸痛彻背。脉弦涩,弦属肝气内扰,涩为瘀滞肺道。滌痰通瘀,降气止血为治。

降香八分,苏子、泽兰、青盐陈皮各一钱半,仙半夏二钱,旋覆花、杏仁、浙贝、大蓟、川郁金各三钱,茯苓、十灰丸各四钱。

复诊:肝火内扰,冲激肺络,痰血交错,胸闷胁痛。脉沉弦涩,舌红苔薄,痰瘀气滞,升降愆常,前法既宜,原议守服。

仙半夏、广三七、茜根各一钱半,瓜蒌皮二钱,旋覆花、煅花蕊石、茯苓各三钱,藕节、十灰丸、十大功劳叶各四钱,红花四分拌炒丝瓜络三钱。

三、素体阴虚,木火刑金,动络失血者。

多为咳嗽久延不愈,肺虚阳亢,肝木失涵,木火刑金,咳嗽痰中夹血,气逆息急,口干燥,心烦不安,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大便干秘,舌红少苔。治当清火养阴,平肝宁络,如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二至丸等加减。常用药物如沙参、麦冬、石斛、百合、白芍、生地、女贞、旱莲、生蛤壳、浮海石、茅根、丹皮等;火盛者,可酌加醋炒大黄、焦栀炭、玄参、蒲黄、侧柏叶等柔润苦泄并用,合养阴消瘀、止血宁络于一炉。

[例三]、咳嗽延久不愈,肺气已伤,金虚木火刑金,阴络被扰,痰中夹红,咽喉干燥。脉象弦细而数,舌红少苔,清养宁络,泄降理瘀为是。

川贝一钱半,北沙参、百合、生白芍、生地、石斛、甜杏仁各三钱,女贞子、旱莲草、黛蛤散、生冬瓜仁、仙鹤草各四钱。

四、肝肾阴虚,阳不下潜,动络失血者。

多见咳嗽失血,宿恙久延,屡经复发,肝肾之阴受损,冲阳上逆迫肺,动络失血。咳痰不易咯,痰中有血或血丝、血点,兼有潮热骨蒸盗汗。脉多弦细而数,舌绛干燥少津。治当毓阴潜阳,理瘀宁络,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常用药有熟地、首乌、萸肉、白芍、龟板、阿胶、牡蛎、龙骨、浮小麦、二至丸等。但阴柔有腻队中,应参以理瘀治痨之药为妥。

[例四]、相火内扰,上冲则咽痛,下迫则遗精。失血屡发,痰瘀交错,咳嗽气逆。脉举按皆弦劲,阴虚阳亢,治以潜降。

生石决明五钱,珍珠母、生龙齿、女贞子、生地、生牡蛎、紫贝齿、旱莲草各四钱,山萸肉、生白芍、潼蒺藜各三钱。

[例五]、失血过多,阴虚阳扰。肝肾之阴既损,心肺之阳易升。咳痰夹瘀,潮热盗汗,脉弦硬而数,非徒止血消瘀可弭。戢阴和阳,以防动络。

生熟地、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各四钱,天麦冬、山萸肉、生白芍、北沙参、百合、龟板、黑驴胶各三钱,泽泻一钱半。

五、脾肺两伤,脾失统职,血不归经者。

多为久病元虚,土虚金损,气虚不能统血,而血无所归。咳嗽咯吐稀痰,痰中夹血,色紫红或粉红,神疲气短,呼吸不调,食欲锐减,面色?白不华,甚则便溏纳减,脉虚弱细软,舌谈红润。治当扶土生金,养血益气,如归脾汤、圣愈汤。常用药如党参、白术、当归、生白芍、远志、杏仁、炙黄芪、炙甘草、女贞子、旱莲草等。

[例六]、孱弱之体,屡次吐红。大便常溏,咳嗽痰稀。脉细软,舌淡红。脾肺肾三脏俱虚,温养理瘀是议。

米炒党参、蒸于术、淮山药、石莲肉、炒白芍、百合、白芨各三钱,女贞子、旱莲草各四钱,广木香、五味子、炙甘草各八分,炮姜五分。

六、劳伤过度,气不摄血,咯吐鲜红者。

多因体质薄弱,或久病体衰,偶因劳伤太过,气不摄血,暴吐不止。血去而气更伤,元阴欲脱,汗出肢冷,面色?白不华,甚则昏厥。脉虚大而芤,或细弱而伏,颇有阴阳离决之势,急予独参汤救治。待其血止气回,再商调治。

[例七]、失血之躯,阴气已伤,加以劳虑,气不摄血,宿恙复萌,咯血不止,汗出肢冷,时现昏厥。脉豁大无伦,急宜血脱益气法。

高丽参五钱,另煎代茶频饮。清炙黄芪、枸杞子各四钱,潞党参、焦冬术、炒白芍、淡苁蓉、破故纸、淮山药各三钱,当归二钱,北五味子、炙甘草各八分,炮姜五分。

此《浙江中医杂志》由老中医方耀滨先生遗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eming.com/smyl/5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